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4篇
  免费   1783篇
  国内免费   2680篇
测绘学   780篇
大气科学   2955篇
地球物理   735篇
地质学   2752篇
海洋学   3855篇
天文学   147篇
综合类   651篇
自然地理   752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301篇
  2022年   322篇
  2021年   419篇
  2020年   373篇
  2019年   435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331篇
  2016年   333篇
  2015年   395篇
  2014年   631篇
  2013年   432篇
  2012年   543篇
  2011年   484篇
  2010年   507篇
  2009年   513篇
  2008年   506篇
  2007年   488篇
  2006年   423篇
  2005年   457篇
  2004年   362篇
  2003年   390篇
  2002年   403篇
  2001年   437篇
  2000年   288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223篇
  1997年   235篇
  1996年   232篇
  1995年   252篇
  1994年   248篇
  1993年   177篇
  1992年   172篇
  1991年   199篇
  1990年   161篇
  1989年   140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5篇
  1950年   4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4篇
  1937年   4篇
  1936年   10篇
  193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针对在地基GNSS水汽反演的过程中,天顶湿延迟转换为大气可降水量时如何建立精确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模型的问题,该文在建立Tm模型前全面考虑了对Tm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并选择最优回归子集。但分析发现,最优回归子集中各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将会导致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从而影响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选择2013—2015年相关气象数据作为变量并应用岭回归的方法削弱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建立稳定的多因子Tm回归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别预测2016年1—12月、2019年1—7月的T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3 K和2.0 K,预测精度较高,这将为高精度的水汽反演奠定较好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加权平均温度(Tm)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关键参数,影响着水汽反演的精度。针对传统的Bevis模型运用在中国区域精度不高的问题,该文提出新的增加时空参数的Tm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根据2013—2015年中国86个探空站点的探空资料,分析了Tm的时空特征;然后根据2013年站点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建模方法建立了中国区域的Tm单因子回归模型和增加了时空参数的Tm多因子回归模型,并利用2014—2015年的探空数据进行验证。Tm单因子回归模型和Tm多因子回归模型的精度分别为3.1 K和2.6 K,比Bevis模型(精度3.3 K)分别提高了约6.0%和21.2%。考虑到季节对Tm的影响,将Tm多因子回归模型按季节分段,得到按季节分段的Tm多因子回归模型,其精度与Tm多因子回归模型大致相当,但能更细致表达出不同季节Tm的精度情况。结果表明增加了时空参数的Tm多因子回归模型更加适合中国区域的加权平均温度Tm的计算。  相似文献   
993.
满浩然  臧淑英  李苗  张鑫 《测绘科学》2021,46(3):124-132
针对无源微波遥感时间分辨率高可以克服云层影响获取地表温度的问题,该文应用AMSR-E微波亮度温度数据,分别选取了基于发射率估计的单通道反演法和多通道线性拟合法反演东北地区地表温度。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算法改进:对单通道反演法按照植被生长周期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分别建立发射率估计方程,探究各微波通道在每种地表覆被类型的反演能力并组合反演精度最高的通道,将微波极化差异指数作为表征发射率参数加入多通道拟合方程。结果显示,获取的地表温度剔除水体和冰雪无效像元后可用性达到100%,改进后的单通道反演法均方根误差由3.58~4.6降低至2.0~3.1,在75%的区域的误差小于2 K;多通道拟合法的最终均方根误差为2.6~3.5,同样有较高精度且只使用微波亮温数据就能获取地表温度。  相似文献   
994.
熊晓峰  张德州 《地理空间信息》2021,19(11):71-74,119
为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热环境与地表覆盖响应,基于长时间序列(2003-2018年)MODIS地表温度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均值标准差法和城郊温差法揭示了研究区地表覆盖与城市热岛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扩张明显,建成区范围逐年增大;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热岛在空间上表现为由西向东的M形扩张以及由北向南的Z形扩张;城市热岛强度均在3℃以上,城市热岛增长主要体现在2003-2011年;研究区各地表覆盖类型变化趋势相同,均为水体温度最低,其次是林地和湿地,建成区地表温度最高.  相似文献   
995.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海洋与陆地、内河领域的资源整治融合、信息共享共建需求日益增加.本文围绕"大交通"海事地理信息应用服务需求,以地理信息资源整合为核心,以应用服务为主线,深入开展了海陆河要素语义关联数据整合与治理技术、海陆河一体化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池建设技术、无缝衔接海陆河一体可视化表达技术,海图地图服务快速更新等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数据不一致、地图服务更新机制缺乏、数据资源分散等问题,实现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全国"海陆河"地理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提高了我国的水陆"大交通"一体化的服务能力,促进了我国海洋海事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996.
利用2015-01-2018-08的40景COSMO-SKyMed HIMAGE雷达影像,采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manent scatterer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技术获得了深圳北站时序形变信息,并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了深圳北站表面位移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InSAR遥感解译结果,结合深圳北站的工程建设背景,分析深圳北站表面位移的分布演化态势及其形变主导因素.结果表明,深圳北站东广场填土、填砂厚度以及土壤成分、力学性质发生了一定变化,造成缤果空间地基下沉,墙体出现裂缝,外在的高强度工程施工(汇德大厦)则进一步加剧了地面沉降.通过实地踏勘验证了InSAR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证实了高分辨率PS-InSAR技术在城市公共设施形变监测、管理维护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7.
使用MODIS地表温度夏季影像,通过均值-标准差法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扬子江城市群2000—2017年城市热岛时空变化与演变规律特征.结果表明:扬子江城市群热岛效应逐年增强,且强热岛主要体现在长江以南的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京市4个城市;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城市热岛都呈现由主城区向周围扩展的特征,其中,南京市呈现"条带状"分布扩展,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呈"摊饼状"扩展,其他城市呈"点状"扩展;2000—2009年扬子江城市群的热岛效应增强比2009—2017年的明显,两个时间段内不同地表温度区像元转化具有相同规律,即无论地表温度升高或降低,变化主要集中在该温度区附近的两个温度区.其中,由较低温度区转化为较高温度区的像元主要分布在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3个城市,其中苏州市贡献最多.  相似文献   
998.
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欧亚秋冬温度变化特征和原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迪  何金海  祁莉  栾健  蔡波 《气象科学》2015,35(5):534-542
采用气候序列变化趋势诊断和一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法,研究和讨论了2000-2012年和1976-1999年两种年代际背景下全球陆地不同区域的年平均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发现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是对全球变暖减缓贡献最大的区域。且该地区在2000年以来秋季年代际增温,而冬季年代际降温。从同期大气环流的配置来看,在对流层低层,秋季西伯利亚高气压年代际减弱,而冬季西伯利亚高气压年代际增强。在对流层中高层,秋季从西欧至东北亚为"高-低-高"的高度场异常分布,纬向环流加强,经向环流减弱,而冬季极地与贝加尔湖地区的高度场呈偶极型分布,东亚大槽加深,经向环流加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超前一个季节的喀拉海附近的海冰与欧亚中高纬度秋冬两季温度的年代际变率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夏季(秋季)海冰减少影响秋季(冬季)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另一方面,夏季(秋季)海冰减少,使得秋季(冬季)从北极至中高纬度大陆的对流层低层水汽含量增加(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减弱)导致秋季(冬季)增温(降温)。  相似文献   
999.
热气候指数评价中国南方城市夏季舒适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南方14个城市1981-2013年6-9月的逐日气象资料,根据生物环境特点,制定了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的新评价方法,对中国南方城市夏季舒适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城市的高温不舒适天数近33 a来以3.4 d/10a的速度增加,并有5 a震荡周期。舒适度排名显示,体感温度最高的4个城市分别为重庆、福州、南昌和长沙,杭州与重庆的体感舒适度下降速率较快。对比高温不舒适天数和高温日数发现,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了高温不舒适度与气温关系的密切性。同时,由于热气候指标计算要素的多重考虑,结果与高温日数存在一些差异,但其更具有一定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伴随对流层中低层气温持续下降的雪转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军  张雪慧  潘士雄 《气象科技》2015,43(6):1164-1169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0.25°×0.25°分辨率细网格模式产品、探空观测资料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2014年2月18日浙江嘉兴雨雪天气过程中降水相态先由雨转雪、再由雪转雨的变化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ECMWF细网格模式产品进行了预报性能检验,结果表明:模式形势预报准确,但未能预报出雪转雨过程。在对流层中低层气温持续降低的情况下,水汽凝结高度不同是造成两次相态转换的主要原因。上午垂直运动加强,水汽充沛,降水粒子的凝结高度高,足以形成大的雪花,在较低的零度层高度以下降落时不至于融化;下午垂直运动减弱,水汽集中在低层,尽管这一高度层的气温在-3~-2 ℃,但是不足以凝结成固态降水,同时地面气温受海上暖平流影响而回升,因此降水相态由雪转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