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1篇
  免费   388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388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800篇
地质学   385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192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51.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S最大振幅比数据反演中小震震源机制方法,选取2001—2008年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的中小地震的数字波形数据,反演得到130个地震震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震源机制存在NWW-SEE向和NE-SW向的两组节面,受近NEE-SWW方位的压应力和NNW-SSE方位的张应力作用,NWW-SEE向的破裂面产生右旋走向滑动,NNW-SSE向的破裂面产生左旋走向滑动。系统聚类分析显示,内蒙古中西部中小地震以直立节面、走滑型震源机制解为主。通过对杭锦旗、托克托两次4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与背景场对比,认为均不是前兆地震。通过对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参数分析,内蒙古中西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出现低值区,对地震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52.
合理的随机模型是确定高精度卫星轨道的前提条件,目前广泛应用于地面观测数据的随机模型主要有高度角模型和载噪比模型,本文通过对GRACE卫星实测数据的分析表明上述随机模型均不能很好地描述GRACE卫星星载GPS观测值的噪声特点,为此,文中提出了扩展的高度角模型和扩展的载噪比随机模型.利用自主研发的精密定轨软件,分别采用高度角模型、扩展的高度角模型、载噪比模型、扩展的载噪比模型对GRACE卫星进行了轨道确定.数值结果表明:(1)高度角模型的运动学轨道径向精度为3.4 cm,扩展的高度角模型的为3.3 cm;(2)载噪比模型的运动学轨道径向精度为4.9 cm,扩展的载噪比模型的则为3.4 cm,精度提高了1.5 cm.经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的扩展的高度角模型和载噪比模型能更好地描述GRACE卫星观测值噪声特点,并能取得更高的卫星定轨精度.  相似文献   
853.
岫岩陨石坑三维Q值层析成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到2009年为止,世界上已发现176个陨石撞击坑.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从地质、地球化学和地质钻探角度推断并证实辽宁省岫岩县的一个环形构造为陨石撞击而成,但该坑的深部构造及整体特征仍有待地球物理方法来确认.本文从地震勘探角度利用三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首次对岫岩坑的地震波衰减结构进行了研究,以便对该撞击构造有个整体认识.Q值结构对了解地壳的非弹性性质、地壳介质非均匀性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基于吸收特征时间t*的三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计算了岫岩坑地震折射方阵的观测数据的振幅谱,并通过拟合振幅谱得到了反映地震波衰减的t*.利用t*通过三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坑的三维Q值结构.结果表明:该陨石坑内从地表到深度100 m的Q值层对应坑内上部107 m厚的湖泊相沉积物,深度100~300 m的Q值层对应坑内下部厚度为188 m的角砾岩堆积透镜体.深度300~700 m的Q值层对应角砾岩堆积透镜体下面的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程度较低的撞击破碎层.大约250 m深处的波阻抗界面与地质钻孔的260 m深处的陨石冲击分界面相对应.  相似文献   
854.
为执行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大地震快速响应与产出专项”任务,进一步发挥数字测震台网的整体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地震数据资源,提高高科技含量科研产出显示度,更好地服务于震情监视、地震科研以及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55.
基于第二代Curvelet变换的面波压制(英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面波能量强、频率低、视速度低等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第二代Curvelet变换的多尺度、多方向分解的面波压制方法,充分利用Curvelet变换的多尺度、多方向功能,分离出含有面波的尺度和方向然后利用面波与有效波在Curvelet域基本不重叠的特性,进行信噪分离处理。这种方法在实际叠前地震数据的处理中,能够有效压制面波,同时较好地保护有效反射波,特别是反射波的低频分量。文中提出的基于第二代Curvelet变换的去面波方法是一种较好的保幅去噪方法。  相似文献   
856.
通过对卡斯卡迪亚水合物脊和墨西哥湾布什山冷泉渗漏流体的原位测定总S和总Ca浓度分析,发现渗漏流体的总S和总Ca浓度约为海水浓度的50%~70%,讨论了冷泉流体活动特征以及流体的总S和总Ca浓度的控制因素。在这两个冷泉渗漏区海底渗漏流体的总S和总Ca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比较一致,均是发生在流体渗漏流量速率高频变化周期。流体的总S和总Ca浓度的降低,可能主要受冷泉区海底广泛存在的甲烷缺氧氧化作用控制,同时也可能受到水合物分解、粘土矿物的去水反应和油气藏破坏产生的纯水的稀释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7.
地震海洋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海洋学是利用反射地震方法探测海水温盐结构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主要优势在于水平方向的分辨率较高,能够弥补传统物理海洋学观测在时空尺度上的缺陷,为研究温盐结构、海洋动力过程提供了一种可视化手段.本文将追溯地震海洋学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近年在地震剖面和海水温盐结构的关系、内波、地中海涡旋、潜流等海洋学现象研究以及在海水温度结构反演、地震波模拟等定量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最后展望地震海洋学今后的发展,阐述了未来可能取得突破的7个研究领域,如混合,内波的3D波包等.  相似文献   
858.
利用南北地震带南段密集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拾取Pn波走时,应用滑动时窗相关法识别sPn震相,通过sPn与Pn震相之间的走时差测定了芦山地震序列中28个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震源深度集中在10~20 km范围内,垂直余震带的北西-南东向震源深度剖面揭示,余震分布表现出西深东浅的特点,倾角大约为39°.这些余震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线性分布特征,推测可能发生在与主震有关的破裂面上或邻近位置,由此推测主震的破裂面倾角大约为39°.根据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并非双石-大川断裂,可能是其东侧的一条隐伏断层.  相似文献   
859.
深度学习算法已广泛应用于地震数据处理分析领域,并在地震数据去噪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目前业界关注重点在于各种不同深度学习算法和相关的网络结构形式,以及不同标签数据对算法效果的影响,较少关注数据集本身的差异对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效果影响.本文以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算法中批量规范化层(Batch Normalization)对地震数据去噪的影响分析为例,通过理论公式和应用效果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地震数据特征分析下的批量规范化层的使用建议.批量规范化层的使用依赖于数据集的统计分布特征,只有当训练集的归一化能量分布集中在能量较强的区域,批量规范化层的使用才会提升网络的效果.但通常情况下,在地震数据去噪的应用中,不建议使用批量规范化层.这些特征为深度学习算法在地震数据去噪应用中的网络结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60.
针对我国在西南构造活跃区修建的水库蓄水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本文对蓄水已长达7年并在高水位运维多个周期的云南小湾水库,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地震定位法对水库库区及周边地区2005年7月至2014年12月发生的M≥1.0级地震进行了精定位处理,结果显示出明显的地震成丛活动特征,库区内外的地震震源深度差别较大.对地震震源深度、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水位及b值分析结果表明:小湾水库蓄水后地震活动明显增多,有水库触发地震发生,触发地震主要分布在沿黑惠江(A)和澜沧江流域(B、C)的3组地震丛中,且3个区的触发地震类型均为快速响应型;在水库蓄水响应活动最明显的地震丛集区A,展现出明显的随水库蓄水水体渗透发生地震"迁移"活动的现象;但库区内也存在着与蓄水关系不大的可能属于正常构造地震的活动,而库区外的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没有什么相关性,很可能是属于正常的构造地震.综合断层展布、岩性分布及震源深度分析,认为水库蓄水引起的溶岩作用和渗透作用及断层活动可能是小湾水库触发地震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