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1篇
  免费   801篇
  国内免费   811篇
测绘学   1040篇
大气科学   284篇
地球物理   566篇
地质学   1953篇
海洋学   548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57篇
自然地理   42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4年   3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依托“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对晋城矿区进行了旨在提高小断层,小陷落柱探测能力的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根据面元选择因素及该区地质任务,采用5m×5m网格进行野外数据采集;考虑炮检距、方位角、覆盖次数、排列片横纵比及煤层埋深(350~500m)等因素,采用中点放炮、60道接收,24次覆盖(横向4次,纵向6次)的8线16炮束状观测系统,基岩中激发。原始资料经同一处理流程后,获得5m×5m×1ms、5m×10m×1ms、10m×10m×1ms及2.5m×2.5m×1ms不同单元的三维数据体多个,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小断层,小陷落柱在其小面元叠加时间剖面、顺层切片及相干切片都有清晰的反映。实例说明,小面元采集技术可以提高对小构造的纵、横向分辨能力,满足山区对三维地震精确勘探的要求。  相似文献   
62.
于成浩 《测绘学报》2008,37(4):0-520
准直测量是加速器建造和运行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用于解决精密、复杂的加速器元件按设计位置在大尺寸空间中精确就位的相关问题,以减少磁铁等关键设备的准直偏差对束流质量及寿命的影响,还用于运行后对元件位置的监测和必要的准直调整.同时,准直测量技术也会在建造期间决定设备安装效率及工期、在运行中影响停机维护时间.  相似文献   
63.
谭锴  陈晓云  卢立伍  姬书安 《地质学报》2022,96(11):3733-3740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巴音塔拉一带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一件甲龙类不完整头后骨架,其愈合荐骨至少由4枚背荐椎、4枚荐椎组成,最后1对背荐肋中部和远端强烈加宽且显著向后弯曲,游离尾椎10枚,后部尾椎神经棘、前关节突与脉棘明显拉长且包裹后部尾椎椎体,应被归入甲龙亚科Ankylosaurinae的绘龙属Pinacosaurus,但种名暂未确定。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也成为绘龙属在内蒙古自治区继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阿拉善左旗“栅栏呼都克”之后的第3个分布地点,扩展了该属化石的地理分布范围,并为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与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
根据随钻测录井实时地质导向和大斜度、水平井评价成图技术需求,针对传统绘图方法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将测录井信息、井眼轨迹和地质模型进行二维分解的实时绘图方法。针对二维分解绘图方法绘图时空复杂度较高的问题,给出了不同事件驱动下的局部实时计算和拷屏重绘算法,控制了对CPU和内存的消耗、提高了绘图效率,消除了实时绘图的闪烁和卡顿现象。应用实例表明,二维分解实时绘图方法能够实现大尺度随钻测录井地质导向图形的流畅、无卡顿实时绘图,可提高大斜度、水平井储层模型评价的刻画精度和时效。  相似文献   
65.
Background: Radiographic signs of Pneumoconiosis found in farming Ladakhi despite absences of mines and industries were believed to be due to exposure to frequent dust storms and domestic fire pollutions. Seasonal Koilonychia (spoon nail) occurring predominantly in farming women in absences of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was thought to arise from exposure to water made alkaline by weathering of hornblende minerals. The relation of these health conditions to environmental geohydrochemistry is postulated as the source of irrigation water in the affected population originates from glaciers in trans-Himalaya range of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steep landscape favouring flushing of silica/silicate containing silts. Methods and results: Survey in two central Ladakh villages revealed radiographic evidence of silicosis in all middle aged women and half in middle aged men. In a large-scale study of 3105 subjects aged over 30 years from three villages; 101 (22.5%) of the 449 radiographed showed signs of pneumoconiosis (ILO 1980 criteria) including eggshell calcification of hilar gland and progressive massive fibrosis. Indoor dust analyzed using Philips 400T electron microscope with energy dispersive analysis system attached showed SiO2 levels upto 53.27% with particle size of 0.5 to 5.0 microns and the concentration during cooking period in the worst affected area was 7.495 mg/m^3. Microscopy and histopathology from the subject was characteristic of pneumoconiosis. Analysis of the inorganic dust in the lung showed 40.2% muscovite, 37.3% quartz with the extracted dust wt 147.9 mg/gm of dry tissue. Prevalence of chronic cough with chronic phlegm and percentage of villagers with FEV1/FVC ratio of less than 65% rose with age. Of 70 subjects studied 19 women and 2 men had Koilonychia with incidence being highest in summer. Absence of seasonal Koilonychia in villages fed by water derived from northern mountain range glaciers with mainly igneous geology supports our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66.
分析了27个紫色土丘陵区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运用分形模型计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D=2.817—3.030),探讨了分形维数D与土壤粒度组成、土壤抗蚀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容重(B.D)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能够很好的表征土壤质地,重点反映〈0.05mm的细颗粒物质,尤其是粘粒,其次是粉粒;与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容重(B.D)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次分形维数D还能作为评价土壤水土流失和土壤生态恢复的指标。  相似文献   
67.
李建林  冯起 《干旱区地理》2006,29(5):658-662
以兰州市区96条主要的泥石流沟为例,利用分形理论的统计自相似性对泥石流沟数的累计分布随沟谷形态要素沟道比降、汇水面积和沟道长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与不同流域形态要素的分维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分维不同的原因。兰州市区泥石流沟三个形态要素均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性,其中以汇水面积显示出分维最小(0.46),沟道长度次之(0.71),沟道比降最大(1.09)。分维的大小描述了作为系统的沟谷及其泥石流的形成的空间结构,即分形结构,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形态要素对系统所起作用的差异,分维越小,所起作用越显著。其结果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流灾害的进一步研究与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8.
69.
苗青 《四川测绘》2005,28(3):103-105
本文提出了基于二维电子地图与三维虚拟场景之间相互响应的思想来克服它们各自的局限性.简要的描述了相互响应的原理、表现形式、实现流程及实现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些结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70.
华北平原东部淡水资源短缺,旱涝碱成灾害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海河的治理,解决了排洪排涝排咸出路。春季开发利用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和半咸水抗旱灌溉。夏季利用伏雨洗盐排咸,增大降雨入渗,减少径流流失,防治渍涝灾害,把降雨转化为地下水资源。秋冬引蓄河水,回灌地下水补源。以土壤与潜水的地层空间作为调节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地下水库,以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为指标,最大限度地把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促使水资源采补平衡,降雨灌溉淋洗脱盐强于干旱蒸发积盐过程,地下水淡化强于矿化过程。实现旱涝碱咸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