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53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234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23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本研究通过建立填海造地用海定级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加权法对江苏示范区进行海域定级。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全海域填海造地用海共划定了9个级别,面积最大的2级海域占20.35%;海洋功能区划中填海造地海域划分出7个级别;方差分析检验两次级别划分合理。2全海域定级结果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偏南部和偏北部海域级别较高,中部海域级别较低;定级单元尺度大小、定级指标权重和海域级别划分方法对定级结果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3"多因素—限制因子"定级方法凸显了毗邻地价限制因子的重要性,定级结果显示等外级面积比例偏大,相较而言多因素综合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52.
明晰乡村地域功能转型特征、发挥经济比较优势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基于江苏省县域尺度1997、2002、2007、2012、2017年5期截面数据,通过构建乡村转型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乡村地域功能转型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的时空耦合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转型水平先下降后逐渐回升,高速转型地域单元南部扩散趋势明显。研究末期苏北地区乡村地域功能中高速转型单元热点集聚,苏中地区乡村地域功能转型发展程度有待提升。(2)江苏省县域乡村经济增长空间集聚效应逐渐增强,苏北地区县域乡村经济加速增长成效显著,县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化和辐射扩散趋势明显。(3)江苏省县域乡村地域功能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格局具有基本一致性,研究初期的高水平协同发展演化为研究中期的低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末期再次形成有序优质协调发展。二者耦合协调作用形成6种空间协同类型,具体为经济滞后区、协同滞后区、经济提升区、转型提升区、优化升级区和先行发展区。  相似文献   
853.
贾铠阳  乔伟峰  胡晓亮  黄贤金 《地理学报》2022,77(12):2954-2971
城乡中国转型过程中村镇呈现异质化发展态势。然而当前研究较多关注了村镇物质空间演变特征,忽视了其背后社会经济形态变迁对村镇建设格局的形塑作用。本文以提炼不同发展路径下的县域村镇建设格局演化模式特征为目标,首先从“社会过程—空间形式”视角,剖析村镇建设格局演化路径分化逻辑,并梳理其分化历程;其次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比分析2009—2018年江苏省3个典型县域的村镇建设格局演化差异;最后将其归纳为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村镇建设格局演化是典型的空间生产过程,在城乡中国转型过程中,生产方式的转变引致村镇建设格局演化路径呈现多元分化;由于要素集聚与疏散的空间需求不同,不同发展路径下的县域村镇建设格局演化时空特征、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具有显著差异。基于案例比较分析,本文总结出具有差异化演化态势及动力机制的3类演化模式,分别为城乡两极分化的农业生产型、城镇多中心扩张的工业生产型、村庄走向分野的生态消费型,并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因地制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54.
基于交通流的江苏省城市网络结构与空间 格局形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差异导致城市间各种要素流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的邻近成本大幅缩减,地理空间形成基于城市关系重构的网络化地区。这些存在于网络中的相互作用可以称作“要素流”。“要素流”的存在,加速了信息时代城市和区域不同尺度下的空间重构。为了探究“流空间”下江苏省城市发展格局,通过参量替代法测度主要城市之间基于公路和高速铁路交通的联系强度,构建城市交通流网络,计算各网络节点的入度和出度,并划分网络层级。选取前5对、前10对、前20对以及首位联系强度网络,展开对江苏省主要城市交通流网络结构及城市格局的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江苏省的区位条件,引入外部中心城市影响因子,运用重心模型和多维尺度分析法,计算城市网络在受到外部中心城市影响后的重心偏移距离和方向,定量分析江苏省城市网络在二维空间中的格局形变。研究发现江苏省城市网络分异较为显著,自南向北形成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了斜“沙漏”状的城市集聚区,北部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偏弱,没有形成网络体系。受上海影响,江苏省城市网络发生了明显的重心偏移及空间集聚,且该种作用强度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855.
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运用适宜的划分方法则是超采区评价的重中之重。本文采用水位埋深动态法、引发问题法、开采系数法等方法开展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并对划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地面沉降相对水位变化的滞后性、不同方法依据的统计数据口径差异、地面沉降研究程度的地区差异等原因,各方法的划分结果及最佳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因此,开展区域性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应综合各种方法的划分结果,从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分析,以得到最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856.
土壤多样性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多样性作为土壤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性内容,可定量化描述土壤的空间变异性和分布格局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在简要回顾了土壤多样性在国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后,着重对该专题在中国近15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中国土壤多样性研究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根据研究时期、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认为中国土壤多样性研究可以划分为引起与探索时期以及拓展应用时期,除以丰富度指数、仙农熵和均匀度指数为主的经典多样性计量方法外,新提出的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为传统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补充,该专题在土壤地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中仍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57.
江苏省商业网点POI(兴趣点)数据为基础,结合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分别对批发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三种业态类型,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最近邻指数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模式和业态结构特征,并揭示其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江苏省商业网点总体上具有西北走向分布态势,呈现相对集中分布格局,表现出在长江以南地区集聚和在地级城市中心城区密集布局的特征;不同业态类型网点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批发零售业网点的空间集聚特征最显著,住宿业网点的分布相对均衡;各市商业业态结构呈现出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网点数量为主,以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独大的特征;地区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综合可达性以及第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是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因素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程度差异性较大,居民消费能力和地区发展水平是江苏省商业网点分布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58.
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华东分网第15次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5月26日-28日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来自华东六省一市各测绘单位的领导,专家和代表共86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8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来,江苏省东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在依法规范养殖用海管理、转变渔民传统用海观念、积极推行“三项制度”的同时,对渔民养殖用海实施优惠政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养殖用海矛盾有效缓和,渔民养殖用海秩序井然,养殖用海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一、东台市养殖用海的基本情况 (一)海域自然情况及使用现状东台市地处江苏沿海中部,是千年来海岸不断淤积而形成的海滨平原,海岸线长65 km,行政区毗邻海域面积约4 200 km2,岸外有10条形状完整的呈辐射状、向东北和东南方向分布的  相似文献   
860.
陈诚  陈雯  吕卫国 《湖泊科学》2009,21(5):725-731
根据生态空间保护需求,调整产业与城镇开发方向,是协调建设布局与生态保护空间关系,进行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以江苏省为案例区,在划定生态功能保护区、提取现状建设空间分布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矩阵分类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生态功能保护区与建设空间的耦合特征及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占用状况,总结了空间开发秩序调整思路,研究表明:江苏大部分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空间耦合基本协调,不协调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无锡、常州等地区,未来需控制该区建设空间的增长;重要湿地、水源涵养区和风景胜区等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占用规模较大,未来空间开发应予以避让;农居空间占用生态功能保护区的面积较大,未来可通过合理凋整农居空间的布局逐步减少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占用,降低生态系统压力,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