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87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海水营养盐测定中水样的保存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样的保存和前处理技术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精确度。针对海水氮、磷营养元素测定中影响水样保存期的容器和保存剂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其行之有效又方便实用的保存方法以提高实验数据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32.
海藻种质库的历史和现状 海藻种质库成立于1996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坐落在位于青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水族培育楼。海藻种质库从当初单一海洋单细胞海藻种质库扩大到现在包括海洋单细胞和大型海藻种质保存的全面海藻种质库,承担着全面收集、培养和提供海藻种质材料和技术支持的社会责任。目前的种质库占地300平方米,设备先进,拥有海藻种质分离培养、长期保存以及大规模繁殖的技术和条件,长期承接国家重要科研项目,为我国海水养殖、水产科研和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提供重要的生物材料和创新知识支撑。  相似文献   
33.
组织培养板在获取微藻种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一种基于选择演替和及时显微跟踪的原理获取一次野外水样中多种微藻的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板方便的显微观测条件和适宜容积提供微藻存活的空间,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微藻群落演替、及时显微跟踪检测和优势种分离,可以使野外水样初期低生物量种类优势化,以利于纯系种质的获得。并通过不同演替条件获得其中出现的未鉴定或初期样品中未检出的种质,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该方法在获取微藻种质和种质库建设上不失为一可行技术手段。论文以一次野外采集海水样品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主要优势种类演替跟踪检测、低生物量种质优势化过程和纯系种质分离为例,说明该方法在获取微藻种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4.
DAPI荧光染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浮游细菌及原生生物的定量研究,但对底栖生物的定量效能尚缺必要的研究。比较了冷冻和冷藏两种保藏方式以及保存时间对DAPI荧光计数底栖细菌、蓝细菌、硅藻、不同粒级自养小鞭毛虫(PNF)和异养小鞭毛虫(HNF)的影响。对黄海冷水团三个站位表层2cm底栖样品进行的4℃冷藏与?20℃冷冻避光保存的比较研究表明,两种保藏方式下两个站位的所有研究对象均无显著差异,但另一站位的PNF(2~5μm和5~10μm)的冷藏保存显著优于冷冻保存。对选取的另外两个站位(0~2cm和2~5cm分层)的样品经1个月和4个月冷藏保存后的分析表明,对于底栖细菌、蓝细菌、PNF(5~10 μm)、PNF(10 μm)、HNF(10 μm)和硅藻在保存1个月和4个月后的计数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PNF(2~5 μm)、HNF(2~5 μm)、HNF(5~10 μm)保存4个月的数量明显低于保存1个月的样品,如其中一个站位的0~2cm分层的PNF(2~5 μm)丰度减少了47.4%,2~5cm分层的丰度减少了59.6%,HNF(2~5 μm)和HNF(5~10 μm)经4个月后丰度降为0。本研究表明,对底栖细菌、蓝细菌以及原生生物的定量计数可因样品、保藏方式及保存时间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对于底栖样品短期内宜采用避光、冷藏保存,并在带回实验室后尽快分析。  相似文献   
35.
几种因子对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梯度的盐度、pH、温度及低温保存时间对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7.5~35.0,最适盐度为32.5,此时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13.2min和14.8min;最适pH为8.5,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及寿命最长,分别达12.7min和17.3min;温度范围为27~31℃,以29℃时快速运动时间最长,达16.6min;在0~4℃冰箱保存6h后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未显著降低,其中保存前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18.4min,保存6h后为18.2min,保存120h后仍有活力,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2.3min,精子激活率为3.3%。以x为保存时间,快速运动时间y和寿命y′符合线性方程y=-0.8334x+19.164(R2=0.9856),y′=-1.1358x+27.8(R2=0.9573)。  相似文献   
36.
OAIS是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总署和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联合研究并推出的开放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方案,是海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实践指导性依据,在海洋数字档案馆实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地位,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认识和掌握,以便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37.
已发现的恐龙化石大多数埋藏在不同深度的地层中,不同埋深化石所受风化破坏程度不尽相同。为深入研究恐龙化石的风化机理,探究恐龙化石的保护措施和方法,重点分析埋深产生的侧向压力对恐龙化石强度和破坏特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揭示埋深因素对恐龙化石保存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围岩对恐龙化石施加的侧向压力是影响恐龙化石变形和强度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弹性变形阶段,恐龙化石的初始强度、峰值强度随侧向压力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当应力超过了恐龙化石极限强度后进入塑性变形,其初始强度、峰值强度逐渐减小,最终达到残余强度。  相似文献   
38.
野外露头和A井钻探表明,思茅坳陷二叠系烃源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储层较发育,保存条件是本区油气成藏的关键。通过盖层、构造、岩浆、地下水、地表油气显示等分析,本区发育侏罗系-白垩系、龙潭组两套区域性泥岩盖层,盖层条件好,膏岩局部分布,但构造活动强烈,发育通天断裂,地表水下渗深度大,火山活动强烈、局部发现热变质现象,地表油气显示丰富,综合分析认为思茅坳陷保存条件较差,局部保存条件较好的区域为下步勘探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9.
迁安紫苏花岗岩的~(40)Ar/~(39)Ar年龄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采自河北省迁安县水厂地区的紫苏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和紫苏辉石进行了~(40)Ar/~(39)Ar年龄测定,分别给出了18.7亿年和19.6亿年的~(40)Ar保存年龄。这两种矿物的年龄谱的视年龄的梯度变化表明,紫苏花岗岩形成后是缓慢冷却的。3.9亿年左右的一次热事件,造成了放射成因~(40)Ar的丢失。根据热历史和封闭温度的研究,从27亿年(侵入到该区紫花岗岩中的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到19.6亿年,紫苏花岗岩岩体的抬升速率为6.5m/Ma,但从19.6亿年到18.7亿年,其抬升速率高达111m/Ma,具有明显的构造抬升作用。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从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矿物学、P-T-t轨迹和超高压地体抬升、保存机制三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矿物学研究正在向深入发展,其P-T-t轨迹具有三种成因类型。而其超高压地体的抬升、保存机制则是争论的焦点,其中增生楔模式(Platt,1987)和连续俯冲─仰冲机制较好地解释了抬升过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