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61篇
  免费   4792篇
  国内免费   2765篇
测绘学   778篇
大气科学   10614篇
地球物理   448篇
地质学   1348篇
海洋学   11557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908篇
自然地理   622篇
  2024年   127篇
  2023年   452篇
  2022年   581篇
  2021年   656篇
  2020年   593篇
  2019年   807篇
  2018年   484篇
  2017年   477篇
  2016年   483篇
  2015年   581篇
  2014年   1160篇
  2013年   910篇
  2012年   1262篇
  2011年   1291篇
  2010年   1104篇
  2009年   1331篇
  2008年   1198篇
  2007年   1078篇
  2006年   1142篇
  2005年   1134篇
  2004年   1087篇
  2003年   990篇
  2002年   970篇
  2001年   807篇
  2000年   686篇
  1999年   573篇
  1998年   692篇
  1997年   589篇
  1996年   526篇
  1995年   439篇
  1994年   415篇
  1993年   395篇
  1992年   288篇
  1991年   377篇
  1990年   251篇
  1989年   19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6篇
  1943年   9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10篇
  1938年   6篇
  1936年   9篇
  1935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该文是渤海 1997年 6月、1998年 9月和 1999年 4月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结果表明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 :(2 30 0± 12 0 6 ) ind/ (10 cm2 )、(86 9± 5 10 ) ind/(10 cm2 )和 (6 32± 4 0 0 ) ind/ (10 cm2 )。平均生物量分别为 :(15 2 1± 6 34) μg(dwt) / (10 cm2 )、(72 5±35 4 )μg (dwt) / (10 cm2 )和 (5 17± 393)μg (dwt) / (10 cm2 )。共鉴定出 14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 ,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占绝对优势 ,桡足类丰度居第 2位 ,这两个类群总和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 94 .8%~ 97.5 %。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列前 4位的类群依次为线虫、多毛类、桡足类、双壳类 ,加起来超过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 80 %。小型底栖生物的 74 %分布于 2 cm以浅表层中。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渤海海峡和渤海中东部较高 ,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与水深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2.
格陵兰东南部和相邻大洋表层气温时序中记录了一个急剧的事件。这一事件大约出现在3100a(模拟年) ,持续约40a ,以温度降低3°C为特征。由于其峰值比平均值高6个标准偏差(σ)以上 ,可以认为降温是急剧的。如果该区域年平均表层气温时序正常排布 ,那么这种异常可能每数亿年出现一次,如此大幅度降温持续那么久的概率极小。如果将不足40a的变化从时序中去掉 ,那么事件高峰期表层气温低于平均值10~11σ。大气层较低层位的这种急剧降温源于海面温度急剧下降。大约3086a开始 ,格陵兰东海岸中部滨外发育了约0.5°C…  相似文献   
203.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赤潮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赤潮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地动态监测赤潮灾害提供了可能,通过卫星图片的校正、合成、分析、解释、判断分析,可以迅速连续地掌握赤潮的发生状况,对于研究防控和治理赤潮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赤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4.
近年来三亚湾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近年来对三亚湾开展热带海域生态环境与资源调查研究的情况,特别是该站于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试验站以后,对三亚湾海域营养盐结构、生物固氮作用和沉积物-海水界面间磷形态分布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205.
给出并讨论了海洋系统中由于热量交换、物质交换以及外力做功引起的熵通量的表达式;同时,根据新近调整的全球海 气界面的气候平均资料,估计了全球海洋与大气界面气候年平均的熵通量(熵流),这一熵通量主要取决于海 气界面的热量和物质交换的空间不均匀性。计算结果显示,由热量交换分量引起的熵通量对海洋系统的总熵通量起到主要的贡献作用,其值约为-555.6mW·(m2·K)-1;由海表风应力做功引起的熵通量相对较小,约为-0.09mW·(m2·K)-1;由物质交换引起的熵通量最小,仅为-0.02mW·(m2·K)-1。总的来说,海洋系统从外界获得的总熵通量为-555.7mW·(m2·K)-1,这也就意味着在气候平均定态下,海洋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在量值上等于系统的熵交换,即为555.7mW·(m2·K)-1。海洋系统的负熵流与其内部的各种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产生取得平衡,确保了全球海洋系统处于非平衡热力学定态,并维持着海洋系统中各种尺度的时 空有序现象的消长过程。  相似文献   
206.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厦门海湾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桂兰  孙飒梅  曾良杰  庄世坚 《台湾海峡》2003,22(2):242-247,T003
对于局部区域研究,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及其影像的智能化处理技术是获取信息的新手段.本文以IKONOS遥感影像在厦门海湾的应用为例,探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应用于海湾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的应用技术.通过分析高分辨率影像地物特征,提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重要处理技术:采用不同缩放尺度进行分类和利用空间特征及纹理结构进行专题信息提取。  相似文献   
207.
导航定位后处理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采用VC 语言开发的导航后处理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系统配置、操作方法及在海洋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8.
科学大洋钻探与深部生物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深海钻探计划(DSDP)在20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海洋沉积物中细菌活动性的证据到90年代大洋钻探计划(ODP)获得了令人信服的海底深部生物的存在证据,并成为即将启动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一个优先研究领域,深部生物圈成为科学大洋钻探近年来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同时它也将有效地促进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  相似文献   
209.
海洋高光谱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遥感是20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所谓海洋遥感就是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 ,从各种平台观测和研究海洋的一项技术[1]。海洋遥感具有观测周期短 ,时间频率高的优势 ,可实现大面积、实时、同步、连续而密集的海洋探测 ,较好地适应了海洋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特点。随着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 ,遥感传感器的技术性能不断提高。高光谱遥感(Hyperspectralremotesensing)是当前遥感技术的前沿领域 ,它是指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得有关数据 […  相似文献   
210.
张灵杰主编的《玉环县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出版社 ,2 0 0 1) ,旨在建立海洋开发与管理的规范与标准 ,科学地划分了不同类型的主导功能区 ,展示了海洋资源今后开发利用的方向和管理目标 ,是对经济转型时期海洋开发与管理通过区划调控引导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有力响应。我国的海洋功能区划始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 ,当时还属于小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的范畴 ,并没有深入到基层行政单元区。1998年 5月 ,国家海洋局部署了全国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工作 ,玉环县按照浙江省县(市、区 )海洋功能区划的试点要求 ,先走一步 ,着眼于海岛县的自然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