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7篇
  免费   503篇
  国内免费   834篇
测绘学   703篇
大气科学   235篇
地球物理   511篇
地质学   1830篇
海洋学   508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303篇
自然地理   29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3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西准噶尔成矿带晚古生代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造山带是晚古生代地壳显著生长与大规模成矿的重要地区。本文采集了中亚造山带西部的西准噶尔成矿带哈图-别鲁阿嘎希及其附近地区11个岩体共33件花岗岩类样品,对其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示踪等研究,厘定了该地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特点与大地构造环境,并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成矿带晚古生代岩浆活动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哈图地区晚石炭世花岗岩类主要为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的A型花岗岩类,别鲁阿嘎希等地区存在洋内俯冲与岛弧环境的埃达克岩,显示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构造环境时空变化的复杂性。该地区花岗岩类εNd(t)值较高(+4.62~+7.53)、εSr(t)值为(-57.61~+18.21),具有中亚造山带花岗岩类的共同特征,为古生代增生的新生陆壳,其源区与亏损地幔组分具有亲缘关系,这与巴尔喀什成矿带东段的花岗岩类具有一致性。花岗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范围分别为18.2776~19.1677、15.5260~15.5796和38.2080~39.0821,为造山带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122.
《地学前缘》2016,(4):291
正经Elsevier工程信息公司中国信息部通知,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大学主办的中文刊《地学前缘》从2013年第1期开始,正式被EI检索系统收录。这将进一步提高《地学前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EI(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检索系统之一。  相似文献   
123.
透明类岩石内置三维裂纹扩展变形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珍德  林恒星  孙亚霖 《岩土力学》2016,(4):913-921,928
采用力学试验手段探究岩石受压情况下内部裂纹扩展贯通机制是了解岩石破坏失稳机制的重要手段。由于无法观察真实岩体内部裂纹扩展过程且CT扫描实时性不足等原因,自行研制了一种各项性质与岩石接近的透明类岩石材料,以观察研究其内部三维裂纹的扩展贯通机制。这一方法克服了真实岩体不透明的特点,可更方便地观察岩体内部裂纹萌生、扩展不同阶段的形状。然后制作了一批内置单裂隙和双裂隙的试件,在RMT-150B多功能全自动刚性岩石伺服试验机上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详细观察研究了单裂隙和双裂隙试件在不同岩桥角和裂隙间距情况下的裂纹扩展贯通模式以及裂隙数量和间距对试件抗压强度的影响,并从理论方面对翼形裂纹的扩展过程进行了解释。试验表明,在不同的岩桥角和裂隙间距下,次生裂纹将呈现不同的扩展贯通模式,试验中观察到的次生裂纹有张拉翼裂纹、与翼裂纹反向生长的反翼裂纹和拉剪作用下的花瓣状裂纹等,试件最终破坏是各种形式的裂纹汇合贯通的结果。裂隙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试件的抗压强度,且随着裂隙数目增加,试件峰值强度呈降低趋势,同时裂隙间距也对试件的峰值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试验成果对分析真实岩体的破坏失稳机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4.
为研究青鱼暴发性死亡原因,从病症典型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肌肉、肝脏和肾脏处进行细菌接种,分离获得一株细菌(HZ2015),对其进行了形态观察、生化特性检测和16S r RNA序列分析,通过动物回归实验、毒力检测和药敏试验了解其对青鱼的致病性、毒力及药物敏感性。所得菌株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动物回归实验能复制出类似症状,且能从体内再次分离到该菌株;分离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06.6 CFU;对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达欣高度敏感。研究表明,菌株HZ2015为青鱼体表溃烂病病原,本研究系类志贺邻单胞菌致青鱼体表溃烂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5.
将谱混合模型(Spectral Mixture Model,SMM)方法应用到黑潮水与东中国海陆架水之间的水交换中。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东海黑潮流系与东中国海大陆架之间的水交换区,并进一步对该带状交换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首次得到该交换区面积随时间的变化与东海黑潮流系穿越东中国海大陆架200 m等深线的向岸体积通量的变化呈现出-0.78的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另外,研究结果还揭示出,来自太平洋的季节内信号有可能穿越黑潮主轴进入东中国海海域。  相似文献   
126.
先秦思想家从以道观之、以人观之和以类观之三个认知向度建构了独具华夏文明特色的海洋观。以道观之揭示了海洋作为具体存在体现了某种世界原理,从形而上的层面回答了海洋"是什么";以人观之是在价值层面探讨了海洋对人"意味着什么";以类观之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把海洋与人加以类比,探讨了海洋给予人在德性培养和政道方面的实践指导意义。能知层面的以人观之与所知层面的以道观之、以类观之彼此之间体现了事实认知与价值评价相互交错的关系。相比古希腊时期的海洋观,先秦的海洋观由于缺乏人与自然对立的认知向度,无法对海洋作更多的普遍知识的探究,所获海洋知识缺乏科学性和精确性,把海与人进行简单的比附弱化了对海洋本身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7.
中国南部及邻区能源资源成矿区带数据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能源矿产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加强我国及周边地区油气和煤等能源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依据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以及油气与煤成藏地质学理论,以深部构造控制盆—山发育、盆—山耦合和热动力系统控制成矿的研究工作思路,应用70个油气田、471个煤田的基础地质资料,从沉积盆地发育的区域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单元诸多方面,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上提示了该区板块构造格局与能源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中国南部及邻区能源资源可划分为3个成矿域,每个成矿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成矿省、含矿区(盆地)、矿田聚集区带、矿田(油气田)五个级别的成矿区域。数据集由构造带(断裂带和造山带)类型和时代、盆地类型和时代、能源矿产资源类型和丰度、成矿区带等元数据组成。该数据集是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盆地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资源评价资料,综合分析成矿区带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数据库,不仅是对中国南部及邻区区域地质认识和沉积盆地能源资源勘查工作成果的集成,而且为国家科学地引导地质找矿工作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8.
采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野外地质调查收集的沉积岩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及沉积构造标志,结合室内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结果,总结研究区的沉积相划分标志,将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阿木山组(干泉组)划分出6种沉积相,即辫状河三角洲相、冲积扇相、滨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浅海陆棚相和海相火山岩相,并进一步划分为13种沉积亚相。浅海陆棚相和滨海相是研究区沉积的主体,碳酸盐岩台地相次之,辫状河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仅在靠近敦煌-阿拉善-狼山古陆及马鬃山-拐子湖中间隆起带的部分有分布,海相火山岩主要分布于裂谷中心火山喷发带。  相似文献   
129.
童馗  邢立达  姜巽  彭光照  叶勇  江山  丑春永  李轲  李智武 《地质通报》2018,37(10):1771-1776
四川西昌盆地白垩系小坝组尚未发现骨骼化石记录,其白垩系恐龙动物群的信息全赖于足迹化石。2017年,在喜德县洛甘发现小坝组迄今最大型的恐龙足迹群。该足迹点保存了大量的兽脚类足迹。足迹保存条件较差,但具备了基本的形态学特征。总体来看,兽脚类足迹具有尺寸较小(8~13cm),中等中趾前凹(0.5~0.6)和第Ⅱ趾和第Ⅳ趾间较宽趾间角(70°~100°)的特征;少量足迹保存了跖骨垫。初步分析认为,洛甘兽脚类足迹与四川盆地夹关组的兽脚类足迹Eubrontes和Grallator形态类型相似,为两地在白垩纪中期具有类似的恐龙动物群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该发现对于西昌盆地的古气候、古地理和地层对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足迹详细分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0.
滑坡失稳破坏的诱因众多,其中,降雨是最常见和最活跃的诱发因素[1]。为深入研究降雨对降雨型滑坡的控制作用,分析诱发滑坡失稳变形的降雨阈值,本文以三峡库区王家坡滑坡为例,计算滑坡累积位移的类破坏点,并选取三个不同观测时段,分析不同观测时段下各个类破坏点的前期累积降雨量,得出斜率阈值。研究结果表明:随观测时段增大,累积降雨量斜率先增大后减小,且同一观测时段下,累积降雨量斜率与时间间隔呈反相关关系。本文选取观测时段n=10,时间间隔d=1,计算各个类破坏点的降雨量斜率,并通过加权平均得降雨量斜率阈值K=10.95。如果累积降雨量斜率大于斜率阈值,则滑坡很有可能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