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16篇
  免费   2392篇
  国内免费   3090篇
测绘学   412篇
大气科学   665篇
地球物理   1094篇
地质学   9702篇
海洋学   1936篇
天文学   174篇
综合类   858篇
自然地理   1457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369篇
  2022年   482篇
  2021年   498篇
  2020年   333篇
  2019年   361篇
  2018年   326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431篇
  2014年   604篇
  2013年   531篇
  2012年   635篇
  2011年   665篇
  2010年   557篇
  2009年   665篇
  2008年   746篇
  2007年   690篇
  2006年   649篇
  2005年   559篇
  2004年   505篇
  2003年   580篇
  2002年   615篇
  2001年   698篇
  2000年   407篇
  1999年   415篇
  1998年   384篇
  1997年   387篇
  1996年   379篇
  1995年   356篇
  1994年   354篇
  1993年   269篇
  1992年   250篇
  1991年   217篇
  1990年   214篇
  1989年   210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2年   4篇
  1962年   8篇
  1949年   4篇
  1946年   4篇
  194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River regulation and river training have been performed for various purposes and negative effects have been shown in numerous cases. In some cases the negative effects are so serious that humans have to consider to "renaturalize" the regulated rivers. Only by using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ed river management the diverse river uses and natural fluvial processes and ecological systems may be harmonized. Based on analysis of case studies and data collected from literatur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river management and four principles of river training. The integrated river management comprises: 1) taking the watershed, upper stream basin including the tributaries,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and the estuary as an integrated entity in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and 2) mitig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n hydrology,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fluvial processes, land use and river us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while in achieving economic benefit from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flood safety management and hydropower exploitation. River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ur principles: 1) extending the duration of river water flowing on the continent, which may be achieved by extending the river course or reducing the flow velocity; 2) controlling various patterns of erosions and reducing the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in the rivers; 3) increasing the diversity of habitat and enhancing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river and riparian waters; and 4) restoring natural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992.
通过研究中国大陆1910年以来8级以上特大地震和国外几组典型特大地震对震源邻近区域的影响,发现特大地震往往发生在断裂带上,一组或一次特大地震可能使发震断裂部分破裂,而未破裂断裂的构造应力可能增大,又成为大震的空段,该空段短时间内可能会发生大震(起到增震作用);反之,发震断裂完全破裂或没有大震空段,震源邻近区域构造应力可能减小,短时间可能不会发生大震(起到减震作用)。依据这一结果,可对特大地震发生后震源邻近区域的后续大震作短、中期预测。  相似文献   
993.
湛江港邻近海域台风浪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第三代近岸海浪数值模式SWAN及包含的物理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利用该模式对影响南海湛江港海域的二次台风浪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由藤田台风风场模型同化相应时刻的台风要素、NCAR/NCEP网格点资料、单站观测资料后,提供模式所需风场;利用自嵌套的方式,提供模式波谱边界条件;两次模拟结果与实际海浪观测资料相符较好,可以为该海域台风浪的模拟预报提供较为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4.
造山带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厚  吴正文 《地质论评》2002,48(4):337-344
简要分析和评述了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造山带,造山带类型、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造山带构造格局、造山作用模式。指出不宜将造山带定义直接与板块边缘构造位置和板块间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不仅出现在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而且可以出现在远离板边界的地方--即所谓板内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板内造山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内造山带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格局和造山作用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内造山带的客观存在,以及板内造山带成因动力机制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95.
高碳黑色页岩型铂族元素矿床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简析了高碳黑色页岩型铂族元素矿床(PGED)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矿床的特征初步将该类矿床划分为中层状黑色页岩,薄层状黑色页岩和高碳构造岩型3类;并从形成环境,成因等方面对PGED形成进行了剖析,强调了源区供给,有机迁移和热液叠加作用的差异是导臻形成不同类型黑色含碳页岩型铂族元素矿床的根源,指出了我国贵州-湖南高碳黑色页岩型铂族元素成矿性较差与层薄和叠加温度低有关。  相似文献   
996.
天津海积软土微观结构与工程性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天津地区海积软土为代表,讨论了海积软土在固结,剪切作用下微观结构的变化。阐述了海积软土力学行为的本质,并将微结构参数与力学强度建立了关系。  相似文献   
997.
文峪金矿矿床成因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体包裹体测温表明 ,文峪金矿成矿温度 180~ 45 0℃ ,为中高温热液。成矿压力 1.0×10 5~ 1.4× 10 5k Pa,根据静岩压力推算的成矿深度为 3.6~ 5 .2 km。包裹体盐度特征显示出成矿场内流体以深源流体为主 ,混合的地表渗透水所占比例约 10 %~ 15 %。文峪金矿成矿过程中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下降及由此导致的 CO2 - H2 O不混溶现象。文峪及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成矿热液来源于与文峪花岗岩同源演化的深部岩浆热液。金矿的成矿时代为中生代中晚期  相似文献   
998.
河南桐柏老湾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老湾金矿属剪切带型金矿床,矿体的分布受Riedel剪切裂隙系统控制,成矿流体具低盐度,弱碱性及较高矿化度的混合水特点,区内的龟山岩组是原始矿源层,燕山期老湾花岗岩提供了部分热源,水源及成矿物质,Au主要是以Au-S,Au-Si配合物形式迁移,其次是被硅胶吸附呈胶体状态迁移,而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pH值降低,氧化还原电位的改变和电解质加入引起的凝胶作用是导致Au沉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9.
湖南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床中细粒和中粒黑云母花岗岩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3±23)Ma和(143±7.3)Ma;初始锶同位素比值分别为0.71774±0.01472和0.73297±0.03454.从花岗岩侵入到成矿作用晚期阶段,δ18OH2o和δDH2O分别从+5.6‰~+11.4‰和-56.0‰~-62.3‰变化到-5.8‰~-8.5‰和-48.0‰~-69.7‰.花岗岩中石英的δ18O值较高,为8.4‰~12.1‰,岩浆水的δ18O为5.6‰~11.4‰,δD为-56.0‰~-62.3‰,但钾长石、黑云母的δ18O值较低,计算出的氧同位素平衡温度低于花岗岩结晶温度,表明花岗岩形成后受到岩浆水和雨水的交换作用和蚀变作用.本矿床流体的氢氧同位素,具有独特的演化规律,用沸腾去气作用和雨水混合作用可以解释其流体氢氧同位素的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青藏高原北缘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同青藏高原主体一样,该区具有多层地壳结构特征,并普遍出现壳内低速层,地壳厚度是华北及华南地区的2倍以上。其形成可能与地壳的横向挤压缩短及幔源物质的底侵作用有关。随着底侵作用增强,地壳厚度加大,岩石圈厚度则越趋于减薄,地壳上部表现为拉张,下部发生壳幔深熔及幔源流体的交代作用,从而导致了地壳低速层,地热和浅源地震的发育。同时,这也是青藏高原出现热壳冷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