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4篇
  免费   1499篇
  国内免费   1305篇
测绘学   546篇
大气科学   1795篇
地球物理   1508篇
地质学   2024篇
海洋学   1427篇
天文学   86篇
综合类   393篇
自然地理   27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271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272篇
  2012年   342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254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89篇
  1996年   202篇
  1995年   167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57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5年   3篇
  1954年   3篇
  1934年   7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LAPS分析场资料在暴雨中尺度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地面探测、高密度自动雨量站、高空探测资料,并且融合多普勒雷达拼图产品,LAPS可输出比较精细的分析场。针对2008年6月21~22日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基于LAPS不同时空分辨率的中尺度分析场,分析了雷达回波、风场、高度场以及物理量场,比较不同时空分辨率LAPS分析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过程可划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雨量集中在沿淮地区,呈纬向带状分布;第二阶段集中在大别山地区,其雨强更大,是中尺度局地性降水。(2)大别山区的地形抬升对低涡增强或减弱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是低涡增强、发展的触发机制。当低涡接近大别山区时,低涡明显加强;当低涡逐渐远离大别山区时,低涡则减弱。(3)第一阶段有风的切变线,第二阶段有风的辐合,说明风场的辐合和切变促进云和降水的发生、发展,因此它们是产生暴雨的触发条件。(4)高分辨率的LAPS结果对于风场和云的变化刻画地更为细致。雷达回波发生在风的切变线处,或者风场辐合处;大别山区暴雨过程中,在其西侧有闭合性的涡旋,低涡缓慢东移,回波位于涡旋东侧,强降水发生在低涡东侧。(5)K指数、沙氏指数、整层可降水量与这次大别山地区暴雨过程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与暴雨落区基本相同。这些指数在暴雨落区预报与应用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2.
陈明璐  张洁婷 《广西气象》2010,(4):34-36,48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物理量场及数值预报等资料,对2010年6月21日玉林市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波动、中低层切变线、西南暖湿气流和地面弱冷空气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2)对于单站预报,在掌握大气环流形势背景的同时,综合分析各物理量场尤其是本站的重要物理量各层垂直分布,对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山西北中部一次秋季连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9月4—10日,山西省北中部出现了一次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落区范围广的连阴雨天气过程,致使气温持续偏低、日照偏少,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该文对这次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西风急流等主要影响系统进行重点分析,对各种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初步揭示了此次连阴雨过程的成因和降水特征。  相似文献   
994.
初始场中尺度信息对暴雨预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观测资料分辨率与模式分辨率的不同,利用高分辨率模式对暴雨进行预报时,常规观测资料形成的初始场不能直接分辨出中尺度系统,这种中尺度系统特征的缺少可以认为是初始场的一种信息误差。利用中尺度天气分析的尺度分离方法可以提取这种中尺度信息。通过分析初始场中尺度信息的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对暴雨预报影响的机理,发现初始场中尺度信息的结构在主要雨带的对流敏感区具有明确的天气学意义,包含了有利暴雨产生的信息;其能量随时间也是增长的,特别是在积分12小时以后,能量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超过了初始随机扰动的能量增长。利用减弱和增强初始场中中尺度信息的两种初始场作暴雨预报,其结果反映了初始场中尺度信息对暴雨预报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雨团位置和强度的预报,这些信息会直接影响暴雨的精细预报。  相似文献   
995.
运用实况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台风"海高斯"的移动路径多变和登陆减弱后再次加强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强大的带状副高和风暴形成的东西向螺旋云带是"海高斯"前期稳定西行的强信号;西风槽东移南下,副高减弱东退是"海高斯"后期转向北上的主要影响;"海高斯"登陆减弱后重新加强的主要原因有:低层偏南气流持续的水汽输送,弱冷空气的侵入,500 hPa槽前的正涡度平流,高空辐散的加强,登陆后移经对流层垂直切变较小区和特殊的下垫面等。  相似文献   
996.
钟山  李芳  舒传强 《山东气象》2010,30(2):69-70
利用2006年1,4,7月邹城市东关气象局抬高观测场与邹城市市区体育公园观测场3个月的对比观测资料,对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4种气象要素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并探讨了两者数据差异的诸多原因。结果表明:抬高观测场与地面观测场的气象要素数据均有一定差异,特别是气温差异较大,湿度、风速、风向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和各种物理量场等对2009年11月11—12日菏泽市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深厚的水汽、充足的水汽来源和中低层水汽辐合作用是暴雪天气发生的必不可少条件,影响这次暴雪有两个水汽来源,一个是700hPa的西南气流对水汽的输送,一个是850hPa的偏东风对水汽的输送,两个水汽输送带的辐合中心在菏泽交汇,造成此次暴雪天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造成这次暴雪的垂直环流机制;数值预报对于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和落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对2006年8月14日夜间及2007年8月8日夜问关中中西部两次大暴雨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一系列相似的基本特征,但也存在一些明显差别。其共同点是大范围冷空气活动、带状高压带中高压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大暴雨发生的环境背景条件;高空冷空气、两高之间的上升运动、切变辐合区汇合、叠加,为该地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暴雨产生在深厚的水汽层结、水汽辐合及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区,小尺度辐合区形成与大暴雨过程同步,辐合中心附近出现大暴雨,是造成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不同点是在对流发展过程中,中小尺度辐合区差异决定大暴雨落区;能级差大小、水汽增长(辐合)快慢、高层抽吸作用强弱决定大暴雨强度;涡度场和散度场的有效配置,整层是否形成较强的持续垂直上升运动,决定大暴雨发生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999.
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辐合风场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大范围强降水时,其多普勒速度回波特征既不同于单纯的暖(冷)平流的特征(S或反S形)也不同于纯粹的大尺度辐合(散)运动特征(弓状), 而是暖(冷)平流和辐合(散) 两种运动相结合的风场(称之为复合风场)所产生的多普勒速度特征.应用天津塘沽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改进的EVAD 技术,分析2005年8月16日发生在海河流域的一次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降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果表明:(1)当低层出现暖平流和辐合运动相结合的复合风场特征时,即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场产品表现为自雷达中心开始,在同一距离圈上,一侧的零速度线弯向正速度区的顺转程度明显大于另一侧的零速度线弯向负速度区的顺转程度,即负速度区面积大于正速度区的面积时,降水就增强或维持.(2)当低层出现暖平流和辐散运动相结合的复合风场特征时,对应降水减弱或停止.这种对雷达速度场的辐合辐散分析将对大范围强降水的形成、发展、维持和消散具有很好的临近预报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多级相似差额方法制作乡镇气温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连志鸾  李国翠  卞韬  高连山 《气象》2008,34(5):113-117
应用2005年以来的ECMWF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分布在石家庄范围内的184个自动站气温资料,基于多级相似-站际间气温差额预报方法,制作石家庄204个乡镇点24小时最高、最低气温预报.为便于该方法的业务运行,建立了ECMWF、地面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气温等历史资料数据库,并实现实时定时追加.该方法在实际业务试验中取得初步的效果,2007年6-9月乡镇点24小时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6℃、1.5℃,绝对误差≤2℃准确率平均为75.5%.通过误差成因分析,对该方法的优缺点做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