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6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81.
82.
为弥补当前描述城市地表灰尘径流冲刷过程的指数衰减模型偏于经验、物理力学机制认识不足的问题,考虑到地表灰尘的泥沙物质属性,基于泥沙科学、从泥沙运动力学角度研究地表灰尘的径流冲刷过程与模拟方法。通过比较发现,地表灰尘径流冲刷指数衰减模型与河道冲刷条件下输沙调整的滞后响应模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于上述比较结果,参考河道冲刷条件下输沙调整的滞后响应模型方程,针对地表径流汇流的延时效应及不平衡输沙特点,并考虑地表灰尘颗粒的非均匀性及分组冲刷过程,对地表灰尘径流冲刷指数衰减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地表灰尘的分组不平衡冲刷模型。结合广东东莞牛山工业园区地表灰尘径流冲刷过程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应用比较。结果表明:相比指数衰减模型,分组不平衡冲刷模型模拟地表径流灰尘浓度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更为符合,确定性系数与纳什效率系数由0.15与0.59升至0.73与0.70,模拟效果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地表灰尘径流冲刷过程模拟由经验分析向具有物理基础的模拟方法转变。  相似文献   
83.
北支河槽容积变化是北支河道演变趋势在定量上的直接表现,河道边界条件和河床泥沙运动是影响河槽容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收集1986—2013年长江口北支河道年实测地形资料,利用GIS技术建立不同时期水下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北支河槽容积变化和河床冲淤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北支岸线圈围和泥沙淤积导致了1986年以来河槽容积萎缩。北支河槽0m线以下容积共减少约7.110亿m3,岸线圈围引起河槽容积减少4.000亿m3,占比56.3%;泥沙淤积引起的河槽容积减少3.110亿m3,占比43.7%。具体而言,北支上段河槽容积萎缩主要是泥沙淤积所致,其航道开发综合利用应遵循上段的泥沙运动规律特点;中段则是边滩圈围和沙洲并岸引起,边界调整后束流作用加强,河床冲刷,断面形态调整后水深条件更加有利于中段的航道利用开发;下段是泥沙淤积和边滩圈围共同影响所致,泥沙淤积影响略大,但下段沿北岸-5m深槽始终存在且稳定,具备航道开发利用的河势基础,且南侧河道边界仍具有可圈围的余地。  相似文献   
84.
张海峰 《台湾海峡》2013,32(1):36-45
结合平海湾海域规划,通过对平海湾岸滩地质地貌考察、水深测量、底质采样与分析、海域水文泥沙测验与资料分析、海域泥沙运动分析计算和新老图件对比分析等综合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平海湾区周边无大河、溪注入,陆域和海域来沙量小,海域和沿岸泥沙活动不大.湾内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海底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为主,湾东北侧沿岸浅水区至湾口区的平海村近岸以较粗的砂和砂质粉砂沉积物为主.湾内岸滩总体属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其内湾潮滩、内湾的北部和东部岸滩处于弱淤积状态,波浪输沙往湾顶岱前段净输沙量为5.37×104 m3/a,而西侧和西南岸滩处于弱的冲刷状态,山柄村向南往湾外净输沙量为1.97×104 m3/a,但总体而言,海岸蚀退的速度相当缓慢.平海湾自1970 ~2007年的37a来,在平海湾海域水深5m以浅的内湾海域呈弱的淤积趋势,淤积速率仅为0.018 m/a.  相似文献   
85.
朱玉荣 《海洋科学》1999,23(2):32-35
泥沙运动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环境与工程等的需要,泥沙运动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它同时也是研究的难点。地质学家、沉积学家、海洋学家以及工程学家等经常需要了解浅海、陆架上的泥沙运动情况,即泥沙输运率,包括大小与方向。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海洋环境中泥沙运动的研究比河流中的要困难得多。国际上,Gadd等1978年在美国的纽约陆架,Heathershaw1981年在欧洲北海地区对此研究得较早(约70年代末),研究较多,研究程度也较高;我国海洋环境中泥…  相似文献   
86.
《海洋工程》2000,18(1):F002-F003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港口航道泥沙工程实验室日前通过交通部专家组的评审,成为交通部首批认定的部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具有各类试验大厅13座,总面积3万m^2,试验设备齐全、仪器先进,拥有一支以著各泥沙学者、交通部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窦国仁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泥沙研究专业队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主要从事水流、波浪、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和港口、航道工程中泥沙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7.
江苏吕四海岸沉积动力特征及侵蚀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侵蚀与水动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探讨了吕四海岸地貌、水动力、泥沙运动以及沉积与动力之间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风浪和潮流是塑造吕四海岸的主要动力.风浪年内变化按向岸风频率可分为高频期(10 月至翌年 1月)、转频期(2 月、3 月和 9 月)和低频期(4~8月)三个时期.风浪高频期,潮滩冲蚀,物质粗化;低频期,潮滩淤积,物质细化;转频期,时冲时淤,动态稳定.潮流作用主要表现为输沙淤滩和侧蚀滩脚.在风浪高频期,滩脚同时受到风浪冲蚀和潮流侧蚀,向岸后退,使吕四岸段成为隐性侵蚀型海岸.岸滩塑造对沉积动力响应显著,东部处于滨岸环境,在潮流和风浪的作用下,沉积物由岸向海变粗;西部还受径流影响,处于滨岸-河口环境,物质由岸向海变细.在水动力要素中,风浪是导致岸滩侵蚀的主控动力,而潮流则是近岸泥沙进行滩槽滩槽交换和循环输运的输运动力.  相似文献   
88.
以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盐城市滨海港的建设为背景,通过建立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建港前后水动力场环境与泥沙运移变化,分析滨海港建设对近海水沙的影响。南北堤建成后,流速变化主要集中在防波堤建设区域15 m等深线以内海域,变化量为-0.8~0.5 m/s。北堤堤头流速增幅明显,除大潮落急外港区均处在流速减小区,流速衰减幅度最高可达0.6 m/s。建港工程造成海域内潮汐不规则性减弱,主要分潮的平均振幅比降低约10%。建港工程对近海地貌格局的影响集中在港区周围8 km范围,且基本在16 m等深线以内海域,淤积区域分布在港区口门周围,冲刷区域分布在北堤堤头,床面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