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2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877篇
测绘学   684篇
大气科学   412篇
地球物理   268篇
地质学   1744篇
海洋学   708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275篇
自然地理   311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5年   3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聚类分析在浅海变性水团分析中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tatistical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modified water masses in the shallow sea an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method for defining the quantity and boundary of water masses and mixing zone from the hierarchical tree is given. Two cluster methods of gradual examination are propo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hierarchical method.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在基于大西洋飓风和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大量实测资料建立的轴对称、稳定状态台风摸式的基础上对涡度转移所导致的台风的西向运动速度(本文称作β速度)进行了分析。量级概算说明对于尺度较大的台风这一β速度是不可忽视的。文中并把它与台风内力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93.
东海浮游介形类生态适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兆礼 《海洋学报》2007,29(5):123-131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用浮游介形类物种丰度和同步表层温、盐度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计算介形类分布最适温度和盐度值,并参考其地理分布和生态适应特征分析,确定东海浮游介形类主要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在浮游介形类优势种中,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短棒真浮萤(E.Chierchiae)、针刺真浮萤(E.aculeata)、细长真浮萤(E.elongata)和齿形海萤(Cypridina dentata)等为亚热带外海种.这些种具有广泛的分布,如果冬、春季在较低水温出现,与东海北部外海暖流带入有密切的关系.腹突拟浮萤(Paraconchoecia decipiens)、猬刺拟浮萤(P.echinata)、棘刺拟浮莹(P.spinifera)、长拟浮萤(P.oblonga)、大浮萤(Conchoecia magna)和葱萤(Porroecia porrecta)等是热带大洋种,这些种主要分布在黑潮暖流、台湾暖流和台湾海峡水域.同心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和Paraconchoecia sp.最适温度较低,但地理分布特征显示前者是亚热带外海种,后者是暖温带外海种.所提到介形类其他物种最适盐度大多超过34,但最适温度在15~20℃之间.依据有关文献,这些种在我国从东海到南沙海域都有分布,分布虽广但数量稀少,难有证据表明这些种分布与暖流有密切的关系,是亚热带外海种.  相似文献   
994.
在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的构造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聚类过程的多比例尺空间数据模型,并得到尺度依赖的空间数据表达。以图斑数据为实例,通过空间分布与距离信息的聚类过程,建立了图斑数据的多比例尺分层分区的数据模型,从而由数据本身实现多尺度表达与综合的模型化,降低或消除了制图综合过程中的主观影响和不稳定性,改进和提高了多尺度表达与综合的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995.
所谓水团分析,主要是指划分水团的边界,确定水团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研究水团的消长变化规律。本海区大多属于浅海区域。浅海水团易受海洋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性显著,因此,浅海水团的分析实际就是水团的变性分析。所谓水团的变性,主要是指水团特征的示性水平从高向低的过渡,并逐渐丧失其示性特征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99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曾对我国南海诸岛丰富的动植物区系进行过多次调查,本文作者对采到的后鳃类软体动物曾发表了几篇论文,共报道104种、2亚种,分隶于22科,50属。近年来这两个研究所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又陆续进行了调查采集,获得了一些新资料。经作者研究又发现了29种、2亚种,分隶于17科,24属,其中有16种、2亚种首次发现于我国沿海。 在本文报道的种类中,1种是环热带分布:尾棘无壳恻鳃;9种是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热带种:亲缘蛹螺、线红纹螺、宽条饰纹螺、耳口露齿螺、短丽罗螺、大叶海天牛、海洋凹缘侧鳃、网窝枝鳃海牛、整齐盘海牛;其余21种是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其中有11种为中国-日本特有种:细孔捻螺、波纹月华螺、瓷丽罗螺、小囊螺、碗梨螺、长枝鳃海牛、褐斑扁海牛、相模舌尾海牛、琉球裸海牛、日本巨幕、白斑宽足海牛。 迄今,南海诸岛后鳃类总计有133种、4亚种。有14种向北可分布到东海台湾沿岸,而进入黄海到达青岛沿岸的只有5种;50种是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种,67种是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在我国和日本南部沿海共有的65种中,有34种是中国-日本特有种。可见我国海南岛和西沙群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区系的组成是以热带种为主,它和日本南部沿海的区系相近似,其分布北界大都在台湾东南沿岸。  相似文献   
997.
捻螺科(Acteonidae = Pupidae)是一群有壳后鳃类软体动物。它们的侧脏神经索在发育过程中没有象其它后鳃类那样再经过逆转,仍然保持着不对称而互相交叉呈“8”形;它们具有螺旋形的外壳,身体能完全缩入壳内,具有角质厣。这些都表明它们在演化上仍保留着前鳃类的特征,所以是一群原始类型的后鳃类。 这科动物在潮间带与潮下带浅水区,直至水深数百米的泥砂质海底营底栖生活。由于它们具有较坚固的贝壳,所以在海底沉积物及地层化石中也常见到。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尤其在印度-太平洋区种类较多。它们大多是暖水性种,有些既是化石种又是现生种。 在我国已报道5属,共14种, 在报道过的14种中有2种——Acteon secale, A. mariae 我们尚未找到标本。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调查采集、潮下带底栖生物调查及东海地质取样中所获得的标本,选行整理鉴定,共有20种,分隶于5属;其中有2新种,6个新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5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坚固蛹螺 Pupa solidula,纵沟蛹螺 P. sulcata,红斑蛹螺 P. coccinata,火焰斑捻螺 Punctacteon flammeus,线红纹螺 Bullina lineata;其余的种均为西太平洋种。同日本共有的种为14种,其中5种是日本-中国特有种:卵圆捻螺 Acteon teramachii,吉良斑捻螺 A. kirai,希氏捻螺 A siebaldii ,宽带斑捻螺 Punctacteon kajiyamai,华贵红纹螺 Bullina nabilis。在这些种类中,仅黑纹斑捻螺可向北分布到黄海、渤海。可见我国的这科动物为暖水性种,在区系上与日本南部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998.
台湾南湾区秋末冬初海樽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1年11月2--3日和12月8--10日在台湾南湾12个测站分别用2种圆锥形浮游生物网(长180cm,网口直径45cm,网目333μm或200μm)采集表层和底层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南湾浮游海樽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其鉴定海樽类16利,其中7种为台湾周围海域新记录。东方双尾纽鳃樽和小齿海樽为优势种。南湾海樽类的种类数及个体数量均以12月多于11月。讨论了水文条件与海樽类时空分布的关系,认为外海高盐水团足南湾冬季海樽类生态特征的主要制约因子。典型的高温高盐种大西洋火体虫、长吻纽鳃樽、安纽鳃樽、多手纽鳃樽、书氏纽鳃樽、羽环纽鳃樽和斑点纽鳃樽等可以作为外海高温高盐水入侵南湾的指标种。与邻近海域比较,秋冬季南湾与台湾岛以东海域海樽类的区系特征比与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更加相似。  相似文献   
999.
在世界大洋(包括太平洋)范围内,平顶山顶部大都由纤有孔虫石灰岩组成,含有相对稀少的海胆类、瓣鳃类以及其他大型生物的残留体。这些岩石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磷酸盐化,通常被铁锰结壳所覆盖,但岩石内也含有不同的铁锰物质。山顶的海水深度通常约为1~2 km,磷酸盐化石灰岩的年龄大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