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9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PRB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与其他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相比,主要优点是对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且不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抽泵和回灌;PRB系统中的反应介质消耗很慢,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处理能力,且除了须长期监测外几乎不需要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5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快速、经济活跃,石化产业、大型港口与船舶运输集中分布在北部湾海域及沿岸地区,海洋油污染潜在风险日趋增大。文章综述了广西北部湾沿岸环境、社会发展状况,从广西北部湾海域油污染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探讨了海洋油污染的日常防范措施与应急管理对策措施,以期为广西海洋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强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油为典型污染物,在本次试验前期工作筛选保藏的众多优势石油降解细菌中选择4株降解能力突出的菌,对该4菌株(分别编号为A、B、C、D)进行随机混合构建优势降解菌群。结果表明:菌群A-C-D降解石油能力最强,3 d内原油的降解率达到了39.67%,比单菌除油率提高了13.21%;对该菌群的最佳投加配比进行确定,菌群的最佳接种配比为A∶C∶D=1∶2∶0.5,3 d内菌群A-C-D在不同接种配比情况下降解率变化范围为27.8%~44.2%,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16.4%,因此菌群间各菌必须维持在一定的数量配比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理想的降解效果。对影响生物修复效果的环境因素,如营养物质(C、N、P)、表面活性剂、通氧量、电子受体等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菌群A-C-D的最佳修复条件为:营养物质配比C∶N∶P为75∶8∶3,表面活性剂为0.5%,通气条件为六层纱布,电子受体H2O2的加入量为1.5%。在最佳修复条件下,3 d内原油的降解率达到6146%,比自然条件修复下的除油率4.7%提高了56.76%,较只进行菌种强化时的最高除油率44.2%提高了约17%。  相似文献   
54.
海洋沉积物作为难以降解的石油类污染物的最终归宿,其污染程度的监测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现场采集舟山海洋沉积物及沿海沉积物(包括中砂、粉砂质砂和粉砂),以流动相原油为代表,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室内配制标准污染沉积物样品测定电阻率,探讨沉积物类型、含水率、含油率、时间因素对石油污染海洋及沿海沉积物的电阻率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未污染和原油污染后海洋沉积物中砂、粉砂质砂、粉砂的电阻率随含水率的升高均呈幂函数降低趋势,并符合Archie公式。在含水率15%时,电阻率随含油率总体上升;而在含水率5%时,中砂电阻率呈现一个小幅上升的趋势;粉砂电阻率先小幅下降后略上升再小幅下降,粉砂质砂电阻率则是先大幅下降后略上升再小幅下降。15%含水率污染沉积物的电阻率随时间增加持续上升;5%含水率污染沉积物电阻率先上升后略下降再大幅上升。研究成果可为海洋及沿海沉积物石油污染电阻率法快速监测提供理论支持,以期为海洋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5.
土壤石油微生物降解影响因子的正交实验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是当前应用前景最好的土壤石油处理方法。多种因素同时制约着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为了定量化各因素对彼此的影响,探求促进正向作用、抑制负向作用的途径,为各因素制定适宜的施用时间顺序以及施用量,以最大限度地加快降解速度,笔者设计了本文中的生物降解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多因素复合处理方法可以在土壤石油处理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及最优水平也会不同程度地变化。  相似文献   
56.
本文讨论了利用SAR图像监测海上石油污染的理论依据和环境条件,并根据RADARSAT卫星装载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对渤海CB-6A井组发生的原油泄漏事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57.
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废水、有害的废泥浆以及其他一些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污染周边土壤环境。本次调查以沾化县境采油区为重点,采用了专项地质环境调查、人力浅钻、渗水试验、淋滤试验及土壤监测等方法;查明了油气污染物的污染类型、污染机理、污染程度和迁移变化趋势,并提出治理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8.
中国海洋溢油污染现状及其生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中国近海溢油污染的现状、污染加剧的背景和原因,着重探讨了海洋溢油污染的生态危害,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59.
海岸线溢油污染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有庆  陈宇 《海洋科学》2009,33(4):86-89
1 生物修复技术概述 生物修复(Bioremedliation)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来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减小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的受控或自发过程,是在微生物降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环保技术[1].早在100多年前就有利用好氧微生物处理污水与废水的记载,但有史料记载的首次使用生物修复技术是在1972年美国清除宾夕法尼亚州的Ambler管线汽油泄露事件,而大规模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是在1989年的美国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成功处理阿拉斯加海滩的石油污染[2],从此生物修复技术开始成为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相似文献   
60.
机载遥感海上溢油监测系统在发达国家中已得到有力证实,本文通过运用此项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与设计了一种新型,小型的监测系统,试图在港口,港区环境中应用,以利海洋环境的保护。文中对系统的技术指标和功能实现,做了详尽的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