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0篇
  免费   455篇
  国内免费   816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999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429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81.
眼墙替换是影响台风强度和内核结构的一种重要过程。本研究在高分辨率的数值理想试验中加入大模拟技术,对比分析大模拟对眼墙替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模拟的加入使得模拟台风的强度和边界层入流增强。整个眼墙替换过程共用时约20~22 h,但大模拟试验中外眼墙形成更迅速,同时强度和上升运动偏弱。外眼墙完全取代内眼墙之后的台风强度超过替换过程之前的强度。此外,使用大技术可以更好地模拟出眼墙替换过程中内外眼墙之间的moat区下沉运动,结构特征与前人观测中所发现的结构特征一致。因此,在台风数值研究中引入大模拟技术,有助于更好地模拟眼墙替换过程中的台风结构特征和变化。  相似文献   
82.
日本海环流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本海作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边缘海,是西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得日本海的环流结构呈现独有特征,如日本海内的亚极地锋现象,复杂多变的旋,北部形成的深水团等。概述了日本海环流状况,着重介绍了对马海峡、郁陵海盆环流情形和日本海特征水团;总结了目前仍存在的争议问题,如对马暖流源头、对马暖流空间结构等;指出了目前日本海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如对马暖流流量的长期变化及其原因、东韩暖流消失现象及其机制、日本海特征水的传播路径及其影响因素、日本海的某些变化产生原因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响应等。  相似文献   
83.
利用2008—2018年地面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重庆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短时强降水高频中心在西部合川,东北部开州、巫溪和云阳,东南部酉阳、秀山地区,均毗邻陡峭山脉,地形抬升和特殊地形对降水有增幅作用;2)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7月为峰值期,20~30 mm/h和30~50 mm...  相似文献   
84.
利用1951~2016年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台站降水资料,研究了极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极和南亚高压在夏、秋、冬季周期变化的时间尺度基本一致,夏季为准9a尺度变化,秋季为准8a尺度变化,冬季为准4a尺度变化;极和南亚高压的相关性在夏季最强,在春季最弱,其同期变化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南海东北部是寡营养海域,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较低,热带气旋“风泵”效应带来的上层海洋扰动可能引起表层浮游植物的显著增长。以往的研究通常关注热带气旋风应力和海洋中尺度对上层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本文利用航次CTD、实测叶绿素a浓度、Argo温盐剖面和遥感数据,探讨了台风“风泵”和黑潮共同作用下真光层内浮游植物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15年台风“莲花”过境1周后产生向吕宋海峡西北侧南海海域(A区)入侵的黑潮流套,该入侵的黑潮流套使台风前原有的气旋消失,抑制了台风产生的上升流对表层(0~40 m)营养盐供给,使次表层(60~90 m)营养盐富集,进而抑制了表层的叶绿素a增长,促进了次表层叶绿素a的增长;吕宋海峡西侧南海海域(B区)表层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增加不仅是源于叶绿素最大层浮游植物的向上输运,更是由于浮游植物的繁殖增长;A区台风引起的流套式的黑潮入侵,促进了B区台风后气旋式流场的形成,产生的持续增强的气旋为B区表层叶绿素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盐供给。  相似文献   
86.
南海北部具有丰富的温度锋面和中尺度,它们调节着局地的热量和能量平衡。本文利用卫星海洋高度异常和海表温度数据,并基于自动探测方法,探究了2007年至2017年南海北部中尺度边缘的海表温度锋面(致锋面)特征。反气旋/气旋边缘出现锋面的概率可达20%。气旋在各个方向上出现锋面的概率比较均匀,反气旋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出现锋面的概率大于西北部和东南部。中尺度致锋面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动能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中尺度致锋区的总动能是中尺度内动能的3倍,并且反气旋致锋面的总动能明显强于气旋致锋面的总动能。中尺度致锋面的数量和动能的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也讨论了中尺度致锋面的可能机制,但是中尺度对海表温度锋的贡献需要进一步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87.
基于1993—2017年从卫星高度计资料中识别出来的中尺度轨迹数据集,对冬、夏季孟加拉湾旋的源地和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孟加拉湾西部、安达曼海和孟加拉湾通往赤道的出口处的中尺度旋活动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安达曼海在冬、夏季从北往南中尺度旋分别以“反气旋-气旋-反气旋”和“气旋-反气旋-气旋”的格局分布。不同源区旋的季节性生长过程有明显差异。孟加拉湾西部的旋在夏季生长迅速但消散缓慢,斯里兰卡冷生长缓慢但消散迅速。不同源区旋半径和振幅大小有不同的特征。孟加拉湾西部,无论冬、夏季,反气旋的振幅、半径都比气旋大;夏季季风漂流区,气旋半径比反气旋小但是振幅比反气旋大;安达曼海内无论冬、夏季都是最北侧聚集区旋的半径和振幅最大。孟加拉湾内生命史为30~40 d的旋数量最多,生命史在100 d以上的旋主要分布在孟加拉湾西部。  相似文献   
88.
利用2012年8月28—29日和2019年9月7—8日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移动路径数据,对两次北上相似移动路径的台风“布拉万”和“玲玲”导致东北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湿位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导致的强降水与假相当位温的密集带对应较好,降水主要位于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偏暖一侧,锋区越强,降水量越大。两个台风过程均在降水前期存在对流不稳定层结,为台风降水提供初始能量积累。初始时刻出现湿对称不稳定,是台风中心西北侧暴雨出现的主要因素。降水增强时刻,大气对流不稳定再次参与,说明低层对流不稳定提供了降水快速增强的主要能量。低层湿正压项(MPV1)和湿斜压项(MPV2)的绝对值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强降水主要分布在两个极值中间过渡时段。两次北上台风引起的吉林省中部暴雨带均与低层850 hPa的MPV2负值区和MPV1的正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9.
利用全球降水观测计划卫星降水率产品、地面加密自动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12号台风“梅花”造成浙江极端降水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梅花”造成的极端降水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四明山区,极值在四明山区,9月12—13日强降水由台风北侧外围雨带造成,14日则主要为台风本体降水;高层西南风急流的稳定以及台风“梅花”在移动过程中与西风槽结合有利于维持台风强度并引起台风动力结构不对称;台风“梅花”与副热带高压间的东风是台风发展的主要水汽来源,西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存在也有利于台风“梅花”北侧水汽输送加强,导致台风强降雨带偏北;台风“梅花”北侧高层始终有位下传至对流层中低层,促使低层扰动中心的发展,冷空气侵入造成浙江东部中尺度斜压锋生;受四明山地形影响,台风“梅花”环流西北侧的偏北风进入内陆后形成中尺度辐合线,山前抬升,山后下沉,有利于山前降水增幅。  相似文献   
90.
对1996年6月13~14日华南大暴雨发生过程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并从中尺度能量方面探讨了西南低对华南暴雨增幅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暴雨的发生与西南低及850hPa孟湾地区的水汽通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500hPa较强的负螺旋度有利于低层低的发展加强;暴雨发生前,华南上空维持一支反气旋性的西南急流,当西南东南移时,造成本地重力惯性波能量增加,从而对华南暴雨有正贡献,即对暴雨有一定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