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2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778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199篇
地球物理   347篇
地质学   1449篇
海洋学   93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91篇
自然地理   36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卤素在银成矿中的作用—以额仁磁勒盖大型银矿床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额仁套勒盖银矿床卤素和Ag的研究,发现卤素在银矿床中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现象,地表和近地表矿石相对富C1和I,深部矿石相对富F;矿体中相对富C1和I,近矿围岩中相对富F。卤素与Ag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矿石类型不同,卤素与Ag的关系也不同,F与Ag多为负相关,C1与Ag,I与Ag多为正相关。表明卤素在银的活化、溶解、长距离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武汉市近百年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郑祚芳  祁文  张秀丽 《气象》2002,28(7):18-21
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武汉市1906-2000年的气温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武汉市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突变性特征,气温气候基本态在20世纪经历了低、高、低、高4个阶段,目前处于高基本态高变率时段。揭示了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点,年气温存在65年、33年、18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冬季气温存在67年、27年、18年、13年、7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分析了武汉市近百年来严重冷暖冬事件出现的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993.
近百年武汉市主汛期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武汉市1906-2000年主汛期(6-8月)的降水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百年来武汉市有两个旱涝事件多发时段,出现在30年代中期以前和60年代以后,主汛期降水量气候基本态在20世纪经历了高、低、高、低、高5个阶段,目前处于高基本态高变率时段,还利用小波变换揭示出了武汉市近百年来主汛期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点,分析了其主要周期振荡和突变特征,指出武汉市主汛期降水存在40年、25年、10年、4-7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并由降水的周期性推知本世纪初武汉市汛期将进入下一个少雨时段。  相似文献   
994.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蚀余沙丘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贵勇  哈斯 《第四纪研究》2002,22(3):294-294
我国贺兰山以东的沙漠多以流动沙丘为主,但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在年降水量不足150mm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则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因而研究这一沙漠的“准稳定态”,对我国沙漠理论的研究和风沙灾害治理、土地沙漠化防治均有重要意义。据笔者近年对该沙漠的考察,在沙漠中部及其以北地区,年降水量已不足100mm,沙丘的植被盖度一般在20%以下,局部盖度小于10%,如以植被盖度划分的沙丘类型,这些沙丘属于半固定和半流动沙丘。这些沙丘的单体为两侧近对称的宽缓波峰,脊部和丘顶圆滑而坡度不大,显示沙丘表面现代地貌过程微弱。沙丘表层砂粒平均粒径由南向北渐粗。在沙漠中部以北,  相似文献   
995.
引江灌湖治理东湖污染工程方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引江灌湖治理东湖污染工程的方案。提出在长江距沙湖最近的岸边设取水点,引长江水注入沙湖,再灌入东湖。江水与湖水在东湖中充分混合最携带部分污染物通过青山港、武丰闸排入长江,从而减轻东湖污染质的总量,降低东湖的污染。建立了引排水流量、引排水周期、每个周期所能降低东湖污染的百分率三者之间的方程式,并以当前东湖超标最严重的总磷(TP)为例来初步确定引、排水流量和总量。  相似文献   
996.
济阳坳陷油田卤水溶解金属元素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型的油田卤水在低温(40-150℃)条件下对金、银等金属元素的溶解和迁移作用,以及不同络阴离了对金属元素溶解迁移的贡献。结果表明,油田卤水促进了含油气盆地中Au、Ag、Pb、Zn元素的淋滤、溶解和迁移,起到了成矿流体的作用,从而积极参与了沉积改造矿床的成矿作用。CaCl2型油田卤水易溶解Pb、Zn,而NaHCO3型油田卤水溶解Au、Ag的能力较强。在油田卤水中HS^-及SO4^2-离子对Au、Ag元素的络合能力强,而乙酸根离子及HS^-(或S^2-)易络合Pb、Zn元素。  相似文献   
997.
铵含量和氮同位素对成岩成矿环境的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作衡  毛景文 《地质论评》2002,48(6):634-641
在自然界中除氮气和硝酸根外,氮通常呈化合物铵离子存在,除部分有机质裂解生成的铵以游离吸附状存在于土壤、岩石及热水溶液中外,大部分深源和有机质裂解生成的铵,以固定铵的形式置换钾、钠、钙、铷和锶等存在于矿物中,在成岩成矿以及变质作用过程中,铵均可以进入矿物的晶格。铵替代钾、钠等的数量与岩石形成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氮同位素分馏程度较大,在不同环境中分馏程度明显不同,δ^15N具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因此铵含量和氮同位素成为水-岩反应,岩浆来源和结晶,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和判别成矿物质来源的有效示踪剂之一。  相似文献   
998.
湖泊现代沉积物碳环境记录研究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通过对云南程海现代沉积物的精细采样和分析, 研究了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与无机碳含量阶段性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变化. 结果表明, 温度及其引起的相关变化是控制沉积物无机碳含量、碳酸盐δ 13C和有机碳含量变化关系的主要因素. 当温度及其引起的光合作用强度变化对湖泊自生碳酸钙沉淀起主导作用时, 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无机碳含量及碳酸盐δ 13C呈正相关变化; 当温度及其引起的蒸发速率等其他物理化学因素变化对湖泊自生碳酸钙沉淀起主导作用时, 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无机碳含量及碳酸盐δ 13C呈负相关变化. 程海沉积物无机碳含量和碳酸盐δ 13C是湖区气候冷暖变化的良好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999.
测试了华北克拉通周缘胶东、小秦岭-熊耳山、西秦岭、北祁连山西段和张宣大型矿集区内几个典型矿床及个别与矿床相关花岗岩中钾长石和绢云母的氮含量和氮同位素组成. 经过与以往地幔岩、花岗岩、变质岩和矿床的氮含量和氮同位素对比, 认为尽管华北克拉通周缘金矿围岩有前寒武纪变质岩、显生宙沉积岩、镁铁质火山岩和花岗岩, 但其氮同位素都显示出与花岗质岩石的密切关系, 此外地幔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参与了成矿系统. 这一结论与以往的氢、氧、碳同位素研究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reports a Lower Triassic carbon isotope profile from the North Pingdingshan Section in Chaohu, Anhui Province, China, which was stituated in a deep part of the Lower Yangtze carbonate rapm. The δ(^13C) excursion shows two periods from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to the lower Spathian substage, corresponding to the ecosystem undergoing evolution and recovery after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and related events.The first period starts at the δ(^13C) depletion caused by the mass extinction and evolves with a gradual δ(^13C) increase resul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disaster taxa during the Induan. The strong Smithian δ(^13C) depletion in the second period might be formed by the collapse of the disaster ecosystem and the biotic recovery occurred with the explosive increase of bioproductivity in the Spathian. Thus the δ(^13C) excursion in the Lower Triassic expresses patterns of biotic evolution and recovery during the eratic ecosystem that followed the great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