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9篇
  免费   2081篇
  国内免费   1782篇
测绘学   824篇
大气科学   798篇
地球物理   686篇
地质学   4735篇
海洋学   1489篇
天文学   172篇
综合类   634篇
自然地理   874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415篇
  2021年   432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315篇
  2018年   300篇
  2017年   257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324篇
  2014年   488篇
  2013年   372篇
  2012年   481篇
  2011年   474篇
  2010年   423篇
  2009年   460篇
  2008年   432篇
  2007年   410篇
  2006年   332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80篇
  1997年   203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62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23篇
  1991年   131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3篇
  1954年   4篇
  1934年   4篇
  192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华贵栉孔扇贝三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曾志南  陈木等 《台湾海峡》1995,14(2):155-162
本文报道了用细胞松驰素B、高温和低温休克等方法诱导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三倍体的实验结果。在26.0~28.0℃条件下,选用不同浓度的细胞松驰素B0.1、0.3、0.5、0.7和1.0mg/dm^3,在受精后15min,处理受精卵15min,三倍体诱导率分别为12.5%、37.5%、68.0%、66.6%和81.0%,其中0.5~1.0mg/dm^3浓度的细胞松驰素B对改变倍性最有效。高温休克选用31.0、33.0、35.0和37.0℃处理受精卵,最高三倍体诱导率达46.7%(33.0℃,处理15min)。低温休克选用6.0、8.0、10.0和12.0℃处理受精卵,最高三倍体诱导率为40.7%(10.0℃,处理20min)。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处理强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三倍体诱导率增高、但孵化率下降,畸型率上升。用高温休克处理的实验组幼虫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快。作者认为,在商业性生产中,温度休克是诱导扇贝三倍体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文中还就细胞松驰素B与温度休克诱导三倍体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2.
采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栉孔扇贝(Chlamys ferreri)抑制其受精卵的第一极体(PB1),研究抑制PB1对受精卵减数分裂过程及胚胎倍性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抑制第一极体显著改变了受精卵的染色体行为,在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共发现4种典型染色体分离类型,分别是三极分离(41.7%)、二极分离(11.7%)、双二极分离(24.9%)和非同步分离(2.8%),其余的受精卵(19.0%)染色体分离行为紊乱。对4-8细胞期胚胎的倍性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处理组中含有二倍体(10.9%)、三倍体(12.5%)、四倍体(19.5%)、五倍体(12.6%)以及非整倍体(46.6%)胚胎。研究结果表明,二极分离和双二极分离分别是形成三倍体和四倍体的主要机制,而其他的染色体分离行为将主要形成非整倍体。  相似文献   
103.
海洋贝类利用模式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将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应用于海洋贝类利用模式上。根据海洋贝类利用技术产业发展的特性和趋势,设计构建了由确定目标和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3个步骤组成的评价体系,挑选了具有典型代表的2种扇贝利用模式进行评价,对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固体废弃物、富营养化、温室效应、酸化影响和潜在影响进行对比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其中资源消耗、温室效应、酸化影响、潜在健康影响的影响潜值模式2(产品模式为扇贝柱、复合氨基酸、鱼虾饵料和贝壳工艺品)比模式1(产品模式为扇贝柱、食用贝边、鱼虾鲜饵料和饲料添加剂)低;而固体废弃物、富营养化的影响潜值,模式2比模式1高。本评价方法可用于选择和优化海洋贝类的绿色化高值利用模式。研究表明,利用文章提出的海洋贝类利用评价方法可以有效掌握贝类利用的整个过程的环境行为,确定其中优化资源、节省能源和减少污染的关键步骤,为优化利用模式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4.
天目山千亩田泥炭腐殖化度记录的中全新世气候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14C测年为基础,构建了天目山千亩田地区泥炭沼泽剖面年龄-深度模式曲线,通过该区的腐殖化度与烧失量分析研究,发现两者呈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共同记录了该地区4 200 aBP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出3个主要阶段:早期(4 135±40~3 200 aBP)泥炭腐殖化度偏低,指示气候湿热;中期(3 200~630 aBP)泥炭腐殖化度偏高,指示气候温凉偏干;晚期(630 aBP以来),泥炭腐殖化度偏低,气候温凉湿润。  相似文献   
105.
栉孔扇贝大量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3年,对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栉孔扇贝养殖集中海区长岛县亚美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栉孔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环境理化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栉孔扇贝在养殖初期幼贝阶段死亡率较低,随后死亡率逐渐升高,至8月24日月死亡率达最高点71%.9月份以后死亡率开始下降.至10月份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似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高温(月平均23℃以上)可能是养殖栉孔扇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栉孔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扇贝死亡率呈现一致的趋势.在病原病理检测中,发现RLO的大量感染与组织细胞严重病理损伤密切相关.在病原生物检测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枝原体原核生物(MLO)和类病毒(VLP)寄生.RLO的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说明RLO是栉孔扇贝重要的病原菌.结合感染率和死亡率、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以及感染实验的结果分析,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栉孔扇贝养殖过程中大量死亡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06.
栉孔扇贝消化管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石蜡切片法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栉孔扇贝的消化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消化管从腔内到腔外,都由黏膜上皮、黏膜肌层、结缔组织和外膜组成。黏膜上皮层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基膜很薄,皮下有一层有肌纤维,结缔组织中有丰富的血腔隙,除直肠的外膜为浆膜外,其余皆为纤维膜。纤毛和黏液在食物的运输中起重要作用。胃和晶杆囊上皮能分泌消化酶。胃上上有较弱的碱性磷酸酶和脂酶活性。胃和晶杆囊上皮及纤毛有酸性磷酸酶活性,晶杆囊上皮的核前细胞质中含铁,各部位不含钙。  相似文献   
107.
在1698μWcm-2s^-1的紫外线照射强度下,虾夷扇贝雌核单倍体的最佳诱导时间为60s。从早期胚胎存活率可以观察到Hertwig效应的存在。随着照射时间增加,受精率明显下降,而受精卵在到达D形幼虫期之前便停止发育。扫描电镜显示,随着紫外线照射强度的增加。精子顶体和鞭毛结构趋向于受到更大程度的破坏,直到完全失去顶体和鞭毛。并指出这可能是造成受精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8.
简单介绍了原型系统的概念,并重点介绍了在原型开发模式下,建立的海洋环境数据业务化处理原型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总体结构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9.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对导致我国北方海区栉孔扇贝在养成期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研究已成为国内养殖界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对致病原因的探查工作至今至少涉及到原核类微生物 (如立克次体 ,衣原体等 )、病毒、寄生原生动物、环境因子 (如饵料、水温等 )以及微生物等几方面[1~4,6~9]。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 (973)的资助下 ,我们自2000年1月起对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各种可能诱因分别从流行病学、环境、组织病理学以及病原学角度开展了深入、全面的调查与检测 [2]。在此基础上 ,本课题组新近又开展和完成了对栉孔扇贝各类可疑病原的…  相似文献   
110.
本文探讨了电镜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淋巴样组织内颗粒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其变化过程。颗粒细胞经鉴定为嗜酸性颗粒细胞,常存在于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靠近肌肉层的淋巴腔中,以具有大型非匀质颗粒为其主要特征。牙鲆肠淋巴样组织内嗜酸性颗粒细胞的变化可分为增长期、成熟期、分泌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嗜酸性颗粒细胞具有明显的外排现象说明肠淋巴样组织是鱼类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