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4篇
  免费   591篇
  国内免费   1567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2594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207篇
海洋学   993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24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环流模式L30T63和海气耦合模式FGCM 0模拟的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资料取自L30T63由观测的大气强迫驱动的Control试验、由NCARCCM3大气强迫驱动的Spinup试验、以及相应的海气耦合模式FGCM 0。主要的结论是 :( 1 )在“准确”的海表强迫下 ,Control模拟的海面温度和温跃层与观测结果相当接近 ,模式的固有误差是赤道冷舌过分西伸和东南太平洋温跃层偏浅。 ( 2 )Spinup能模拟出合理的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 ,但存在两个问题 ,即 :暖池区海面温度显著偏高、沿赤道的梯度过大 ;赤道温跃层偏浅、东西向坡度偏小 ,它们分别与CCM3提供的海表短波辐射通量和风应力的系统误差有关。这两个问题很可能是海气耦合模式FGCM 0运行初期误差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 3)FGCM 0模拟的赤道暖池区上层 1 0 0m的平均温度比观测低 3℃。分析表明FGCM 0夸大了暖池区海洋动力过程的降温作用 ,使得模拟的“暖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冷舌的属性。FGCM 0模拟的热带南太平洋温跃层比观测结果偏浅数十米到 1 0 0m ,以致赤道两侧的上层海洋温度分布趋于对称 ,成为“doubleITCZ”现象在上层海洋中的表现。风应力旋度的系统误差和垂直混合随深度衰减过快  相似文献   
92.
利用一个微波辐射传输模式,晴天下的大气探测廓线,地面的部分观测资料以及卫星观测的亮温,计算了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实验(HUBEx)中,寿县地区的热带降雨观测卫星微波成像仪(TRMM/TMI)微波频率的地表比辐射率。通过比较所计算的微波地表比辐射率随地表状况的改变,发现地表微波比辐射率随地表状况的变化存在敏感性,并且其变化是合理的。本中,地表肤温设定等于地表空气温度,并且仅计算了寿县的地表比辐射率,在HUBEx区域上的地表比辐射率的计算需要更多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93.
94.
95.
96.
97.
98.
新书架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2003,29(11):64-64
热带气旋动力学引论陈联寿等本书阐述和总结了作者近 2 0年来的热带气旋理论研究成果 ,内容涵盖了热带气旋突变及可预报性研究、热带气旋异常运动动力学、热带气旋非对称结构对运动的影响、热带气旋等值线动力学、热带气旋能量频散及其波导理论、地形强迫下台风的异常运动等 ,内容涉及了当前国内外台风学术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 ,并提出了近代热带气旋动力学理论观点和见解。1 6开本 定价 :80 0 0元鄱阳湖调蓄功能与防灾综合治理研究朱宏富等  本书是在 1 998年全流域洪水后 ,针对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及生态环境问题 ,以详实的资料、科…  相似文献   
99.
文中研究了耦合海-气环流模式中的双热带辐合带(Double ITCZ)现象,并对这一现象的成因从海洋热量收支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Double ITCZ现象是在热带太平洋赤道南北两侧各出现一条ITCZ的现象,这是耦合海-气环流模式中的较为普遍的一种异常现象,与实际气候中出现的Double ITCZ现象并非指同一问题。文中对比观测和模式结果,指出了Double ITCZ现象的主要特征,针对它的出现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再利用模式输出的热量收支各项进行统计,得到了从海洋热收支分析得到的海表温度变化原因。与观测到的正常模态相比,Double ITCZ是一个异常的模态,它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西太平洋暖池区的降温和东南太平洋10°S附近的升温。海洋热量收支分析表明,暖池区的降温主要是受到扩散的作用,而表层平流的异常增暖在决定异常辐合带区升温过程中占第一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用TRMM/TMI估算HUBEX试验区的云中液态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中应用热带降雨测量卫星微波成像仪的微波遥感资料反演云中液态水。由于微波成像仪85.5 GHz通道对云中液态水非常敏感,通过离散纵坐标矢量辐射传输模式,运用迭代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演出陆地上空非降水云中的液态水路径。在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中,分别运用微波成像仪85.5 GHz垂直极化单通道和微波成像仪85.5 GHz极化亮温差两种方法来估算陆地上空的云中液态水路径,反演结果与地基微波辐射计的测量结果是较为一致的。当地表比辐射率或地表温度误差较大时,用极化亮温差法估算云中液态水路径相对较好,尤其是对于低云,因为该方法对地表温度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