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2011 年11 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发起了代号为“Exercise Pacific Wave 11”的跨国海啸演习, 演习区域为整个太平洋海区。中国应邀参加了本次演习, 演习在我国海域地震带上假设了两个震源, 分别位于琉球海沟和马尼拉海沟。为了评估这两个潜在海啸对我国的影响,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 对其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这两处震源所引发的海啸均能对我国造成灾害性影响, 受影响严重的省市有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 从传播时间图上看, 若发生大海啸, 海啸波将在5 h 内, 陆续影响沿海各省市; 相比琉球海沟, 马尼拉海沟震源产生的海啸会更快到达我国沿岸。  相似文献   
12.
由于美国加州位于圣安德烈斯活动断层上,10月的第三个星期的周四,加州会举行全民的防震演习。从媒体公布的时间看防震演习安排在上午的10点20分。一大早我在校长室复印资料,顺便问了凯西演习的时间,凯西和我说的时间是11点50分,我以为那是结束的时  相似文献   
13.
表面海流和海面风在海上漂浮物漂移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风和表面流在漂移运动的贡献系数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可,因此本文以2011年南海部际联合海上搜救演习内部演习为例,根据海表面海流、海面风等海洋要素的实测资料,综合对漂移物的漂移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风、表面流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风对不同类型漂移物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风和表面流与实际轨迹的拟合关系来看,人体模型和救生筏的风压漂移系数分别为0.01和0.07,而表面流在漂移物的漂移贡献系数均为1.0。  相似文献   
14.
2006年3月17日,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赤潮监测演习,地点设在同安湾及其站内实验室,全站有80%的人员投入此次演习。此次演习,目的是为完成即将来临的2006年赤潮监控区的赤潮监测任务做准备,同时配合检验已进行了三个月的岗位练兵的实际成果。该站领导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学安全演练机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指出了安全教育、演练实施、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围绕完善安全演练机制、镌刻安全印记、优化程序加强队伍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校园安全演练机制的科学性,进而增强安全演练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当地时间2008年11月13日举行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震演习。至少有500万居民参加了这次名为“加州南部大震荡”的演习。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频发的海啸灾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滨海国家不仅加大了在海啸预警建设和海啸灾害危险性、海啸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投入,更进一步加强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海啸灾害方面交流与合作.为测试太平洋各国海啸预警系统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切实提高各国区域和局地海啸的应对水平,促进国家和地区间海啸预警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决定2011年11月9-10日,在整个太平洋地区举行一次代号为“Exercise Pacific Wave 11”的海啸演习.此次演习恰逢日本“3.11”大地震海啸发生后的8个月,通过本次演习对督促太平洋各国进一步检验本国的海啸预警系统、评估本国的海啸危险性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IOC和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的成员国,积极组织实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涉及当地人员疏散的海啸演习.本文将在本次演习所涉及的海啸源评估、海啸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应用新的海啸灾害分级标准对我国沿海的海啸危险性和海啸预警系统进行重新评估分析,期望本文的研究将为今后的海啸预警及海啸灾害评估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