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384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81.
本次研究利用地方地震台站的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地壳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研究,得到分辨率达到1°×1°×20 km的地壳纵波三维速度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壳内部地壳波速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P波波速随深度产生巨大变化,说明地壳内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层间拆离和水平剪切,用传统的地块运动不能准确地描述地壳物质运动。从P波波速扰动图上看到,青藏高原上地壳和上地幔的P波波速扰动为大范围正异常区,可以认为青藏高原在同碰撞和后碰撞期频繁的岩浆活动和结晶作用,造成了现今相对比较坚固的上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使青藏高原保持一个整体。分布在可可西里和羌塘北部的高钾质和钾质火山岩带,反映为青藏高原地壳的P波波速扰动负异常带,从上地壳到下地壳都有分布。说明由于大陆碰撞使三叠纪的东昆仑缝合带重新破裂,造成大量地幔流体物质上涌和火山爆发,对高原的形成和隆升都有一定的贡献。通过地震层析成像取得的三维地壳波速图像,进一步证实了由密度扰动三维成像指出的存在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和新生代裂谷深部到达了中地壳底部的结论。  相似文献   
82.
83.
作为变质核杂岩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拆离断层带内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与其寄主岩石一样记录了中下地壳拆离作用过程。选取辽南变质核杂岩金州拆离断层带内褶皱构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叶理与褶皱构造关系分析,划分了褶皱期次与阶段性;通过形态组构分析、结晶学组构分析及石英古温度计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初步分析了拆离断层内褶皱的形成机制,为辽南地区拆离作用过程提供约束。根据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时间关系,将拆离带内褶皱分为拆离前褶皱、拆离同期褶皱和拆离后褶皱;拆离作用同期的褶皱按时间早晚分为早期(a1)阶段、中期(a2)阶段、晚期(a3)阶段。不同阶段褶皱的野外形态、叶理与褶皱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态组构与结晶学组构的特征,为判断和恢复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佐证,揭示出拆离断层带褶皱是在纵弯压扁和顺层流变的共同作用下递进剪切变形的产物。在拆离作用过程中, a1阶段和a2阶段褶皱以纵弯、压扁褶皱作用为主,a3阶段褶皱以弯滑作用为主。褶皱作用记录了拆离断层一定温度范围内(主要集中在380~500 ℃)的变形特征,拆离作用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化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应变状态下。对金州拆离断层带而言,在区域NW-SE向伸展过程中,还伴随着NE-SW向微弱的收缩。  相似文献   
84.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中段伸展构造模型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上的珠江口盆地发育NNE向、NE向、NW向、近EW向等多组基底断裂,盆地结构复杂,并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本文基于珠江口盆地中段地震资料解释的构造样式的变化推断地壳中存在一条向南缓倾斜、呈坡坪式形态的拆离断层,古近系构造属于这条拆离断层上盘的伸展构造系统。北部的西江凹陷属于拆离断层伸展构造系统的头部,凹陷边界正断层铲式断层面形态向深层延伸并收敛在拆离断层面上,凹陷表现为半地堑“断陷”样式;中部的番禺低隆起对应于拆离断层的低角度断坪部位,拆离断层上盘断块的伸展位移导致两侧的恩平组超覆在低隆起上;南部的白云凹陷位于拆离断层的深部断坡部位,充填的文昌组和恩平组表现为“断坳”或“坳断”样式;南部隆起位于拆离断层深部断坪部位,其上盘发育的分支断层控制着荔湾凹陷古近系、新近系的发育并使之表现为复杂的断陷断坳构造样式。该模型强调拆离断层上盘与下盘、不同地壳结构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伸展变形,且伸展变形方式、应变量等存在时空差异,而拆离断层正是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地壳构造层之间的调节性构造面。总体上,拆离断层上盘以脆性伸展构造变形为主,分支断层控制不同构造单元古近纪的构造演化,下盘则是以韧性伸展变形为主,并拖曳上盘发生不均一的伸展应变;西江凹陷的伸展应变量大于拆离断层下盘的伸展应变量,白云凹陷的伸展应变量则小于拆离断层下盘的伸展应变量。以西江凹陷北部边缘的NE向铲式正断层为头部的拆离断层控制了文昌组沉积,但在恩平组沉积期被近EW向高角度正断层切割破坏而被遗弃,拆离断层系统的头部由西江凹陷北部边缘迁移至番禺低隆起。盆地结构及断裂系统的时空差异性受盆地基底先存构造、地壳与岩石圈结构及伸展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对软流圈流动及岩石圈热结构变化的响应。用软流圈由北西向南东流动拖曳上覆岩石圈发生伸展变形的动力学模型能合理地解释珠江口盆地中段古近系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85.
望江山层状岩体位于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汉南杂岩带中,岩体从底部到顶部由超镁铁质岩过渡为中性岩:底部主要由辉石岩和橄长岩组成;中部为辉长苏长岩和辉长岩;上部为辉长岩和闪长岩。研究以中部岩相带橄榄辉长苏长岩、辉长苏长岩和辉长岩为对象,通过主要矿物的主微量元素和全岩主微量元素的分析,查明望江山岩体来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组成的大陆下岩石圈地幔,并且地幔源区受到了来自俯冲板片流体的交代,岩体中部带的母岩浆为拉斑玄武质岩浆。钛铁矿—磁铁矿矿物对成分计算表明,母岩浆在形成时具有较高氧逸度。通过单斜辉石压力计得到岩体的侵位深度约为12.9~18 km。对岩体母岩浆橄榄石分离结晶过程的模拟计算表明,中部带橄榄石为母岩浆经过~28%分离结晶的产物。此外,铂族元素(PGE)组成暗示岩体并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硫化物熔离,可能与缺乏地壳物质混染有关。岩体中单斜辉石与岛弧环境堆晶岩中单斜辉石成分相似,不同于裂谷环境中堆晶单斜辉石的成分;同时,全岩Th/Yb和Nb/Yb比值也与岛弧玄武岩比值相似,因此矿物和全岩成分均说明望江山层状岩体应形成于岛弧环境。研究认为扬子北缘在新元古代长期的俯冲过程中,大洋板片断离导致软流圈上涌,提供热源使交代大陆下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具有岛弧特征的镁铁质岩浆,在局部伸展环境中上升侵位形成汉南杂岩带中镁铁—超镁铁质层状岩体。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以宝钢马迹山25万吨级矿石中转港码头设计中所遇到的水流问题为例,通过对研究水域的水流性质以及泊位、船舶、水流三者之间关系的初步分析,认为水流尽管与风、浪一样不致船舶结构破坏,但一定时段内却可能对其靠泊造成困难,而水流作用于系泊中船舶并传递给码头结构物的荷载,以及水流与波浪相互作用使得波流要素改变则是设计中必需考虑的。最后,作者对港口设计和运作提出建议,以期相类似水深流急地区建设大型泊位时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7.
自1997年以来,联邦德国地球科学和资源调查局(BGR)从南海,苏禄海地区的采集的地球科学数据连同可利用的商业钻井和大洋钻探计划(ODP)的井位资料一起作为综合数据进行了编辑和解释,用已解释的地震剖面对综合地层,岩性资料进行讨论和对比,以地层和构造分析的基础,把南海和苏禄发别划分为5个和4个主要的构造地层地体。南沙岛礁区(危险地块),礼乐滩,巴拉望-西北婆罗洲海槽及巴拉望岛是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期间  相似文献   
88.
广东伸展拆离构造研究进展、基本特征及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少梅 《广东地质》1999,14(3):33-40
伸展拆离构造已成为大陆岩石圈构造的研究热点。90年代以来,广东相继发现了云开变质基底双拆离型伸展拆离构造,云开地块周边伸展拆离构造,高要-遍明伸展拆离构造以及河源伸展拆离构造。这些伸展拆离构造普遍具有上部脆性上正断层域,中间拆离流变层以及下部变质核的三层结构。  相似文献   
89.
对桐庐早白垩世火山—侵入岩成因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周金城  王德滋 《岩石学报》1999,15(2):263-271
本文报导了对桐庐火山-侵入岩进一步研究所获得的认识。单颗锆石U-Pb年龄测定表明桐庐火山-侵入岩是早白垩世火山活动的产物(134.4~134.9Ma)。浅部岩浆房中从上往下的流纹质、流纹英安质和石英闪长质岩浆具有相近似的Rb-Sr和Sm-Nd同位素初始比,(87Sr/86Sr)i=0.708~0.709、εNd(t)=-5.27~-6.56,高场强元素比(如Zr/Nb=10.1~13.1)也相近似,表明盆地中各种火山-侵入杂岩是同源的。流纹英安岩中钾长石碎斑周围“组分过冷边”的存在说明岩穹壳内部酸性岩浆的冷凝、结晶要比酸性熔岩流来得慢。盆地中心浅成侵入岩中的中性岩包体的Rb-Sr和Sm-Nd同位素成分、Mg/(Mg+Fe)以及Na/(Na+Ca)比表明它们是岩浆房下部石英闪长质岩浆的岩浆熔离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