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3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38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马迹山港三期工程对附近海域泥沙淤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海洋数值模式(FVCOM)建立马迹山港三期工程海域三维潮流模型,模拟港口建设前后的潮流场,研究工程后周边海域潮流场的变化。同时结合台风“灿鸿”的风场资料,在水动力的基础上添加台风气压场和风场,建立风暴潮数值模型,分析在极端天气下三期工程的建设对周边海域流场的影响。最后结合模型计算结果,根据现场调查资料以及历史试验成果进行工程周边海域泥沙回淤以及风暴潮骤淤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后流场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工程区和附近海域,变化幅度约在0.3m/s~0.4m/s之间,对工程区以外大范围海域影响较小。工程后码头水流条件得到较好的改善,水流与码头走向趋于平行。工程周边海域泥沙回淤量较小,不会对船舶航行安全造成影响,另据骤淤计算结果分析,马迹山港周边海域在台风期间的短期淤强较小,两天的淤积量不超过5cm,不具备骤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32.
通过对平海湾外湾10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阐述了平海湾外湾表层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和粒度参数分布特征.利用沉积物粒径趋势模型初步探讨了平海湾外湾的沉积物输运趋势,结合新老海图对比,分析了该海域的冲淤变化特征,并结合平海湾发展规划选取代表站位来分析计算潮流和波浪对海底沉积物的冲刷.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可分为5种类型,主要为粘土质粉砂,随着水深的增加,沉积物呈逐渐变细的趋势.沉积物的平均粒径(Mz)、分选系数(σi)、偏态(S_(ki))及峰态(K_g)的分布与研究区海域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等相对应.粒径趋势分析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输运趋势主要为NW向和SE向.对比不同年代海图及观测资料表明,研究海域呈弱淤积状态;经过分析计算,研究区海底沉积物不是受到潮流而是波浪的冲刷.  相似文献   
833.
介绍顶管施工尤其是长距离顶管施工中顶进阻力的重要性,列举了采用《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计算顶进阻力的公式和日本下水道协会制定的顶进钢筋混凝土管顶力的计算公式。在郑东新区土压平衡顶管工程实例中对顶进阻力进行了测试和研究,指出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提出了适合郑东新区的顶管顶进阻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34.
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架边缘三角洲主要发育于陆架和陆坡之间,由物源越过陆架坡折快速在陆坡堆积而形成,物源因素是其生长进积的主要因素。由于陆架边缘三角洲在陆架边缘附近具有最大的沉降速率因而使得其在平面主要呈弓形或新月形状,纵向剖面上向海和向陆各出现一个楔形斜坡体。加强对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研究,对于寻找深海陆坡低位扇,进而寻找有利油层储集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5.
长江口南支涨潮槽新桥水道冲淤变化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根据1861~2002年100多年中的15幅海图资料,以GIS技术为支持,建立不同时期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长江河口南支涨潮槽新桥水道进行了冲淤变化的定量计算,并对比计算了多年来新桥水道0m岸线和5m等深线以及横断面的演变.计算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区域内自1861年以来新桥水道冲淤过程明显被分为三个阶段:1861~1926年的66a间新桥水道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冲刷后又重新产生淤积,总容积变化不大;1926~1958年的33a间新桥水道在不断的冲刷中总容积由2.603亿m3增长到5.076亿m3;1958年至今的45a时间里水道容积基本保持在平均5.02亿m3.1926年新桥水道10m等深线已经形成一定的格局.1947年5m等深线向上延伸,扁担沙已经不再与崇明岛相连;1958年上下扁担沙的5m等深线基本连成一体,可以认为此时新桥水道已经形成.从新桥水道的横断面变化来看,其主泓不断发生变化,主泓经历了向北移的过程,移动约为1.1~2.8km.  相似文献   
836.
一般高潮线与2 m等深线反映黄河三角洲冲淤变化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陆地动态变化最快的地区之一,其冲淤变化备受关注.利用从遥感影像提取一般高潮线和从实测水深提取2 m等深线反映海岸冲淤的两种方法,对钓口河嘴、清水沟河嘴和清8河嘴分别进行了冲淤面积(淤积、蚀退和净造陆面积)的计算,并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相差较大,钓口河嘴、清水沟河嘴和清8河嘴,2 m等深线反映的冲淤面积(无论是淤积、蚀退还是净造陆面积)绝对值比一般高潮线反映的冲淤面积绝对值都明显偏大.在反映黄河三角洲冲淤变化上,遥感影像提取的一般高潮线可反映陆上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实测水深则反映水下三角洲的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837.
河流侵淤作用下三维地层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良峰  潘信 《岩土力学》2005,26(Z1):65-68
基于钻孔数据的多层DEM构模技术是构建沉积环境下三维地层模型的有效方法,但该方法对在河流的侵蚀和淤积交替作用下形成的地层建模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种缺陷,对传统的建模流程加以改进,充分考虑到河流侵蚀作用对地层的切割影响,在建模的过程中对地层层面进行了两次插值与高程调整,使在钻孔附近地层的尖灭处理更为自然与合理。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的建模结果非常接近于实际地层分布情况,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38.
基于RS技术的北江下游河道岸滩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万侠  钟凯文  刘凯 《热带地理》2006,26(2):123-128
以1975~2001年共7个时相的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GIS支持下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对比各个时期北江下游河道岸滩形态及位置变化,结合河道的地质、地貌、水文泥沙、整治工程等信息,分析洲滩消长的原因,获取河道横向演变特性,预测岸滩变化趋势以及整治工程效果.对比该时段内北江下游河道纵向演变情况,得出河道的纵向变形影响横向变形,总体变化两者成反比关系,河势向着稳定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839.
控制加载爆炸挤淤置换法在工程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简英  王健  吴京平 《岩土力学》2006,27(2):332-335
阳江核电海工一期东平台防护堤设计和施工采用了控制加载爆炸挤淤置换法。该方法保证了东平台防护堤堤身的落底宽度与深度,成功地解决了水下宽平台的形成问题,并有效地减少了理坡工程量,是爆炸处理软基技术新方法在防波堤的设计和施工中成功应用的范例。  相似文献   
840.
沈细中  张惠  赵寿刚 《岩土力学》2006,27(Z2):525-530
采用淤背方式加固黄河大堤时,河南、山东一期工程堤身多处出现裂缝。目前尚无淤背对堤身影响的定量研究成果,因而放淤固堤的合理施工速率难以确定。淤背体及堤防土体的水分消散过程实际上是非饱和流固耦合问题;淤背分级施工的变水头边界问题,可等效成多级常水头边界问题。采用非饱和渗流分析方法,计算出每级施工后堤防及淤背体的浸润线;将其作为已知边界条件,考虑堤防土体力学特性、排水条件等影响,进行非饱和流固耦合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淤背施工合理速率。研究表明,该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因而可为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并可供其它河流治理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