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537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35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孙洁 《海洋世界》2012,(1):64-65
在水下几千米深处到底是否存在着另外一片安静祥和的“桃花源”呢?最近英国科学家震惊地发现,在南极2400米深海处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包括还未曾被发现过的蟹类、章鱼类和海星类等新物种,在这样一个完全见不到光亮的地方竟然隐藏着一个“消失的世界”,不得不令人称奇。与上层海水里的喧嚣热闹相比,这里似乎显得有些寂寞。  相似文献   
62.
牛磺酸的生物活性及其在海洋生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相似文献   
63.
我国豆科植物属的地理分布型及其结瘤固氮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雪华 《地理研究》1995,14(3):97-104
本文对我国豆科植物属─主要指我国野生自产的属─的地理分布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井阐述了豆科植物属在地理分布上的几个特性;区域局限性、间断性和扩散性。通过对属的大小类型与地理分布型的对比分析,发现热带成分属与属的大小类型关系密切。关于豆科植物的结瘤固氮特性,三个亚科是有区别的,这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地理分布环境有一定关系。随着豆科植物在我国当今农业、林业及正在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农林复合业(Agro-forestry)中重要性的增强,尤其对土壤改良和土地持续利用的贡献加大,本文对于在区域范围内选择豆科植物属种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作为中亚地区的两大糊泊,咸海和里海长期以来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产生了许多困扰人们的问题。前苏联的解体使这些问题的解决更为复杂化。本文概述了近年有关国家治理和保护咸海、里海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5.
西沙群岛砗磲壳体碳、锶同位素研究及其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勇  杨杰东 《地质学报》2001,75(2):151-155
本文系统地测定了西沙群岛中双壳类鳞砗碟壳体碳、锶同位素,结果发现鳞砗碟壳体的碳、锶同位素的生长变化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碳同位素受到鳞砗碟新陈代谢作用的影响,幼年时期壳体的δ^13C变化,幅度小于发育期,这主要是由于鳞砗磲体内在幼年期能量的消耗大于发育期。通过与其壳体上的生长纹的对比,碳同位素的周期就是生物年生长周期。锶同位素的周期性主要是由于附近大陆年周期性降雨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它不受生物生长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海洋旅游资源的四大优势。然后详细划分了海洋及有关旅游资源的成因因型,共划为海岸、海岛、海洋生物、海潮、海洋气象气候和海岛人文景观六大类,并进一步细分和举出实例。文中将广东硇洲火山岛归入大陆岛,将台湾兰屿火山岛归入大洋岛。对台湾、海南中型岛屿则侧重于其海滨及附近海岛的旅游资源。在我国的海洋旅游资源中列表表示与海滨、海岛有关的13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接着介绍了上海、深圳、港、澳、台等13处主要沿海旅游区。最后提出加强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67.
西太平洋地区二叠纪海洋生物地理区系的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作者近年来分布在西太平洋地区二叠纪5个不同时间带的腕足动物群的多维统计分析成果,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二叠纪海相生物地理分区性受古气候带和古地理两大因素的明显控制,早二叠世早期和晚二叠世晚期,生物地理分区界线明显,易于识别,但“中二叠世”(相当于栖霞期和茅口期)由于南北出现了两个过渡生物省,即北边的中蒙生物省和南边的基墨利生物省(Cimmerian)生物区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中蒙生物省的出现表  相似文献   
68.
《海洋世界》2007,(3):6-6
中国西南地区亿万年前曾是一片古海洋,并与世界其他地区海洋相通。古生物学家由此推测,这里的海洋生物与世界其他地区海洋生物曾有频繁交流,关岭海龙、楣齿龙化石的发现,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69.
Thirteen rotifer species belonging to the families Lepadellidae and Trichocercidae were studied taxonomically from nine water bodies in Turkey. Lepadella biloba is a new entry to the Turkish rotifer fauna. All species were drawn under a light microscope using a camera lucida.  相似文献   
70.
An AFLP Genetic Linkage Map of Pacific Abalone (Haliotis discus hanna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genetic linkage map of Pacific abalone (Haliotis discus hannai) was constructed using AFLP markers based on a two-way pseudo-testcross strategy in a full-sib family. With 33 primer combinations, a total of 455 markers (225 from the female parent and 230 from the male parent) segregated in a 1 : 1 ratio, corresponding to DNA polymorphism: heterozygous in one parent and null in the other. The female framework map consisted of 174 markers distributed in 18 linkage groups, equivalent to the H. discus hannai haploid chromosome number, and spanning a total length of 2031.4 cM,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13.0 cM between adjacent markers. The male framework map consisted of 195 markers mapped on 19 linkage groups, spanning a total length of 2273.4cM, with an average spacing of 12.9cM between adjacent markers. The estimated coverage for the framework linkage maps was 81.2% for the female and 82.1% for the male, on the basis of two estimates of genome length. Fifty-two markers (11.4%) remained unlinked. The level of segregation distortion observed in this cross was 20.4%. These linkage maps will serve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linkage studies in the Pacific abalone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breed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