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187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41.
点蚀损伤下桩基式平台腿柱轴压极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圆柱体点蚀损伤模型,建立含细观尺度点蚀损伤的桩基式平台腿柱多尺度精细化数值模型,研究壁厚损伤度、点蚀损伤强度以及点蚀体积损伤强度影响平台腿柱轴压极限承载力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壁厚损伤度及点蚀损伤强度明显削弱平台腿柱的极限强度,且随点蚀损伤强度增大壁厚损伤度的影响加剧;点蚀体积损伤强度由于综合考虑了壁厚损伤度和点蚀损伤强度的耦合因素,相比于独立考虑后两者,其更能合理地描述点蚀损伤对平台腿柱极限强度的影响,故点蚀体积损伤强度体现了点蚀损伤的关键特征。本方法不仅适用于研究点蚀损伤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其所提出的点蚀损伤模型的构建方法,可拓展于研究受点蚀损伤的整体平台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且确定点蚀体积损伤强度为描述点蚀损伤特征的关键参数后,有望将其用于修正点蚀损伤平台腿柱的承载力设计公式。  相似文献   
42.
空区的剩余沉降值计算是采空区地质灾害危险程度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利用FLAC3D直接模拟早期采煤形成的老采空区塌陷状态,计算出老采空区的剩余沉降量。以山东枣庄安博化工项目为例,首先采用物探、钻探手段探测老采空区深度、顶板塌落与破碎状况以及地质地层信息,其次结合岩心试验地质材料参数结果进行FLAC3D模拟,计算自重作用下采空区剩余沉降量,以及加载建筑后老采空区剩余沉降值,对比了传统概率积分法计算沉降值,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计算方法是可靠的。最后分析加载应力与破碎带剩余沉降值的数量关系。为老采空区土地稳定性评估以及剩余沉降量的计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与借鉴。  相似文献   
43.
莫祖荣  徐志  黄超  张嵩 《地质科学译丛》2010,(2):41-42,I0002
2010年广东省珠宝玉石及贵金属检测中心接到了几起消费投诉:千足金首饰在佩戴一段时间后,莫名其妙地出现一部分变白的现象,因此,消费者感到购买的产品是假货,表层脱落后露出里面的白色物质不是黄金,认为这是商家的一种欺诈行为。不少商家接到这样的投诉后,也是不明就里,束手无策。鉴于这种奇怪现象对首饰行业有着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有必要弄清楚造成这种变白现象的因与果。  相似文献   
44.
对潞安矿区高河煤矿进行了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试验,通过实验获得区内合理的采集参数,并在处理和解释中采用了多项关键技术,如分频剩余静校正迭代技术、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正演模型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属性体切片和彩色剖面联合技术等。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解释结果与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解释结果的对比表明,高密度三维地震能够提高构造成像准确度和精度,避免误判,还可以提高下组煤层反射波的能量和连续性,是进一步提高潞安矿区三维地震勘探精度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5.
利用ERA-Interim资料,采用改进的变形欧拉平均方法对1979—2011年剩余环流季节内时空结构转换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0 hPa附近4—8月剩余环流上升中心发生了整体向北移动的趋势,而9月至次年2月则表现为整体向南的移动,并且6—8月和9—11月的移动较为明显,分别向北和向南移动了3.168°和2.277°。(2)对流层内的剩余质量输送显著增强,但是热带环流上升区以及穿越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的输送存在着减弱的趋势。(3)两半球高纬度100 hPa附近从最低平流层向下输送的质量通量以及热带对流层顶附近向上输送的质量通量在各季节年代际变化中基本都是减弱的,仅在6—8月和9—11月北半球向下质量通量出现了增强。  相似文献   
46.
位于中亚造山带北缘的喀拉通克早二叠世铜镍硫化物矿区是新疆规模最大的铜镍矿山,包含13个岩体,相当部分为隐伏岩体,其中1号、2号、3号、9号矿床为主力矿床,经过30余年持续开发,最大开采深度已达740 m,已面临后备资源不足的危机。已知矿体主要产于辉长岩、苏长岩、辉长苏长岩以及橄榄苏长岩中,甚至角闪辉长岩局部也含矿,未见超镁铁岩产出,具有显著的磁性(200 nT)、重力(0.29×10~(-5)m/s~2)、激化率异常,以镁铁岩含矿、岩体规模小且成群成带、分异演化程度高、富铜(Cu/Ni约3:2)、PGE较高、块状硫化物贯入矿体普遍发育为特色。其围岩为含炭质板岩、片岩和凝灰岩,变形强烈,常规电法受到炭质层的干扰。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岩浆源于软流圈地幔,基于与东天山同期铜镍矿床含矿岩相及其比例和剩余重力异常的比较,推断其应发育有相当比例的超镁铁岩,因而深部出现超基性岩的可能性很高,且含矿性应更好。这一推断得到坑道钻探的证实,2013年矿区在Y2岩体东段650~740 m深度和Y2岩体西段400~500 m深度发现隐伏超镁铁岩且含矿,局部见贯入块状矿体。橄榄辉石岩、辉石橄榄岩系矿区首次发现,粒度很细,发育强烈的蛇纹石化、纤闪石化,推测只是隐伏超基性岩的头部。结合控岩控矿构造的追溯及南、北岩带的侧伏和倾伏方向判断,硫化物珠滴构造的发现与系统观测统计,围岩烘烤边和角岩化的研究分析,提出南岩带主岩浆通道位于Y2与Y3岩体之间,而不是原普遍认为的岩浆通道位于Y1与Y2岩体之间。结合矿区的现状,提出采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CSAMT和瞬变电磁地-井测量,结合传统的高精度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和激发极化法来勘探和预测南岩带深部隐伏含矿超镁铁岩的空间位置和产状,圈定岩浆通道和隐伏铜镍矿体,进而推动北岩带和外围G21、22号岩体的深部探矿工作。  相似文献   
47.
《中国测绘》2014,(1):85-85
2013年12月2日.亚马逊1日提供的照片显示.一种迷你无人机将用于送快递。该项服务被亚马逊公司称为PrimeAir.通过使用8桨遥控飞行器无人机实现鞋盒包装以下大小货物的配送,所有订单从发货开始预计将会在30分钟内送达1.6公里范围内的客户手中。目前PrimeAir正在等待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批准并处于测试阶段.预计在未来的四到五年内可以正式为消费者提供送货服务。  相似文献   
48.
根据对常德1631年地震事件的史料鉴别,尤其是江陵为典型七度震害这一事实,运用震声传播方向和地光物理场以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拟合推断此地震事件的序列主要由安乡北6 3/4级地震、常德北太阳山7级地震、澧县6级地震、大庸6级地震和澧县—安乡6 1/2级地震组成,相应的地震地质背景是江汉—洞庭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剩余形变呈四象限分布。若考虑地震-构造相关分布为“Z”字型,则该地震事件的主控构造——太阳山断裂带东断裂具左旋走滑的力学机制。根据区域地震—构造相关发展过程,常德大震事件可视为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的前震序列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9.
50.
坡顶荷载是公路边坡、铁路边坡以及矿山边坡等稳定性分析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倾倒破坏是陡倾层状岩体边坡一类主要的变形破坏形式,研究坡顶荷载作用下岩质边坡块体倾倒破坏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在Goodman和Bray块体倾倒破坏极限平衡逐步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基于传递系数法,通过建立坡顶荷载作用下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地质力学模型,提出了考虑坡顶荷载作用的边坡倾倒破坏的解析分析方法,推导出了坡顶荷载作用下反倾边坡坡脚剩余下滑力和维持边坡稳定所需要的支护力的计算公式,为该类边坡的设计和支护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算例分析,探讨了不同岩块厚度和切坡角度下坡顶荷载对剩余下滑力和滑动比例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一个给定的边坡,岩块厚度存在一个临界值,当岩块厚度小于该临界值时,坡顶荷载对剩余下滑力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大于岩块厚度大于该临界值的情况;切坡角度越大,坡顶荷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越显著;随着坡顶荷载的增加,滑动比例系数逐渐增大。对比分析理论解与UDEC计算的数值解,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是一致的,相互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