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2篇
  免费   712篇
  国内免费   1428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141篇
地球物理   381篇
地质学   3531篇
海洋学   193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10篇
自然地理   694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372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86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61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5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3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In an annual cycle from March 2005 to February 2006, benthic nutrient fluxes were measured monthly in the Dongtan intertidal flat with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Except for NH4^+, there always showed high fluxes from overlying water into sediment for other four nutrients. Sediments in the high and middle marshes, covered with halophyte and consisting of macrofauna, demonstrated more capabilities of assimilating nutrients from overlying water than the low marsh. Sampling seasons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overlying water could both exer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se fluxes. Additionally, according to the model provided by previous study, denitrification rates, that utilizing NO3- transported from overlying water (Dw) in Dongtan sediments, were estimated to be from -16 to 193 μmol·h^-1·m^-2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63 μmol·h^-1·m^-2 (n=18). These estimated values are still underestimates of the in-situ rates owing to the lack of consideration of DN, i.e., denitrification supported by the local NO3^- production via nitrification.  相似文献   
122.
Concentrations of some heavy metals and trace elements such as Cr, Ga, Ni, Zn, Mo, Cu, Pb, Yb, Y, Nb, Ti, Sr, Ba, Mn, Sc, Co, V, Zr, Fe, Al, W, Se, Bi, Sb, As, Cd in recent mollusk shells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s collected from various depths in the southern and southwestern parts of the Marmara Sea are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lements in the shells is categorized into four groups. Of these, concentrations of 12 elements (As, Bi, Cd, Co, Ga, Mo, Nb, Sb, Se, Sc, W and Yb) are below zero [(0.053-0.79)×10^-6]; concentrations of seven elements (Cr, Ni, Pb, V, Y, Zr and Cu) are (1.0-6.0)×10^-6; concentrations of four elements (Ti, Mn, Ba and Zn) are 10- 20×10^-6; and concentrations of five elements (Si, Al, Fe, Mg and Sr) are (47.44-268.11)×10^-6. The tax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29 elements were studied separately in mollusk shells such as Chamalea gallina (Linn6), Pitar rudis (Poli), Nassarius reticulatus (Linn6), Venerupis senescens (Coocconi),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Lamarck), Mytilaster lineatus (Gemelin in Linne) and Chlamys glabra. It was found that, in mollusk taxonomy, the elements have unique values. In other words,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various mollusk shells depend mainly on the tax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mollusks. In various bionomic environments different element distributions of the same speci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s of the each environment.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organisms are the most active and deterministic factors of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23.
建立了一种基于分形树和森林动态生长模型的森林冠层雷达相干散射模型.和非相干散射模型相比,相干散射模型不仅考虑了每个散射体的空间位置信息,还保留了后向散射信号中的相位信息.利用已建立的模型模拟了大兴安岭常青林场某一区域白桦纯林的雷达后向散射信号,验证结果说明模型是可靠的,是可以用来反演森林的几何结构和生物物理参数的.  相似文献   
124.
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生成期的元素平衡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气的生成期对其成藏有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尚缺少可信、有效方法来对此进行评价。针对这一难题,考虑到无论生物气的生成机理如何,都是一个有机元素之间的物质平衡过程,文章探索并建立了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的元素平衡法,并利用松辽盆地大量的实际分析数据,对这一评价方法(模型)进行了标定和应用。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生物气的生成可能主要发生在800m以浅的埋深条件下;区内源岩生物气的生成量约为285.0×1012m3;生物气的主要生成期在嫩江组沉积末期之前。  相似文献   
125.
生物气CO_2还原途径中碳同位素分馏作用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历史中,CO2/H2还原产甲烷作用对生物气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主要为CO2/H2还原型生物气。笔者以CO2/H2还原生气理论为指导,进行不同初始碳同位素值和不同赋存状态碳源的生物模拟实验,研究CO2/H2还原产气过程中发生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产物中δ13CH4值与底物的δ13C值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在反应母质过量的情况下,碳源的赋存状态可以影响产物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以游离形式CO2还原产生的甲烷δ13C值,相对于以HCO3-、CO23-离子形式产生的甲烷δ13C值轻。通过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田实例分析,探讨了该区生物气的主要底物CO2的来源及赋存状态,对评价盆地生物气资源和有利勘探区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6.
太湖入湖河道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和营养水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太湖入湖河道的营养状况,研究了太湖西部河流沉积物生物利用磷的组成与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沉积物中营养元素较高,南部较低;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的含量次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提取磷(OLP)>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其中AAP是重要的生物利用磷,AAP的比例越高,富营养化程度越高。AAP与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在不同区域河道有所不同,北部河道与总氮(TN)、总磷(TP)相关性较好,中部和南部河道与沉积物有机质总量(TOM)相关性较好。沉积物的生物利用磷受不同污染源影响较大。对比河道沉积物与湖泊沉积物的特征,发现湖泊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BAP)/总磷(TP)、藻类可利用磷(AAP)/总磷(TP)都高于河道沉积物,表明湖泊沉积物中的磷更容易被植物吸收。  相似文献   
127.
由于铁元素分布的广泛性和化学反应的活泼性,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意义。与其他多种方法相比较,穆斯堡尔技术是铁元素化学种检测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铁元素化学种在相关表生坩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例如滑坡带地球化学、湖泊沉积环境、岩石光谱特征、重金属污染沉积物及其环境修复技术等。  相似文献   
128.
《今日国土》2008,(7):25-25
据英国《卫报》获得的世界银行的一份秘密报告称,生物燃料因素占到全球粮价上涨的75%,远远高出早先的估计。该报7月4日刊登的题为《秘密报告:生物燃料引发了粮食危机》的文章,详细分析和披露了危机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9.
为了探讨中国西南地区二叠系乐平统(上二叠统)龙潭组中下部煤系不同煤组分中砷、硒的含量和演化及古环境意义,对近10年来采集于中国西南扬子地台的二叠系乐平统龙潭组主采煤层的原煤、亮煤、煤矸石、黄铁矿结核等样品中砷、硒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与中国华北地台一些煤矿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山西组的原煤、镜煤、亮煤、煤矸石、黄铁矿结核等样品中砷、硒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乐平统龙潭组煤的砷、硒含量变化较大,但总体高于华北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煤的砷、硒含量;西南二叠系乐平统龙潭组大多数的亮煤中砷、硒含量高于原煤全煤样(刻槽样)中的砷、硒含量,也远远高于同煤层煤矸石的含量,龙潭组部分亮煤的砷含量尤其高,为55~338 mg/kg,还发现砷含量为89 mg/kg的亮煤。但华北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的镜煤中的砷、硒含量与之相反,低于原煤全煤样的砷、硒含量,其中砷含量非常低,为063~129 mg/kg。说明西南地区上二叠统煤中的砷和硒与煤的有机质密切相关,可能主要来源于成煤古植物。在西南乐平世早、中期第Ⅰ幕陆生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期间,陆生动物的食物--植物中有毒有害元素砷、硒含量明显增加,陆生环境或泥炭沼泽中可溶性砷、硒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0.
通过对山西保德-静乐地区新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的新近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获得了新的ESR和古地磁测年数据,并结合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新近系地层的顺序为: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新近系中新统上部保德组(N1^26)和中新统下部芦子沟组(N1^1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