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89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329篇
海洋学   35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51.
当今厄尔尼诺现象的特点是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这往往会引发洪涝和旱灾。一项新研究表明:地球历史上一段温暖时期的气候类似于未来的气候,可是当时并没有长期停留在厄尔尼诺现象之中。上新世中期从530万年前至280万年前气候潮湿,全球气温比当今平均高出  相似文献   
152.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53.
通过PCR扩增直接测序得到10种徐闻石珊瑚线粒体Cyt 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其碱基组成和变异频率,并采用Neighbor-Joining和Maximum Parsimony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序列中A+T比例为61.0%,G+C比例为39.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滨珊瑚科分类与传统分类存在一定差异,揭示传统形态学分类可能受珊瑚骨骼生长可塑性限制,造成分类不准确;刺柄珊瑚属与蜂巢珊瑚科各属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54.
从徐闻珊瑚保护区的8种珊瑚中分离共附生真菌,以获得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信息。选用5种培养基,采用平板涂布法培养分离共附生真菌,并进行形态鉴定。8种珊瑚共分离121株真菌,鉴定了其中97株真菌,分属于14个属,青霉属和枝孢霉为优势种属,其次是曲霉属和木霉属。二异角孔珊瑚上分离出22株,数量最多;盔型珊瑚上分离菌株数量最少仅8株。除优势种属外,不同珊瑚样品上真菌种类分布有较大差异,炭角菌属和葡萄穗霉菌属均来源于盔形珊瑚,镰刀菌属在盔形珊瑚和角孔珊瑚上较为常见,盔形珊瑚样品上还分离出2株散囊菌属,1株节菱孢属,因此盔形珊瑚的种群最为丰富;不同培养基分离真菌的能力不同,淀粉培养基分离的菌株最多占所有分离菌株的30.6%,CDA培养基最少,但种类特异。  相似文献   
155.
纪占胜  姚建新  武桂春 《地质通报》2011,30(203):418-438
西藏改则物玛地区发现了约33属47种及未定种的晚侏罗世珊瑚化石。珊瑚化石指示其所在的地层并非是原来认为的早二叠世下拉组,而是晚侏罗世牛津期—基末里期的吐卡日组。基于对改则物玛北剖面的研究,在吐卡日组之下新建了晚侏罗世萨波直不勒组。进而将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段的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萨波直不勒组、吐卡日组和沙木罗组。改则县物玛乡北部吐卡日组的发现证明吐卡日组在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部有着更广泛的分布。将“下拉组”修订为吐卡日组也表明班公湖-怒江地层区改则地区物玛段并不存在二叠系灰岩与侏罗系木嘎岗日岩群碎屑岩的构造混杂现象。吐卡日组以浅海碳酸盐台地相的生物礁亚相、鲕粒滩亚相为特征,厚度也十分可观,指示其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潜力,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段及南北两侧的碳酸盐岩相上侏罗统的油气前景评价工作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6.
膨胀蔷薇珊瑚与壮实鹿角珊瑚的胚胎和幼虫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是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为国内首次报道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和幼体发育过程,为利用有性繁殖技术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了发育生物学上的理论基础.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海域的大部分珊瑚在2009年3月底至4月中发生有性繁殖行为.2009年4月11日晚采集膨胀蔷薇珊瑚Montipora turgescens和壮实鹿角珊瑚Acropora robusta自然排放的受精卵,研究其胚胎及幼虫发育的过程.通过连续观察和显微拍摄记录了2种珊瑚的受精卵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受精卵经过分裂变为桑葚胚;桑葚胚经过进一步发育变形为虾片状,进而发育成盘状幼体;盘状幼体由四周向内弯曲形成碗状的结构,进而出现原肠胚及纤毛,发育成为椭圆型或圆形的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发生附着变态,长出触手,发育成珊瑚幼体.通过观察还发现,膨胀蔷薇珊瑚的卵母细胞中本身就含有黄褐色虫黄藻,壮实鹿角珊瑚的卵母细胞中没有虫黄藻,其共生的虫黄藻足在发育过程中从周围环境获得的.  相似文献   
157.
造礁石珊瑚与共生藻 Symbiodinium spp.的互利共生对维护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在受到诸如水温异常等环境胁迫时,宿主珊瑚会排出体内共生藻而导致珊瑚白化直至死亡.造礁石珊瑚群体丰富的颜色对于珊瑚适应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同种造礁石珊瑚的不同群体,它们在颜色上也会有差异.丛生盔形珊瑚 Galaxea.fascicularis 作为印度-太平洋区系常见种广泛分布于海南三亚珊瑚礁海域,不同群体的颜色相异.对绿色和褐色2种颜色的丛生盔形珊瑚群体共生藻的28S r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结果显示,该珊瑚可以与C和D系群共生藻分别或同时共生.此外,丛生盔形珊瑚2种颜色群体的共生藻组成并无显著差异,表明珊瑚群体的颜色差异与共生藻的组成并无直接联系.影响珊瑚表型颜色的因素复杂,包括珊瑚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珊瑚和共生藻的各种色素等,具体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8.
罗立强 《岩矿测试》2013,32(2):175-176
<正>不久前,友人发来一封邮件,谈及最近阅读有感。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颇值得玩味:当布里斯班的灯鱼轻轻划过五彩斑斓的珊瑚丛时,你在苦战通宵;当蒙巴萨的小蟹溜出渔夫布满老茧的掌心时,你正辗转难眠;当布拉格的电车晃过金色夕阳下的古堡宫殿,你正埋头冥思着软件代码之逻辑……如若自己此时做了个渔夫,是不是也正大江中一叶扁舟,自在来去?人人都有青春的憧憬和金色的梦想,人人也都要面对现实的生活,经历奋斗  相似文献   
159.
为了探讨丽江1.8m自适应光学望远镜在天文或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的可能应用,使用误差基本标度理论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观测条件下,系统分辨力可以达到近似衍射极限.同时对在其上配置激光导星系统后可获得的性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激光导星自适应光学系统将大幅度提高系统的天空覆盖率.  相似文献   
160.
柳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始于90年代初,用于柳珊瑚分子系统学研究的主要分子标记是线粒体DNA和核糖体RNA。本文在重点介绍了柳珊瑚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柳珊瑚种上阶元系统发育学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讨论了珊瑚虫纲的系统发生关系。最后在简单引述了柳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学同传统形态分类学方法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对柳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学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