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4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南秦岭东江口和柞水岩体的似斑状花岗岩类进行了偏光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矿物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岩体形成的温压条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这两种岩石的主要造岩矿物为石英、斜长石(更-奥长石)、钾长石、镁角闪石和镁质黑云母,副矿物为锆石、榍石、磁铁矿和磷灰石等.岩浆成分的变化可能是矿物环带结构和环斑结构形成的原因之一.东江口和柞水花岗岩类锆石结晶时岩浆温度为759~784℃,平均771℃;稀土元素在岩浆中饱和时岩浆的温度为741~800℃,平均773℃;斜长石结晶时岩浆温度624~641℃,平均632℃;角闪石结晶时岩浆温度610~668℃,平均632℃.岩体侵位深度约5.8km,压力约1.77×108 Pa,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  相似文献   
72.
为快速精确监测九龙江口小型有毒赤潮藻的分布,本工作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2009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3个季节九龙江口18个站位水样中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的密度.这3个季节分别对应九龙江口水域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结果表明,在九龙江口水中米氏凯伦藻的检出范围为未检出至2.3×104cells/dm3;其空间分布差异比较大,主要分布在厦门西港海域,其次是在高潮时的海门岛附近海域;海门岛以西水域几乎未监测到该藻的存在,仅5号站位有1个航次检出.米氏凯伦藻密度的季节分布差异也很明显,春、夏季的密度(最高检出值都达到了2.3×104cells/dm3)明显高于秋季的密度(最高检出值仅为5.4×103cells/dm3).本研究结果可为厦门西港以及九龙江口水域赤潮的研究与监测提供参考.同步进行的显微镜镜检技术没有观测到米氏凯伦藻的存在,可见在藻密度较低(低于103cells/dm3)的情况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较传统镜检技术(检出限一般在103cells/dm3以上)可能更灵敏.该技术特异性好且操作简便,使对大样本的检测具有可行性,为实现沿岸海域赤潮的动态监测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3.
闽江河口咸淡水混合过程中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闽江水体营养盐等物质的输运作用,于2009年11月(秋季),分3个航段(北支、南支及闽江河口区)同步对闽江下游及其河口区表、底层水的盐度、营养盐、悬浮物含量等进行观测,并在北支流、南支流交汇处的19站(罗星塔附近)进行了一个潮周期的连续观测.调查期间闽江表层水体中无机氮含量变化范围在0.640~3.873 mg/dm3之间,平均值为1.789 mg/dm3;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0.011~0.059 mg/dm3之间,平均值为0.027 mg/dm3;可溶性硅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0.82~7.10 mg/dm3之间,平均值为3.77 mg/dm3;总氮含量变化范围在0.67~3.91 mg/dm3之间,平均值为2.39 mg/dm3;总磷含量变化范围在0.027~0.289 mg/dm3之间,平均值为0.087mg/dm3.水体各营养盐含量的平面分布呈闽江北支流的含量均高于南支流,其高值区受陆源输入的影响集中出现在21~23号站区间.受城市污水影响的北支流水体与南支流水体交汇后,近海河段水体营养盐含量迅速降低.在一个潮周期内,涨潮时,随着外海水占比的提高,营养盐含量呈现随着盐度升高而逐步降低的趋势;在退潮时,陆源冲淡水的作用逐渐加强,营养盐在河口表现为随着盐度降低而逐步增高的趋势.闽江河口水体活性磷酸盐含量与盐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为非保守要素;而无机氮、可溶性硅酸盐和总氮整体表现为保守要素.同时,发现在闽江河口盐楔端浊度最大值的"滤器"滞留区,总氮含量受其富集的影响在底层产生一个高值区.  相似文献   
74.
九龙江口南港水位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石码站1980年以来多年潮位统计资料,分析九龙江口南港潮位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近十多年来,南港低潮位持续下降,而高潮位变化不大,2005年平均潮差达4.0 m以上.大量挖取砂和径流量减少是导致低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南港已成为受潮汐影响明显的河口潮流段,其深度基准面应按照海区性质,选用理论最低潮面.  相似文献   
75.
采用瓯江口实测泥沙资料,对多个典型挟沙力公式进行了系统比较;对瓯江口同步的平均流速和平均含沙量进行分析,探讨适合该河口的挟沙力关系,并引入泥沙因子,考虑泥沙粒径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结果认为:各挟沙力公式的计算结果过程曲线趋势一致,只是存在量级上的差别;结合实测泥沙资料进行分析,采用河口、海岸适用性较好的水流挟沙力公式,考虑泥沙粒径对挟沙力的影响,引入泥沙因子分析拟合瓯江口水流挟沙力公式。旨在揭示不同挟沙力公式之间的联系,以及河口海域水流挟沙力拟合过程,为进一步探讨河口海岸含沙量分布和悬浮泥沙输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6.
华南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限及其全球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 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及848 Ma,最年轻一组 206Pb/238U 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 Ma,可解释为长安组最大沉积年龄;南沱组碎屑锆石U-Pb 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 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及848 Ma,最年轻一组 206Pb/238U 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 Ma,可解释为南沱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的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 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的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冰期的启动应晚于650 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的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CL图像显示,长安组和南沱组的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对下伏地层的强烈刨蚀作用和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热事件。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 超大陆“裂离”有关的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 冰期结束。  相似文献   
77.
国家海洋局在福建闽江口以南海域共布设了东山、厦门、崇武和平潭4个海洋站,自承担监测工作以来,各海洋站在实验室环境设施、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虽然海洋站还存在人员紧张和经费不足等问题,但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海洋局实施"一站多能"规划后,海洋站的定位将更加清晰,未来海洋站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瓯江口海域是传统的浙江省渔业资源栖息地,现今受高强度人为扰动的影响。为了解瓯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采用单拖网方法对瓯江口春季(3月)和秋季(11月)游泳动物进行调查,并对其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资源密度和时空分布格局及主要影响因子等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共采集到游泳动物78种,其中鱼类有36种、甲壳动物28种、头足类3种。游泳动物优势种春季有9种,秋季有6种;两个季节共同优势种有4种。春季的渔获物的丰度远低于秋季,而春季的生物量则与秋季相差不大。基于丰度和生物量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均为秋季高于春季。在瓯江口海域,水体悬浮物是影响游泳动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通过对浙江瓯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内在关联的研究,有望为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变迁特征和资源养护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
双斑东方纯标志放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12月在福建九龙江口海域标志放流双斑东方纯3192尾,至2006年12月共回收90尾,第一年回捕率为2.82%.主要捕获渔具为流刺网和定置网,其中流刺网捕获83尾,占92.22%,定置网捕获5尾,占5.56%.主要捕获海域为九龙江口的海门岛至鼓浪屿一带,捕获83尾,占92.22%.这表明双斑东方纯放流后并未作远距离洄游,九龙江口海域作为双斑东方纯的索饵场和繁育场,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海域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80.
东江口、柞水岩体环斑花岗岩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江口、柞水岩体位于北秦岭构造带与南秦岭村造带的南丹结合带南部边缘,是华力西期-印支期商丹结合带俯冲、碰撞过程中岩浆活动的结果。环麻花岗岩的发现,进一步提供了商丹结合带县复杂的地质体组成及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