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目前尚没有国家标准来统一和规范触变性的测试方法,而轻工标准QB/T 1545—1992仍是应用于非金属矿物触变性测试的较为适用的方法之一,但该规范中的方法介绍较为简单,对触变性测试的影响因素(如电解质的添加)未有详细叙述和研究,实际指导性不强。本文依据QB/T 1545—1992,以膨润土和皂石为矿物样品,研究触变性测试方法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对电解质最佳用量和陈化时间进行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电解质对触变性影响很大,不同矿种及同种矿物的样品在触变性试验中所需的电解质最佳添加量是不同的,测试具体矿物的触变性时,需先对电解质最佳添加量进行条件试验。样品悬浮物的陈化时间对其触变性的测试结果有很大影响。在测试触变性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轻工标准QB/T 1545—1992规定的陈化时间10~12 h,以保证方法精密度要求;若陈化时间过长,其触变性明显增大,触变性已无法计算。本文通过对触变性测试方法中电解质用量和陈化时间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为现有触变性测试方法的改进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2.
简要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发展概况,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分类,并重点介绍了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特点,讨论了聚合物电解质中锂盐、聚合物、增塑剂和无机添加剂对电解质的影响,指出通过各组分性能的互补,是获得高导电性及机械性能聚合物电解质的有效手段,并展望了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3.
本文从颗粒之间相互作用能的角度研究国内五个典型蒙皂石水体系的平板双电层结构特征,探讨了电解质(浓度、电价)对相互作用能的影响,发现最大相互作用能具有最佳电解质浓度和最佳作用距离,同时也对粒度变化及端面电荷的变化与相互作用能之间关系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蒙皂石颗粒相互作用的模式,探讨了颗粒的分散-絮凝作用。  相似文献   
44.
为探索河口海岸地区水流和盐度共同作用对黏性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以泥沙浓度和絮团粒径为参数,采用自制的同轴旋转双筒产生运动水流和外加电解质的方法,研究6个水流强度(0 s-1、1.38 s-1、2.54 s-1、4.67 s-1、7.19 s-1、13.2 s-1和20.3 s-1)和3种电解质(NaCl、CaCl2、AlCl3)作用下的黏性泥沙絮凝沉降过程。试验结果表明:① 水流对黏性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与其强度相关。低强度水流(水流强度小于4.67 s-1)表现为初期促进、中后期阻碍的规律;高强度水流则由于强水流剪切力和自上而下的紊动掺混作用始终起阻碍作用。② 电解质的存在将分别增强和减弱高、低强度水流所起作用;相同浓度下,当阳离子化合价从+1价变成+3价时,水流的影响作用更明显,尤其体现在稳定段。  相似文献   
45.
房春晖将理想海水作为溶剂提出预测溶液密度的理论模型。对该模型的可靠性通过95个单一电解质溶液密度的预测进行了检验,该模型使用简单,预测的精确性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6.
王卫东 《盐湖研究》2005,13(4):35-38
应用电导法测定了LiCl水溶液的活度系数,首先在288~308 K温度范围内测定LiCl在极性水溶剂中的电导率,利用公式计算LiCl的摩尔电导率,应用Debye-Hücker和Osager-falkenhangen公式计算LiCl在水中的活度系数,并讨论了温度和浓度对LiCl水溶液活度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48.
49.
热水溶液地球化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贻善 《地学前缘》1996,3(3):89-95
概述了热水溶液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近年来在实验和理论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高温高压下水的热力学性质、状态方程式、介电常数、电导率和电离平衡;NaCl-CO2-H2O体系及其边界体系(NaCl-H2O和CO2-H2O)的相关系、热力学性质和状态方程式,特别是利用人工流体包裹体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取得的新成果;高温高压电解质稀水溶液的电导测定;以HKF模型为基础,热水溶液中不同物种的标准偏摩尔热力学性质和高温高压有关物理化学参数的估算;热水溶液中的物种形成(热液流体中的矿物溶解度测定、电势测量和谱学研究);水和热水溶液结构的红外和拉曼谱学研究;水和热水溶液的传输性质(粘度和导热系数)。  相似文献   
50.
氧还原反应(ORR)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在碱性电解液中,炭载型催化剂表面的ORR路径尤为复杂,因为碳本身可以催化ORR以二电子转移过程发生,产生过氧化氢,继而过氧化氢或者发生化学分解生成氧气(HODR),或者发生电化学还原生成OH(HORR).本文详细研究了ORR在常用氧化锰催化剂表面的反应路径.通过比较HODR和HORR的转换频率发现,尽管利用旋转环盘电极方法得到的表观电子转移数接近4,真实的ORR主要是2电子过程,反应生成的过氧化氢继而大部分发生化学分解生成氧气.该结果有助于理解碱性电解质中炭载型过渡金属氧化物电催化剂对ORR的催化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