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0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408篇
测绘学   249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球物理   217篇
地质学   618篇
海洋学   1129篇
综合类   229篇
自然地理   2094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2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冲击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蔡述明  周新宇 《地理科学》1996,16(2):129-136
长江中游平原湖区是中国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给平原湖区带来了“鱼米之乡的”美誉,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发达地带,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湿地资源与环境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932.
湿地生态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2  
湿地生态过程的研究是湿地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其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过程与湿地功能的关系。介绍湿地生态过程的概念,并对湿地生态过程的三个方面即有机物的生产过程(生物过程)、营养物质循环(化学过程)和能量流动及其水文过程(物理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并对生物过程、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剖析,同时对生态过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33.
湿地生态系统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模型概念及类型 ,重点分析了河流湿地、沼泽及河漫滩湿地、湿地退化模型。在河流湿地中 ,重点讨论了水文水动力学模型、泥沙冲淤模型、河流水质模型 ;在沼泽及河漫滩湿地中 ,阐述了水量模型、生物量模型、P模型和 N模型 ;最后在分析湿地退化的数学模型基础上 ,探讨了湿地大型植物的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934.
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泉州湾滨海湿地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叶翔  王爱军  马牧  方建勇 《海洋科学》2016,40(1):94-100
由于滨海湿地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环境,人们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滨海湿地的丧失与生态退化。滨海湿地位于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总结泉州湾滨海湿地水动力、地貌、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征,分析围填海、养殖、污染物排放及人工生态工程等对滨海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泉州湾滨海湿地面积减小,输水及输沙的路径和方式发生变化,湿地环境质量显著下降,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减少。为了实现泉州湾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对策:(1)加强围海造地的科学管理,提倡新的围海造地方式;(2)开展海岸整治与生态修复,建设特色湿地公园;(3)挖掘海洋文化特色,发展生态旅游。本研究揭示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环境的影响,为开展滨海湿地研究、整治与修复,为制定滨海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5.
河流输入的陆源有机碳在河口和陆架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陆源有机质的输入量的估算是研究陆架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基础。黄河输沙量极大,为探究其携带的陆源有机质对陆架边缘海有机碳库的影响,以黄河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的木质素,结合总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和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评估了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组成、来源和分布。8种木质素酚单体中,紫丁香基酚类(S)与香草基酚类(V)的含量比值S/V(0.63±0.31)和肉桂基酚类(C)与香草基酚类含量比值C/V(0.25±0.15),反映出研究区陆源有机碳主要来自草本被子植物。V系列中木质素酸(Ad)与木质素醛(Al)的比值(Ad/Al)V较高(0.53±0.14),表明陆源有机质的降解程度较高。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和木质素含量Λ8相结合的土壤有机质-陆生维管植物-水生有机质三端元模型对陆源有机物的贡献的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陆源维管植物和水生有机质的平均贡献分别为59.9%±15.0%、7.3%±7.0%、32.8%±11.8%。土壤在陆源有机质中的贡献占有绝对优势,可能与该区域沉积物的主要源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936.
为了探求河口淤积原因,从概念河口的角度出发,通过概化河口形态建立概念性河口模型,以二维水沙数学模型为工具,模拟分析了5种河口淤积机制;建立了长江口水沙二维数学模型,对长江口区域水沙特征及淤积状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建立概念性河口有助于研究不同形式河口的淤积机制,对于长江口水域,其不同区域淤积机制不一,其治理措施也应有所区别,找出河口不同区域起主导作用的泥沙淤积机制,有利于人们更合理地治理河口。  相似文献   
937.
基于2014年5月和8月珠江口海域的现场和实验测量数据,分析了光学因子和生态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并找出该海域的主导光学因子;基于模拟的MODIS数据,构建了水体组分特征波长处吸收系数的遥感反演模型,并结合MODIS卫星遥感影像,依据IOCCG规则对主导光学因子进行遥感分类,揭示了珠江口海域2014年逐月水体主导光学因子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水体以ad、ag以及两种共同主导类型为主,并且ag、ad两种光学因子主导类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ag主导类型,ad主导类型所占比例最小。同时发现ad(442)、adg(442)均与无机悬浮物浓度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说明CDOM和悬浮泥沙具有相似的来源和动力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38.
基于河口潮间带底栖微藻群落水平的环境质量状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feasibility of community-based bio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us was studied using microphytobenthos(MPB) in estuarine intertidal ecosystems.The sediment samples of MPB were collected monthly during a 1-year cycle(September 2006–August 2007) at four sampling stations in the Nakdong River Estuary,Korea.Environmental variables,such as salinity,radiation,grain size of sediment,Si(OH)_4(Si),nitrate(NO_3~–),nitrite(NO_2~–),ammonium(NH_4~+) and phosphates(PO_4~(3–)),were measured synchronously for comparison with biotic parameters.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for assess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tic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MPB community structure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four sampling stations;(2)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MPB commun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especially the nutrient NH_4+ in combination with salinity and grain size;(3) three species(Navicula lacustris,Pleurosigma anglulatum and Fragilaria sp.1)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nutrients and/or Si;and(4)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grain size.It is suggested that MPB communities may be used as a potentially robust bioindicator for assess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us in estuarine intertidal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939.
目前针对柽柳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多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为了探知柽柳对滨海湿地土壤理化参数的影响,我们针对渤海滨海湿地柽柳冠下土壤理化参数如盐度,pH和水分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与对照区域相比,在柽柳生长季节当降水量较少时,由于柽柳对水分的消耗,在其主根附近形成土壤水分含量低值区;然而,在柽柳生长期或柽柳生长停滞期,当降水量丰富时,由于柽柳根际的保水作用,在柽柳主根附近形成水分含量高值区。柽柳根际的吸收作用会暂时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但最终会通过雨水对枝叶盐分的淋洗以及落叶将盐分返回土壤。柽柳冠下土壤水分年平均值较对照区仅低6.4%,这表明在温带滨海湿地年平均降雨适中的地区,柽柳对土壤干旱和保水作用并没有很大的影响。然而,柽柳冠下土壤年平均盐分较对照区高18%,表明柽柳确实具有增加其冠下土壤盐分含量的作用。此外,土壤pH值在夏季会低至7.3而在冬季高至10.2。在柽柳生长季节,柽柳主根附近的pH比对照区低1个多pH单位但是在生长停滞期却差别不大,表明柽柳确实能够降低滨海湿地土壤pH。  相似文献   
940.
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水域,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力和浮游生物最丰富的水域,为鱼类及其幼鱼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基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河口鱼类早期资源(鱼类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若干最新研究进展,内容包括:河口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类型、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温度、盐度、混浊度、食物、其他动物捕食等环境要素,厄尔尼诺和拉妮娜现象等气候现象,和大型工程建设、过度捕捞和污染等人为因素对河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