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401篇
海洋学   59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51.
不完全晒退/晒退不均现象是冰川沉积物释光测年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一问题限制了传统颗粒沉积物释光方法在冰川沉积物测年方面的应用。最新发展的岩石释光埋藏测年技术,可以根据释光-深度曲线判断砾石是否经历过充分曝光,是解决冰川沉积晒退不均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工作选择青藏高原东部硬普沟现代冰川前沿为研究对象,采集130个年轻冰川沉积砾石样品,包括93个现代样品和37个小冰期样品,其中20个现代样品采自地表。首先,运用表~2 mm/饱和信号法区分不同冰川沉积环境中砾石样品的晒退程度;再基于SAR和SGC法初步估算样品的等效剂量及其高估情况;然后,统计砾石样品的特征(磨圆度、球度、颜色、晶粒大小、晶粒相对大小、砾石大小等)与晒退程度的关系,找寻晒退良好的砾石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大部分采样点的砾石样品呈现了被晒退的特征,平均20.6%的埋藏砾石的岩芯晒退良好,剂量高估程度低;不同沉积类型样品的晒退程度不一,侧碛垄顶部砾石样品晒退程度最好,冰水阶地和现代冰河砾石样品次之,现代冰川后退碛垄间洼地的冰水沉积砾石样品晒退程度最差,剂量高估较严重;磨圆度较差、球度较低、浅色的花岗岩砾石晒退程度较好。综上,冰川沉积砾石的晒退程度与沉积环境、沉积过程、搬运距离、砾石特征等相关,在进行岩石释光埋藏测年采样时,应综合考虑上述情况。  相似文献   
552.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何时卷入现今青藏高原动力学系统而隆升成为高原的组成部分一直存在争议。高原周缘上新世—第四纪广泛出现的粗砾岩多被认为是高原隆升的重要地质标志。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北侧出露的上新世积石山砾岩、甘家砾岩、韩家沟砾岩等都被认为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快速隆升的地质依据,但这些砾岩由于第四纪以来隆升—侵蚀,多呈孤立块体分布在山顶。西秦岭北缘武山县新寺镇与高楼镇之间卧龙里—大坪一带山顶出露的一套粗砾岩(木梯寺砾岩)具有与漳县北出露的上新统砾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但却分布在西秦岭北缘断层之南,其研究对于西秦岭上新世隆升及构造边界确定具有重要的地质约束。通过对木梯寺砾岩的地貌特征、沉积旋回、岩性分段、砾石大小、分选性、磨圆度、砾石成分和古流向等较详细的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1)木梯寺砾岩是一套厚度约380 m,粒度粗且变化大、分选差、磨圆度低、旋回性清晰的洪积扇相和扇上季节性河道相互层的粗砾岩,高耸陡峭的山体地貌形态区别于下伏白垩系红色砂砾岩、砂岩的相对平坦地貌;2)扇上河道相砾岩中砾石叠瓦排列指示了自南向北的古流向,砾石成分以石灰岩、砂岩为主,含有少量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砾石,指示了其物源区主要...  相似文献   
553.
<正>小柴旦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湖水位3 173 m,湖水面积约36 km2,平均深度0.69 m。卤水水化学类型属硫酸型硫酸镁亚型,固液相并存,主要盐类沉积为石盐、芒硝和硼酸盐。高品位硼酸盐矿开采已近枯竭,卤水资源尚未开发利用。1984年6月在湖滨阶地砾石层中发现旧石器  相似文献   
554.
长江河口南港采砂对河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波束测深及数字高程模型技术发现:南港主槽有若干长50~100m,深3~5m的采砂坑;瑞丰沙体南侧存在高0.5~1.2m,长约1800m的两级陡坎,陡坎下有长1850m、宽400m、体积124.5万立方米的滑坡体.近8年来,瑞丰沙冲刷减少3724万立方米.采砂坑、陡坎与滑坡体形成的主要受采砂及其引起的瑞丰沙顶部水沙...  相似文献   
555.
黄河银川平原段河床沉积速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随继 《沉积学报》2012,30(3):565-571
黄河银川平原河段近几十年来面临较大的洪灾威胁,几次大洪水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人们常常将这归结为黄河上游修建大坝导致该河段河床沉积增强所引起的结果。为了分析该河段河床的沉积速率的历史变化特征,用地质尺度时段平均方法、90万年以来不同时段的相关性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河道断面实测方法分别对其沉积速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相关性分析方法中的脉冲函数关系可以很好地估算其历史沉积速率的变化趋势,并且自距今90万年以来其沉积速率大致具有增大的趋势,在2万年左右达到峰值3.43 cm/a;自距今2万年以来其沉积速率有减小的趋势;根据该关系式估算的目前河床沉积速率数值为0.51 cm/a,这与河道断面实测方法估算的该河段河床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3 cm/a比较接近。显然,该河段的现代河床沉积速率远小于历史上最高的沉积速率,近年来水土保持、大坝建设等人类活动使得进入银川平原河段的粗泥沙明显减少,从而降低了该河段的河床沉积速率。  相似文献   
556.
基于尖点突变的河型稳定性判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冲积河道的自我调整过程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响应过程,对冲积河道河型的稳定性和调整方向进行判定是河流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根据突变理论中的尖点突变模式,采用影响河道稳定性的控制变量与状态参量,建立河道平衡状态方程,并推导得到河流状态判别式。通过对100多条天然河流及实验河段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这一方法能判定冲积河流的河型稳定状态,并对其调整方向作出预测,为实际工程中的河流整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57.
通过对白彦砾岩中孢粉取样鉴定及其砾石组构的统计研究,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其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并非通常认为的古近纪。砾石组构特征显示为湖滨相或海滨相成因,砾岩中金刚石特征显示出与蒙阴常马金刚石原生矿的相似性。综合分析认为,白彦砾岩形成于中侏罗世鲁西地区单断拉分盆地诞生之前,应为三台组沉积之前的沉积物。白彦砾岩沉积时代的确定,对恢复该区岩相古地理、确定金刚石原生矿的剥蚀与搬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8.
大连地下水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提高大连地区水资源利用率的方法,通过分析总结大连地区滨海水文地质条件,剖析了地下含水系统的独立流域特征、开发价值特征、流动系统特征和环境水文地质的脆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连水资源开发应以流域开发为指导思想、以地下水库为技术方法的加大开发地下水水资源利用模式,并进一步得出岩溶含水系统与河谷砂砾石堆积具有较大开发潜力而基岩裂隙含水系统开发难度较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559.
冲刷漏斗纵剖面形态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σ坐标系垂向分层的优化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传统σ坐标变换用于底孔泄流数值模拟时存在网格边界变化的问题;采用一维水流模型为立面二维模型提供自由水面边界,即"动刚盖法"确定自由表面;根据坝前趋孔水流的流动特性和水下纵坡稳定性受力分析,分别导出σ坐标系下床面泥沙边界条件和底孔泄流初期河床滑塌的判别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底孔泄流条件下立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并将之应用于有刚性护坦条件下冲刷漏斗形成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漏斗冲刷平段长度、漏斗纵坡等数值试验结果与水槽试验基本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60.
采用耦合了砾石参数化方案CLM4.5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一次高原涡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做了3组敏感性试验,结合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进行验证分析,使用了高空、低空及土壤水热属性参数等资料,分析了砾石参数化对高原涡初生、发展、消亡等影响。结果表明:在500 hPa形势场中,特别是在高原涡发生和发展的阶段,砾石含量越接近实际,模拟效果越好,RegCM4对青藏高原降水量的模拟能力随砾石含量接近实际而提升;在高原涡区及其东北移动路径上,2 m温度的模拟结果随砾石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为高原涡的生成和发展提供条件;砾石参数化方案明显提升了土壤导热率和土壤导水率,在高原涡初生和发展过程中,砾石含量接近实际,模拟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也接近实际,在高原涡消亡阶段,土壤含砾石较高使浅层温度明显降低,加速了高原涡的消亡,并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砾石对土壤升温作用明显减弱,在高原涡生成和发展阶段,砾石对模式的提升作用明显,但在高原涡减弱和消亡阶段,砾石对模式的提升作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