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6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247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906篇
海洋学   532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42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通过对日照市海岸带2个重点沙滩的现场调查和沉积物粒度计算,综合分析了沙滩的侵蚀现状和粒度参数特征。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沙滩北部和南部处于侵蚀状态,中部为缓慢淤积状态;万平口海水浴场沙滩北部、中部总体呈侵蚀趋势,南部为淤积状态。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沙滩的平均粒径总体要小于万平口海水浴场沙滩,这与两沙滩的坡度不同有关,平均粒径从滩肩到低潮线逐渐变小。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沙滩的分选性要好于万平口海水浴场沙滩,分选系数具有由陆向海、由北向南逐渐变小的趋势。沙滩的滩肩和滩面处频率曲线主要为双峰,峰态平坦,物质来源复杂,低潮线处频率曲线主要为单峰,峰态尖锐,物质来源单一。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里下河南部泰州地区PM4剖面样品的微体古生物鉴定及粒度分析,结合AMS14 C测年,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该地区的沉积环境经历了湖相、滨海沼泽、海湾、瀉湖、湖相5个阶段。11900~4850cal.aBP:沉积物颜色为灰色-灰黑色,颗粒较细,为极正偏的尖峰态,水动力条件较弱,不含有孔虫和介形虫,为湖相沉积;4850~4250cal.aBP:水动力增强及粗颗粒沉积物增加,含有少量有孔虫,为滨海沼泽;4250~4050cal.aBP:砂质成分急剧增加,含有大量有孔虫,位于黄桥沙坝的北汊道内,为海湾沉积;4050~1850cal.aBP:粒度变细,水动力减弱,含有少量有孔虫及介形虫,为瀉湖沉积;1850~0cal.aBP:粒度变细,分选变好,水动力条件较弱,不含有孔虫,含有少量介形虫,为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73.
基于烟台北部近岸海域5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采用Pejrup三角图对研究区沉积动力环境进行了分区,利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沉积物的输运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动力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粒度呈现中间粗、东西部海域细的分布格局;沉积动力环境可划分为AⅢ、BⅢ、BⅣ、CⅢ、CⅣ、DⅢ、DⅣ7个区,总体表现为"中间强、两侧弱,近岸强、远岸弱"的分布格局;研究区东西部开阔海域各存在1个沉积物汇聚中心,物质来源多样;研究区表层沉积物运移和分布与水动力条件基本吻合,且受沉积物来源的影响。潮流、沿岸流以及沉积物来源共同控制其沉积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74.
75.
张燕  宋志娇  陈翠华  张自贤 《地质论评》2016,62(S1):285-286
随着当前矿产资源日趋贫、细、杂,合理利用低品位和复杂多金属矿石是目前选矿工作的重要问题(吴荣庆, 2008),只有通过对矿物原料或产物中元素或矿物的状态和性质的系统研究,阐明其行为规律,指导和配合矿物加工研究和生产,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选矿方法和工艺流程(贾木欣, 2007),实现对矿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吕宪俊,2001)。而矿物工艺粒度、解离度对选矿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矿物解离是选矿的必要条件之一,矿物工艺粒度、磨矿粒度等因素对矿物解离度都有影响,这些因素致使解离度和工艺粒度之间关系复杂化(洪秉信,傅文章., 2012)。本文通过对重庆城口高燕锰矿床矿物解离度与工艺粒度的研究,从而探讨解离度与工艺粒度对选矿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郭云嫣  刘全海  冉慧敏 《测绘科学》2016,41(10):100-105
针对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中海量时空数据的管理和可视化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时空索引建立及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时空索引机制将时间、空间与专题属性作为同等重要的维度,兼顾了三者的查询效率,实现对时空数据的快速有效提取。时空数据可视化表达方法提出了时间轴动画、多时态对比、对象状态回溯等可视化方式,实现时空数据的动态交互式表达。该方法在"智慧常州时空信息云平台"项目中进行了实现,证明这种时空数据组织管理方法可较高效地实现数据的检索调度,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基于此的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亦具备较佳的时空对象动态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77.
南京周家山下蜀黄土石英颗粒特征及其物源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蜀黄土的成因和物源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南京周家山下蜀黄土的石英粒度和石英表面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粉砂粒级石英颗粒(5~50 μm)占绝对优势;<20 μm组分平均含量为42.76%,<30 μm组分平均含量为62.98%;粒度分布曲线和累积曲线总体具有颗粒偏细,呈正偏态,分选较差,峰形尖锐,双峰曲线不对称的特征;粒级-标准偏差曲线呈“双峰”分布,两个明显的标准偏差峰值分别出现在7.962 1 μm和39.905 2 μm。石英颗粒表面形态主要以次棱角状为主;表面机械结构具有丰富的蝶形坑、曲脊、贝壳状断口,部分表面出现平行节理面、V形坑;不同粒级组分表面形态和机械结构特征存在差异。分析表明,南京周家山下蜀黄土属典型风成成因堆积物,是多源区物质高度混合搬运堆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78.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阿根廷地质矿产调查局合作在阿根廷西北部米纳毕戈塔地区进行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该区属于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为突出找矿效果,消除或减少风积物干扰,需要确定适合于该区的水系沉积物采样粒度。为此,在该区选择一个有已知矿床的1︰5万图幅进行采样粒度试验,分别选择10~60目、-60目、60~80目、-80目4个粒度级进行粒度试验;根据我国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每个粒度分析39种元素。结果表明,大部分元素在4种粒度水系沉积物中的分布形态基本一致,都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区内已知矿床,说明采用的采样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风成砂干扰;金、银、铜、锡等成矿元素在4种粒度中的分布略有差异,10~60目的金、铜和锡异常对已知矿体的反应更清晰准确。因此,本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的最佳采样粒度是10~60目。根据本次试验结果,中-阿地调局在本区联合开展1︰2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时采用了10~60目水系沉积物作为采样介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本区第一次进行水系沉积粒度试验,对本区将来的地球化学调查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9.
对达来诺尔湖北岸岸边(DL-0)、湖中心(DL-1)和湖南岸(DL-2)3个点的岩心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岩性分析、粒度分析和粒度参数垂向分布序列分析。对沉积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粒度组分的分析发现DL-0与DL-1和DL-2井岩心沉积物敏感粒度组分的峰值有较大差别,其粒度分布范围相差较大,表明湖北岸岸边、湖中心和湖南岸的沉积物来源和沉积环境的时空差异。敏感粒度组分含量随深度变化的初步分析表明,湖北岸岸边(DL-0)和湖中心(DL-1)两个点的沉积环境较为稳定;而位于湖南岸(DL-2)点的沉积环境变化比较大,包含了5个明显的沉积波动旋回,并对达来诺尔湖由北至南进行了沉积地层分析。在达来诺尔湖水下1.5m内主要是粒径0~200μm的颗粒,岩性为粘土、粉砂和砂,以粘土和粉砂为主,随着深度的增加,黏土含量增大,粉砂和砂含量减小。  相似文献   
80.
末次冰盛期后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n the basis of measuring the magnetic parameters of sediment in Core YDZ1, combined with a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Carbon-14 dating,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ediment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Huanghe(Yellow River) Delta area after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errimagnetic minerals of a pseudo single domain and multi domain particles dominate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ediment in Core YDZ1. The imperfect anti ferrimagnetic minerals have more contribution on sediment in a depth of 24.0–22.1 m, and more stable-single domain and pseudo single domain particles exist. The susceptibility of anhystere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and the ratio of the susceptibility of anhystere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to saturation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show a decrease trend below depth of 24 m, a marked increase trend in a depth of 24.0–13.5 m, and a rapid decrease at depth of 13.5 m, then a fluctuation trend upward. The above two magnetic parameters and the ratio of the susceptibility of anhystere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to the mass susceptibility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roxy indicators for the content of clay(4 μm)and the fine-grained size(32 μm).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fter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in the Huanghe Delta area has experienced the fluvial facies, the tidal flat facies, the neritic facies, the pro delta facies, the delta front facies and the floodplain facies. Thickness of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 layer is 10.5 m and the depth of substrate is about 24 m according to the YDZ1 core. The sedimentary dynamic has a variation trend with strongweak-strong, which has been proved by the Flemming triangular sche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