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335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651.
油污染对海参急性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溢油事故的不断增加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日益增大.油污染对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的急性毒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通过轻质原油和重柴油不同加油量对刺参96小时急性毒性对比实验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轻质原油加油量为35毫升以下和重柴油加油量为55毫升以下时,96小时未发现刺参有死亡现象;但当轻质原油加油量为35毫升以上时,72小时以后发现刺参死亡.由此可见,刺参对海水中油污染具有一定的抗性,同时轻质原油比重柴油污染对刺参的急性毒性大.  相似文献   
652.
王强 《海洋学报》2010,32(9):6569-6574
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i0.5Ca0.5Mn1-xCoxO3(0≤x≤0.12)系列多晶样品.研究了Co掺杂对Bi0.5Ca0.5MnO3电荷有序的影响.结果表明,Co掺杂导致电荷有序相逐渐融化、铁磁相互作用的增强;当x≥0.08时,电荷有序转变峰完全消失,但残留的反铁磁电荷有  相似文献   
653.
在水温15.5-17.0℃的静水条件下,以Hg2+、Cd2和Se4+对刺参幼参进行了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实验.联合毒性实验采用等毒性配比法,并以Marking相加指数评价联合毒性效应.单一毒性实验结果表明,Hg2+、Cd2+、Se4+对刺参幼参急性毒性的96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0.0912、4.6433和0.7413mg/L,三者对幼参的毒性大小依次为Hg2+>Se4+>Cd2+.Hg2+、Cd2+、Se4+对刺参幼参的最大容许质量浓度分别为0.0009、0.0464、0.0074mg/L.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当Hg2+-Cd2+、Hg2+-Se4+以及Cd2+-Se4+分别以等毒性混合物共存时,它们对刺参幼参在24h、48h、72h和96h的联合毒性均为拮抗作用;当Hg2+-Cd2+-Se2+三者以等毒性混合共存时,它们对刺参幼参在24h、48h、72h和96h的联合毒性仍为拮抗作用.讨论了Hg2+、Cd2+、Se4+对刺参幼参联合毒性效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654.
高温(26℃)培育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体获得选择群体,生长至1.03 g±1.30 g,与对照组幼参在18、20、22和24℃温度下培育。二者的成活率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而选择组幼参24℃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群体(P0.05)。不同温度下的特定生长率之间没有差异。TRIzol法提取刺参总RNA,获得刺参HSP70片断基因序列,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选择群体HSP70mRNA的表达量在正常温度和热激条件下都较对照组高,但表达量升高的倍数相近,选择组为1.99倍,对照组为2.07倍。  相似文献   
655.
武威  顾佳佳 《气象科学》2021,41(1):108-1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 ERA-Interim 0.125°×0.125°分析资料、FY-2G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7年8月18-19日漯河极端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在200 hPa高空分流区、500 hPa高空槽以及副热带高压、低层急流切变、地面低压倒槽等天气尺度系统合理配置及其相互作用下发生。(2)探空显示漯河上空具有较高的对流潜势,有利于中尺度雨团初生和发展。低层饱和、厚暖云层、弱风切变有利于暴雨云团产生,高CAPE值、高比湿和高降水效率是极端雨团的重要原因。(3)中尺度对流云团一个随槽前西南气流东移北上,一个随低层切变线南压,相向合并发展为MβCS,有利于暴雨云团增强。不同于以往本地区的云团"同向合并",持续的列车效应以及低质心高效率的中尺度对流单体后向传播导致强回波长时间维持,极端降水发展。(4)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强辐合中心对强降水起到动力触发作用,有利于对流发展。冷池出流与交汇北上的东南风和偏东风相互作用,导致水平温度梯度增大形成和冷池前侧锋生加强,一方面致使雨团组织化发展和单体后向传播,另一方面也在降水区下游触发新生雨团,冷池持续增强。(5)本次过程整层风场较弱,且低层气流传播速度大于引导气流速度,平移与传播方向的反向夹角大,导致两者矢量和大幅度偏离了引导气流方向,同时产生的减速效应导致暴雨中尺度系统移动缓慢,导致极端降水形成。  相似文献   
656.
利用微卫星查找软件对现已公布的6632条刺参ESTs的数据库中2—6个碱基重复单元组成的简单序列重复进行筛选,进而对其微卫星的丰度和分布进行比较研究。共发现微卫星序列416个,占整个ESTs数据库的6.48%;其中含双碱基重复序列146个,数量最多,占ESTs数据库中发现微卫星序列总数的65.86%;三、四、五、六碱基重复序列分别占微卫星序列总数的26.68%、1.68%、0.24%、5.53%。对含有SSR位点符合微卫星引物设计的EST序列利用Primer软件结合人工方法设计合成引物21对,其中13对有扩增产物且均为多态位点。扩增产物变性聚丙烯酰胺胶电泳,统计每个微卫星标记等位基因数目,计算等位基因频率、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等统计学指标的评价。结果表明,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上,等位基因的数目从3到8不等,等位基因长度从175—382bp,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158—0.650和0.198—0.841,所筛选微卫星标记可于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657.
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2007年度4个季节航次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叶绿素及其粒级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海域30 m以浅叶绿素总量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春季的(1.01 mg/m3)、夏季的(0.81 mg/m3)、秋季(0.72 mg/m3)、冬季(0.68 mg/m3);在叶绿素浓度大于1 mg/m3和小于1 mg/m3的区域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差异较大,在整个研究海域,粒径较小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生物量的贡献始终占主导(65%),粒径较大的小型浮游植物在冬季和春季贡献率相对较高;从季节尺度看,浮游植物的平均粒级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春季的(15.47μm),冬季的(11.08μm),秋季的(8.61μm),夏季的(6.52μm);尽管不同季节水文和化学环境差异显著,但是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贡献率随总生物量的变化表现出一致性的规律。对环境因子与叶绿素分布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在夏季主要受到营养盐来源的限制,冬季主要受到水体混合引起的光照限制,秋季可能受到磷酸盐和水体混合的共同限制。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分布格局主要是由各组分在不同环境中的资源竞争优势决定的。  相似文献   
658.
应用双箱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刺参在Pb、Zn、Cu、Cd、Cr、Hg和As 7种重金属混合暴露条件下,呼吸树、消化道和体壁组织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与释放实验。结果表明:(1)重金属在刺参组织器官中的富集具有选择性,理论平衡状态下,As、Cd、Cr在各组织的含量分布(CAmax):呼吸树消化道体壁,Cu、Zn分布规律(CAmax):消化道呼吸树体壁,Hg、Pb分布规律(CAmax):体壁呼吸树消化道。(2)刺参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呼吸树组织对Cr离子富集系数最高2298.2,其次是Cu、Cd离子,其BCF均在1500以上,Hg、Pb、Zn和As离子在呼吸树中的富集系数较低。体壁对Cu离子的富集系数最高为1560.7,对As离子富集系数最低52.7。消化道对Cu离子富集系数最高6037,对As离子富集系数最低为8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