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9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沙质海床对波浪的响应及其稳定性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子丹  别社安 《海洋通报》1995,14(4):85-104
本文简要回顾了前人关于沙质海床在波浪作用下的响应,液化和稳定性等方面问题和研究状况。对各研究中所采用的计算模型、计算方法、应用范围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评述。此外对各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作了简要的介绍,最后讨论了该领域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胶州湾东北部岸滩目前污染严重、脏乱不堪的现状及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提出了胶州湾东北部岸滩的改造意见.着重从海洋动力、生态、水量平衡的角度论证了改造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舟山马岙峡道的水文泥沙特性和峡道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舟山本岛北部马岙峡道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沉积物采样分析结果以及对马岙岸段岸滩的现场踏勘结果,分析了马岙峡道的水文泥沙特性及其峡道效应。文章认为,受峡道地形限制,马岙岸段水流呈现显著的往复流特性,潮流流速较强,水体含沙量较低,泥沙淤积较弱,岸滩处于冲淤平衡状态;受峡道内涨落潮流分流和汇流的共同作用,马岙小泥糊礁附近发育水下沙嘴,该沙嘴是以落潮流作用为主形成的浅滩,受涨潮流改造而形成的,并将在涨落潮流作用下逐渐增长,形成连岛沙嘴,使小泥糊礁附近岸线发展成弧形岸线,并达成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东北部岸滩改造方案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胶州湾东北部岸滩目前污染严重、脏乱不堪的现状及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提出了胶州湾东北部岸滩的改造意见,着重从海洋动力,生态,水量平衡的角度论证了改造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山东南部海岸几十年来的地形观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砂质海岸等深线变化预测理论,建立该区的岸滩侵蚀演变预测模型,研究了该区域岸滩演变规律。实测资料验证表明:预测结果合理,基本反映了本区岸滩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7.
辽东湾东部砂岸的近期变化及演变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东湾东部砂岸侵蚀自60年代初日渐明显,70年代中期开始加剧.目前近80km海岸中约有2/3的岸段受侵后退.研究中,笔者统计了鲅鱼圈观测站近30年(1963~1991年)的波浪资料,采用波能流法计算了多年来不同时距沿岸输沙的背景资料,结合水准测量以及若干简易标志桩跟踪监视,并借助地方志及不同时期地形图对比等资料,讨论了区域沿岸泥沙演变特点.同时,根据IPCC的最佳估计,采用沿岸输沙模式、一线蚀淤理论及动水型理论(海平面上升)对区域岸线的今后动态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根据影响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和人类活动等特征,通过确定地域分异、发生学、多级序列等区划原则,建立了以地质地貌类型组合、气候为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区(Ⅰ级区)划分和以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为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亚区(Ⅱ级区)划分的指标体系。采用遥感方法,将中国北方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划分为贺兰山以西干旱沙漠、沙质荒漠化区;贺兰山-大兴安岭干旱、半干旱沙漠、沙质荒漠化区和大兴安岭以东半干旱、半湿润沙质荒漠化区等3个区和17个亚区。并对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区进行了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近年来.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水位下降及水域面积减小、草原退化、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等。文章采用1975年MSS卫星图像及1987、2000年TM卫星图像作为遥感信息源,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旨在查明青海满地区耕地、沙质荒漠化土地和水域等生态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化规律,为青海湖地区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结果表明,25a来,青海湖地区的耕地及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出现明显的扩大,而水域面积出现明显缩小,同时由于湖周各河流土壤侵蚀的加剧,在部分河流入湖处泥沙淤积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出现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