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5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729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13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以常规压汞、铸体图像、扫描电镜和薄片观察为基础,结合恒速压汞测试,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姬塬地区长8储层孔隙类型多样,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孔隙结构可划分为4种类型。恒速压汞测试表明,姬塬长8储层为大孔细喉型。与特低渗透储层相比,超低渗透储层喉道分布范围更集中,小喉道所占比例更大,孔喉半径比分布范围更宽。特低、超低渗透储层差异主要体现在喉道的大小和分布上,喉道控制储层品质及渗流能力。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发中应尤其注重孔喉间的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22.
农用地多功能利用是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农用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是其基础工作。该文系统地研究了农用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方法,测度了1996年、2004年、2013年黑龙江省农用地利用多功能状态及期间变化。研究表明,1996~2013年黑龙江省农用地利用总功能缓慢提高,多功能协调性逐步提升;农用地利用由单一功能逐渐向多功能转变。为扩大农用地利用多功能整体效应并提高农用地利用多功能协调性,稳定生产功能、加快提高经济功能、重点遏制生态功能退化、逐步提高社会功能是沿边开放带今后的农用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23.
为有效保护黄河三角洲的湿地生态平衡。近年来,国家通过采取引灌黄河水、沿海修筑围堤、增加湿地淡水存量等措施,切实增强了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和平衡作用,改善了鸟类的生存环境。经过近3年的改造,已经有超过20万亩的盐碱地变成了湿地资源,促进了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24.
1档案库房温湿度调节的重要性 纸质档案是档案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影响档案寿命的诸因素中,不适宜的温湿度,尤其是高温、高湿所造成纸质的破坏性更大,它不仅会直接影响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而且会加速其他一切不利因素对档案制成材料的破坏作用,从而导致档案的过早消亡,影响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25.
开拓、创新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瞄准国际极地研究前沿,充分利用当代测绘与遥感信息工程科学研究的最新技术手段,拓展本学科在极地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在边缘学科和跨学科渗透应用中去创新,争取在“十五”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6.
临清坳陷变换构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讨论了临清坳陷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即封丘左行传递带、马陵横向背斜调节带和夏津—腰站斜向背斜调节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临清坳陷内“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是由平行于裂谷轴方向的NNE(NE)向伸展正断层和垂直(或斜交)于裂谷轴方向的NW(NWW)斜向滑移断层及横向构造带等共同作用造成的;区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是造成“南北分块”的构造原因,这些调节构造带垂直或斜交于裂谷方向.通过传递带或调节带的方式调节不同伸展域间的应变,从而使区域应变守恒。  相似文献   
127.
徐强  肖明  陈俊涛  倪少虎 《岩土力学》2019,40(4):1526-1534
由于地下岩体条件复杂,渗流监测数据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地下渗流场进行全面分析,需要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提出了三类缺失数据的插补方法,对时间序列、空间断面以及区域整体的缺失数据分别用监测统计模型、物理因子修正和反演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反映了缺失数据的规律和时间、空间因素对监测数据的影响,最终可得完整、全面的渗流场,并通过反演渗流场对渗透稳定进行判断,为工程评价提供了依据。将该方法用于天荒坪电站缺失数据的插补,结果有效地插补了缺失数据,最终的反演渗流场能够判断渗透破坏可能发生的部位,对工程加固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8.
近年来,我国在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以塔里木油田和长庆油田为典型代表。低渗透油气藏是指采用常规开发技术无法实现经济有效开发,必须是采用特殊工艺技术开发的的油气藏,不同岩性都可形成低渗储层,以致密砂岩、碳酸盐岩最发育。《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一书,从地质、钻井、油藏、采油及地面工程等方面,讲述了低渗透油气田地质特征、面临的难题和采取的技术方法,对不同开发技术进行了实例论证,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开发水平提供技术支持。本书专业性、逻辑性和实用性较强,对低渗透油气田开发具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9.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位于天山北麓,在晚新生代强烈的挤压作用下,地表发育数排背斜带。由于构造变形复杂、地震反射成像质量较差,对深层地质结构争议较大,另外前新生代盆地原型对晚新生代以来的褶皱冲断带构造格局的影响也尚未探讨。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简称霍-玛-吐)褶皱冲断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地表第二排背斜带,利用最新采集和处理的地震反射资料,并结合地表地质露头建立深层构造模型;利用平衡地质剖面复原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索早侏罗世盆地原型结构对现今褶皱冲断带构造格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霍-玛-吐褶皱冲断带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霍-玛-吐褶皱冲断带垂向上发育古近系—第四系逆冲推覆构造、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构造楔和下侏罗统半地堑断陷结构。控制早侏罗世半地堑系统的高角度正断层在晚期挤压构造变形体系中充当逆断坡,并控制上覆构造楔和浅层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早侏罗世半地堑系统具有分段性,并通过侧向断坡进行连接,侧向断坡上覆地层发育南北向走滑调节断层。油气勘探现状表明,霍-玛-吐褶皱冲断带内部南北向走滑调节断层具有高效沟通下侏罗统烃源岩的特点,是控制天然气的富集的重要因素。以上研究表明,中西部陆内前陆冲断带前新生代古构造对于晚新生代挤压冲断构造格局和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0.
根据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压汞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NX地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砂岩储层为低孔-特低、超低渗透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孔喉组合主要为中孔-细喉型和小孔-细喉型。早期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使研究区长6段储层物性变差的两个重要作用。压实作用丧失的孔隙占原始孔隙的45.9%~65.6%,平均为56.5%;胶结作用丧失的孔隙占原始孔隙的21.8%~46.4%,平均为28.3%,粘土矿物、碳酸盐是造成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类型。长石、浊沸石、岩屑等的溶蚀作用极大改善了储层物性,改善了现今孔隙的22.2%~71.4%,平均44.2%。早白垩世末期,研究区长6储层已基本变为特低~超低渗透,该时期之后,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弱,储层物性基本保持到现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