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541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用碱熔法处理样品,水沥取,用分光光度法测量了采集自福建省兴化湾、九龙江河口和东山湾3个海湾潮间带沉积物岩心的碘分布。兴化湾、九龙江河口和东山湾3岩心中的碘含量分别为2.5~43.7,17.3~39.6和11.3~29.1 mg/kg。3个沉积物岩心中的碘含量稍高于福建省的土壤的碘含量,与我国海域的沉积物碘含量在同一水平,但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开阔海域沉积物的碘含量。兴化湾和东山湾沉积物中的碘与有机碳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在九龙江河口采集的岩心中的碘与有机物碳含量的相关性较差。推测海洋源的沉积物碘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较好,而陆源沉积物的碘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92.
上海地区滩涂土地整治改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土地整治改良的方法、上海地区滩涂资源的特点和改良思路,认为上海地区滩涂土地的改良除了固化、脱盐外,还应综合多种措施提高土地的品质。  相似文献   
93.
潮间带作为海陆交界处,易受到来自海洋的石油污染,且各类石油烃进入沉积物后的降解过程尚不清楚。前人在各类生境中对好氧微生物烃降解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对近海潮间带环境中的厌氧烃降解鲜有报道。本研究对青岛女岛湾潮间带沉积物深层样品以混合烃(中长链烷烃、多环芳烃)为碳源,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富集培养。富集菌群的细菌多样性表明在混合烃作为碳源的作用下,优势菌群转变为脱硫叠球菌科(Desulfosarcinaceae)、脱硫杆菌科(Desulfobacteraceae)等具有石油烃降解潜力的硫酸盐还原菌。经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厌氧烃降解菌ND17,与地下脱硫弧菌属模式种Desulfovibrio subterraneus HN2T 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度为99.93%。进一步实验表明,菌株ND17在厌氧条件下对二十四烷和菲的降解率可分别达到53.9%和35.7%。这也是首次对脱硫弧菌属单菌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石油烃降解的研究。脱硫弧菌作为一种广泛分布在厌氧环境的细菌,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其在海洋石油污染环境中的修复潜力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94.
摘要: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具有多种不同特征的生态地理微环境,如长城科考站、企鹅岛、生物湾与黄金湾流域、半岛南部、碧玉滩等。这些区域因水文地质、动植物分布、人类活动程度等不同而具有明显的生态地理差异。本研究从这些微环境海岸潮间带采集了7份代表性沉积物样品,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其细菌类群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理化因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采用常规可培养鉴定方法,对样品的分离菌株产酶状况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所有样品的细菌类群主要分布在45门、104纲、442属当中,表现出比较高的多样性。其中,优势菌门Proteobacteria主要分布在半岛南部、碧玉滩和生物湾潮间带沉积物物中,优势菌门Bacteroidetes主要分布在企鹅岛两侧和黄金湾潮间带沉积物,长城站潮间带沉积物的优势门为Firmicutes。相似生态微环境的潮间带沉积物具有不同的优势菌门和纲;而不同生态微环境潮间带沉积物却具相同的优势菌门和纲。有机氮(TON)、NH4+-N、NO3--N、PO43--P、NO2--N含量与企鹅岛两侧、生物湾、黄金湾潮间带沉积物的菌群多样性具有相关性,其中TON对生物湾样品的影响最大,而有机碳(TOC)对所有样品的影响较小。分离菌株的产酶实验表明:在企鹅岛、生物湾、黄金湾等动物频繁出没的潮间带样品中,蕴藏着一批产淀粉酶、酪蛋白酶、脂肪酶、七叶苷酶、过氧化氢酶能力较强菌株,这为今后进一步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宝贵的低温产酶菌株来源。 关键词: 菲尔德斯半岛; 潮间带沉积物; 细菌类群多样性; 产酶菌株  相似文献   
95.
为了量化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分别于2010年10月和2011年4月对湄州湾7个断面高、中、低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优势种类包括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杂色伪沙蚕(Pseudonereis variegata)和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等。2010年10月,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物种丰富度为(8.21±2.04)种,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91±80)ind./m2和(73.9±78.8)g/m2;2011年4月,平均物种丰富度为(6.76±2.90)种,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95±220)ind./m2和(45.8±58.0)g/m2。4月和10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明显不同;大型底栖动物4月的多样性、生物量等通常低于10月,但丰度更高。此外,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生物量和丰度在各采样断面的高、中、低潮区的变化规律不一致。  相似文献   
96.
为了解福建三沙湾滩涂表层沉积物污染现状,对三沙湾滩涂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污染物(Cu、Pb、Zn、Cd、Cr、Hg、As)、非金属污染物(有机碳、硫化物、油类、总磷和总氮)含量及氧化还原电位Eh、pH值进行了检测及相关性分析,并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Pb、Zn、Cd、Cr、Hg和As平均含量分别为20.9、49.9、110.4、0.136、46.6、o.028、6.64 mg/kg,油类、硫化物、有机碳、总磷、总氮平均含量分别为36.5 mg/kg、38.4 mg/kg、0.76%、0.42%、0.12%。Eh变化范围在-178~171 mV之间,平均值为-56.4mV,pH的变化范围在6.74~7.06,均值是6.91。除Cu和Zn外,其他各重金属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除重金属Cu与有机碳和总氮、Zn与总氮、Hg与油类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外(P0.05),其他重金属与非金属污染物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非金属污染物之间相关系数较低;Eh与硫化物呈现显著相关(P0.05)。重金属单因子指数依次为Pb(2.00)Zn(1.38)Cr(0.78)Cu(0.70)As(0.44)Cd(0.27)Hg(0.14),Cu、Cd、Hg、Cr、As为低污染,Pb、Zn为中污染;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1.53,属中污染水平。单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参数依次为Pb(9.98)Cd(8.16)Hg(5.52)As(4.43)Cu(3.49)Cr(1.55)Zn(1.38),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34.51,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该滩涂属于两种非金属污染物含量超标中的N、P含量超标亚类。  相似文献   
97.
沿海滩涂是我国海洋开发管理的重要空间资源,滩涂开发利用在实践中存在困境。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滩涂的法律性质及其具体的地理范围,在适用法律上存在冲突。滩涂管理实践中,职权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研讨滩涂法律性质,明确滩涂开发利用的适格主体,有利于保护和可持续高效利用滩涂资源。  相似文献   
98.
文章针对滩涂、海岛礁等测绘困难的区域,提供了一种获取这些区域高分辨率空间信息的新技术手段——无人机航测提取DEM的方法,并对其具体的实施方法及详细的技术流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9.
为了弄清江苏沿海滩涂利用模式分布情况,定量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和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随机森林分类方法,通过机器学习建立了滩涂利用模式自动识别分类方法,样本训练后识别准确率达93%以上.利用该方法提取了2002年、2014年和2019年江苏沿海的土地...  相似文献   
100.
广西潮间带海草的移植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总结作者近年来在广西沿岸开展海草移植恢复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国外海草恢复的部分经验,从草源地选择、种类配置、恢复地选择与整理、草源采集与定植以及恢复后的监管措施等方面,论述了广西潮间带海草的移植恢复技术,以期为中国其他地区的潮间带海草恢复提供借鉴。在广西,矮大叶藻、喜盐草与贝克喜盐草是最适宜作为海草移植恢复的种类。相对根状茎移植法,草块移植法更适用于广西。草源地与恢复地的距离极大地影响恢复工程的人力物力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