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1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343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246篇
地质学   346篇
海洋学   982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3篇
  1951年   2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以正在研制的水平轴潮流能发电装置为对象,开展了工作流程控制方法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基于叶素-动量理论的动力特性仿真模型;利用仿真模型考察了发电装置的启动转矩和转速特性,以及流速大于额定流速条件下的功率限定问题,制定了基于发电机输出电压的启动控制策略和基于发电机输出功率的功率限定控制策略。根据控制策略,设计了装置的控制流程。结合潮流变化情况,对控制流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发电机输出电力参数的控制流程能够较好地实现对发电装置的控制。  相似文献   
952.
以浙江舟山潮流能示范工程总体设计为蓝本,对电站微观场址布局中机组布置形式、机组横纵向间距对电站效益的影响进行了多层次、演进式的比较分析。通过探索研究,提出了推荐的前后排机组布置形式,揭示了横、纵向机组间距变化对机组发电效益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规律,认识到机组横向间距的增大对电站效益的改善作用要显著优于机组纵向间距增大对电站效益的改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浙江舟山潮流能示范电站的微观场址布局方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53.
利用MIKE 21Flow Model_FM HD模块搭建包括杭州湾在内的整个舟山海域水动力模型,利用实测资料验证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由此表明,所建模型能够正确反映舟山海域的潮流特征。然后计算2014年舟山海域的潮流场,统计出舟山海域的潮流能平均功率密度和空间分布特征。计算出10个特征断面上潮流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250万kW,对舟山海域潮流能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54.
电动变桨式潮流能水轮机获能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具有丰富的潮流能资源,但是存在潮流流速偏低、难以高效利用等问题。潮流能水轮机变桨距技术的利用,可有效提高潮流能资源利用效率。以提高潮流能水轮机高效获能为目标,分析了水轮机叶片桨距角对潮流能水轮机获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水轮机变桨距技术原理及控制策略。在20 k W潮流能水轮机中运用了电动变桨距技术,根据潮流流速的不同,使用最大功率点追踪控制算法控制桨距角,并对机组运行过程进行实时测试。机组运行数据表明,与非变桨水轮机相比,变桨式潮流能水轮机可有效提高其获能效率。  相似文献   
955.
综合地质构造、岩体力学性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演化历史等各种因素将其统归为应变能积累特征对强震活动进行研究。对利用形变空间特征变化判断强震震源区位置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确认其可行性,提出估算块体应变能的方法。由新构造划分块体边界、地壳测深确定底面进而确定块体体积、形变测量确定年平均应变速率、地壳速度构造确定弹性常数、历史强震确定能量积累起点(起始时间),由此估算块体积累总应变能,进而依据能量估算地震震级。最后以实例论述应变能积累特点对强震位置和震级预测的良好效果以及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6.
综合考虑余震影响和结构损伤,提出一种基于损伤性能的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为满足结构抵抗余震的性能要求,提出结合主余震的损伤性能目标。以Park-Ang双参数损伤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结构层间损伤计算公式,通过损伤程度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给出消能减震结构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957.
水对岩石具有软化、溶蚀和水楔作用,为研究不同含水率作用下岩石的能量机制,利用MTS815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开展了5种含水率状态下砂岩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随含水率的增大,岩石吸收总能量的增速和总量减少;弹性能增速在储能阶段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但弹性能的释放速率则大致相当,岩石的储能极限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岩石变形破坏所耗散量随含水率的增加而较小,但不同含水率作用下岩石的峰前和峰后能量耗散速率则大致相当;岩石的耗散能比例可以反应内部的损伤状态,耗散能比例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再稳定增长,最后急剧变大的规律;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声发射能率的集中程度和强度逐渐减小,声发射累计能量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岩石的储能能力和应变能释放能力降低,岩石的脆性破坏特征减弱,塑性增强。  相似文献   
958.
基于FVCOM的獐子岛附近海域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的海洋模型FVCOM(An Unstructured Grid, 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对獐子岛附近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 模拟的潮汐、潮流与实测值符合良好, 表明建立的该海域精细化潮汐潮流数值模型合理可靠。依据计算结果绘制了M2、S2、K1和O1分潮的同潮图和潮流椭圆图, 并对该海域潮汐潮流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獐子岛附近海域的潮汐主要以规则半日潮为主, 水平潮流多为旋转流, 旋转方向大部分为逆时针; 近岸海区和水道之间多为往复流, 在大鹿岛以南海域也存在一往复流的区域。在123.75°E以东存在一顺时针旋转的区域。由潮余流场的特点可看出, 獐子岛等各岛屿周围均形成气旋式的绕岛流, 流速一般位于8—12cm/s之间, 离岸线较远的外海区域余流较小, 只有1—2cm/s。本文所得结论, 有助于增加对整个獐子岛海域潮汐潮流特性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959.
东山湾位于台湾海峡南口的西岸,属于潮控型半封闭海湾.本文章通过对M1站1周年的流速、流向及对应的风速、风向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1站正压流动特征显著,潮流日不等现象较明显,相邻潮次中涨急流速明显小于落急流速.观测期间,M1表、中、底3层实测最大涨潮流速分别为83,78,71 cm/s,实测最大落潮流速分别为152,104,100 cm/s.夏季表层余流流速明显大于中层和底层,冬季各层余流速相差则较小.径流是M1站的余流的主要因子.夏季,径流对表层作用最为明显,其余流流速明显大于中层和底层,中、底层由于受温盐跃层产生的斜压效应作用,出现较长时段的北向余流;冬季东山湾平面和垂向温、盐分布均匀,各层余流流向均为落潮方向,且表层往底层方向,流速变幅不大.由于其半封闭型的海湾形态,风应力对东山湾的余流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960.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本文认为创造条件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根本途径。农民拥有完整的土地财产权法律地位是前提条件,其核心是拥有对土地产权的自由处置权或交易权,保证农民土地使用产权能够在市场中合法交易流转。为此本文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及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现状出发,阐明了土地流转与土地财产之间的关系,在深入分析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农民财产权的具体对策,为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