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18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MODIS数据的浒苔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浒苔是一种大型绿藻,大量浒苔爆发会严重影响景观,干扰旅游观光和水上运动的进行。本文利用NASA提供的MODIS02的250m分辨率影像,分别采用了比值法、归一化植被指数法和监督分类中的最小距离分类,提取了浒苔的信息,实验结果表明,三者都可以提取浒苔信息,但是比值法提取的结果最好,最小距离分类很难与薄云区分,必须加入人工目视解译,归一化植被指数可以区分出薄云,但是遗漏较多。  相似文献   
12.
1995年新疆棉花农业气候条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月北疆棉区气温明显偏高,有利于早播,整体播期是历史上最早年份。南疆播种期间气温比常年和1994年偏低,喀什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影响了播种速度,播期比常年偏晚。棉花出苗至裂铃期(5~8月)全疆大部棉区各月气温正常或偏高,温度波动小,光热配置好。北疆棉区花铃期内有几场适量的降水,降水时间配置比较合理。初秋(9月上旬),北疆大部及东疆棉区气温比常年与1994年同期偏低2~4℃,对棉花生产有些影响。但随后气温正常或偏高,尤其是北疆和东疆棉区气温明显比常年偏高,全疆棉花停止生长期比常年偏晚,保证了棉花充分吐絮成熟收获。…  相似文献   
13.
海水温度对衰亡期浒苔释放生源硫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露  邓雪  李培峰  高先池  刘春颖 《海洋学报》2018,40(10):110-118
为研究浒苔释放生源硫的特征,本文对采集于黄海绿潮中期和末期的浒苔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培养,探讨了不同温度对衰亡期浒苔释放生源硫化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10~25℃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能够加速浒苔的衰亡。二甲基硫(DMS)的平均释放速率范围为2.79~150.70 nmol/(L·g·d),二甲基硫基丙酸内盐(DMSP)的平均释放速率范围为2.16~113.26 nmol/(L·g·d)。温度升高能够使DMS和DMSP的释放速率加快,释放量增加,DMS最大平均释放速率在25℃条件下比10℃条件下升高了约60%,培养液中DMS浓度升高了2~3倍。采集于绿潮末期的浒苔培养液中的DMS和DMSP和采集于绿潮中期的浒苔相比,浓度有所增加,采集于浒苔绿潮末期浒苔培养液中DMS的最高平均浓度为418.41 nmol/L,约为中期的4倍;DMSP的最高平均浓度为316.14 nmol/L,是中期的3倍。浒苔绿潮的爆发会对水体中的硫体系循环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该海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黄海典型漂浮大型藻类光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测高光谱和多光谱相机数据对在黄海海域采集的浒苔和马尾藻样本进行光谱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漂浮大型藻类的高光谱反射率均值(Rmean_H)与多光谱反射率均值(Rmean_M)、高光谱藻类指数(VB-FAHH)与多光谱藻类指数(VB-FAHM)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15.6%,说明这两种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基于光谱特征波长的反射率建立比值光谱指数,其中浒苔和马尾藻的差异最为明显的是R640/R554指数;基于多光谱相机计算反射谷深度指数(T-depth),采用阈值法来区分浒苔和马尾藻,T-depth阈值的区分精度分别为69.6%±30.0%和69.6%±24.3%,稍优于虚拟基线漂浮藻类指数(VB-FAH)阈值的区分精度。  相似文献   
15.
Intensive Pyropia aquaculture in the coast of southwestern Yellow Sea and its subsequent waste, including disposed Ulva prolifera, was speculated to be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for the large-scale green tide proceeding in the Yellow Sea since 2007. It was, however, unclear how the detached U. prolifera responded and resumed growing after they detached from its original habitat.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response of the detached U. prolifera to various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irradiance in the laboratory.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of the detached U. prolifer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moderate temperature levels(14–27°C)and high salinity(26–32), with optimum at 23°C and 32. Both low(14°C) and highest temperature(40°C), as well as low salinity(8) had adverse effects on the photosynthesi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Ulva species, U. prolifera showed higher saturated irradiance and no significant photoinhibition at high irradiance, indicating the great tolerance of U. prolifera to the high irradiance. The dense branch and complex structure of floating mats could help protect the thalli and reduce photoinhibition in field. Furthermore, temperature exerted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rate of the detached U. prolifera compared to salinity. Overall, the high growth rate of this detached U. prolifera(10.6%–16.7% d~(–1)) at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5–32°C) and salinity(14–32) implied its blooming tendency with fluctuated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during floating. Th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in the southwestern Yellow Sea at the beginning of green tide were coincident with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detached U. prolifera.  相似文献   
16.
薛瑞  吴孟泉  刘杨  孙晓 《海洋科学》2016,40(7):115-123
自2007年以来, 黄海海域每年的5月初~8月中下旬浒苔(Ulva prolifera)会周期性地暴发与消亡,导致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及经济损失。利用2014 年的HJ-1A/1B遥感影像, 利用神经网络监督分类及RULE规则影像重分类动态阈值法, 对2014年的浒苔的漂移路径、各时期影响的海域面积、分布面积以及暴发高峰期的最大面积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 2014年浒苔持续时间为101 d, 5月中旬开始在江苏省盐城市近海出现零星斑点, 分布面积为2.299 km2, 影响面积为1 744.799 km2; 6月初到6月中旬浒苔广泛分布于黄海海域, 分布面积扩大至1 367.145 km2, 达到当年的峰值; 从6月下旬开始, 浒苔进入衰退期, 浒苔分布面积、相对聚集密度均急剧缩小, 但影响面积的峰值出现在该时期; 8月初消亡于青岛附近海岸, 8月20日遥感影像已难以监测到浒苔的存在。2014年黄海海域浒苔经过了“出现—发展—暴发—衰退—消亡”5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黄海浒苔绿潮防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绿潮是一种全球性海洋生态灾害,在法国、美国、日本等均有发生。文章综述我国黄海浒苔绿潮发生情况,呈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危害大等特点,已威胁渔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对沿海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提出成立联防联控工作组、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大科技支撑与保障力度、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和加强公众宣传教育等浒苔绿潮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10,(1):4-4
近年来,大规模浒苔“绿潮”频频侵袭山东沿海。目前,研究人员已经能在浒苔暴发前估量海水中的浒苔数量,为预防浒苔灾害和减轻灾害损失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江蓠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海藻,是制造琼胶的重要原料,目前无论在国际市场或国内市场都非常畅销。其中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更是优良品种,是我国目前人工栽培的理想品种之一。它的特点是生长周期短、个体较大、含胶量高(约30%)。但种苗如何解决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自1977年到1978年先后进行了潮间带采孢子培苗试验,即在潮间带筑小围堤,建立简易的苗圃,用贝壳、小石块、碎珊瑚及聚乙烯或维尼纶网片等做生长基,用洒孢子水法,使江蓠孢子附着萌发,培育成幼苗。实践证明,这种苗圃每亩浅滩所培养的江蓠幼苗,可供10亩左右的海区栽培江蓠使用。这和农业上的播种育秧、种植水稻的效果相似,可以向广大群众推广,以解决人工栽培江蓠的种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