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68篇
海洋学   25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 毫秒
51.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red tide causative dinoflagellates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the adjacent area of the East China Sea. It causes large-scale blooms in late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that lead to widespread ecologic and economic damage. A means for distinguish- ing dinoflagellate blooms from diatom (Skeletonema costatum) blooms is desired. On the basis of measure- ments of remote sensing refectance [Rrs(λ)] and inherent optical parameters, the potential of using a mul- tispectral approach is assessed for discriminating the algal blooms due to P. donghaiense from those due to S. costatum. The behavior of two reflectance ratios [R1 = Rrs(560)/Rrs(532) and Re = Rrs(708)/Rrs(665)], suggests that differentiation of P. donghaiense blooms from diatom bloom types is possible from the current band setup of ocean color sensor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reflectance ratio regimes that indicate a bloom is dominated by P. donghaiense; (1) R1 〉 1.55 and R2 〈 1.0 or (2) R1 〉 1.75 and R2 ≥ 1.0. Various sensitivity analyses a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variation in varying levels o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and 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 as well as changes in the backscattering ratio (bbp/bp) on the efficacy of this muitispectral approa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nsity and inherent op- tical properties of the algal species explain much of the behavior of the two ratios. Although backscattering influences the amplitude of Rrs(λ), especially in the 530 and 560 nm bands,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P. donghaiense and diatoms i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variation of bbp/bp. Since aCDOM (440) in coastal areas of the ECS is typically lower than 1.0 m-1 in most situations, the presence of CDOM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is discrimination, even as SCDOM varies from 0.01 to 0.026 nm-1. Despite all of these effects, the dis- crimination of P. donghaiense blooms from diatom blooms based on multispectral measurements of Rrs(λ) is feasible.  相似文献   
52.
利用干馏后的油页岩灰渣,湿法提取氧化铝作为发光材料基质,经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 CaAl2O4 : Eu3 + ,R + ( R = Li,Na,K,Rb) 荧光粉。最佳合成条件为: 烧结温度1 200 ℃,烧结时间3 h,助熔剂加入量3 wt%,激活离子配比3 mol%; 实验发现辅助激活离子为Li + 时,CaAl2O4 : Eu3 + , Li + 的发光强度最强。样品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发射光谱在615 nm 处出现强谱峰,归属为Eu3 + 的5D0→7F2 跃迁辐射。  相似文献   
53.
本文对2018年6月10?14日在泉州湾海域发生的一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的消亡过程进行研究。在现场跟踪监测,共设置4个站位,进行6个航次海洋环境及浮游植物的调查。结合本文对泉州湾海域甲藻包囊的调查研究,探索休眠包囊与赤潮生消过程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赤潮发生时海况良好,水温和盐度分别介于27.1~28.2℃和29.7~31.4之间,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浓度分别介于未检出至0.045 4 mg/L和0.050~0.281 mg/L之间,赤潮生物密度与营养盐浓度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大风大浪是导致赤潮消亡的重要原因;赤潮消亡过程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48属100种,硅藻门种类最多;赤潮消亡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前期链状裸甲藻占绝对优势,最高密度达(7.02±0.11)×106 cells/L,后期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代替链状裸甲藻成为优势种,且浮游植物种类数明显增加;同时在泉州湾海域共鉴定甲藻包囊5大类37种和1种未定种,平均丰度为574 cysts/g,以异养型甲藻包囊为主;休眠包囊在赤潮生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赤潮消亡时形成休眠包囊,包囊数量会随着时间呈下降趋势,但仍有萌发的可能,具有重新暴发赤潮的潜在性,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4.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需要继承与创新。将湖湘红色资源融入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思想认同,而挖掘其中的红医资源,不仅能传承艰苦奋斗的红医精神,更能增强医学生的专业素养。目前湖湘红色资源融入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认识度不高、形态单一的问题,可积极发掘湖湘红医资源,拓宽医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强医学生的专业认同、培养医学生的高尚医德,引导医学生传承湖湘红色精神,培养具有医德仁心、不畏艰苦的医学人才,从而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文化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台湾太鲁阁     
正太鲁阁国家公园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大理岩峡谷,其大理岩在风化剥蚀作用下裸露地表,又在立雾溪的流水侵蚀下不断下切,才逐渐形成了这片被称为台湾八景之一的"太鲁幽峡"。青色的大理石呈现出美妙光滑的纹理,让人感觉仿佛误闯了泼墨风格的山水长卷中。沿着山路行走,来到燕子口步道。这雄峻的峭壁上竟然还有一个个小孔,是变质石灰岩被流水侵蚀而成。听说在早年游客不多的时候,山谷间的燕群在此筑巢而居,春夏之交或是傍晚、雨后来此,还能有幸见识到"百燕鸣谷"的奇景。然而现在人  相似文献   
56.
起名之祸     
正1966年至1976年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斗争和批判成为了当时的家常便饭。那时候什么事情都"上纲上线",动辄得咎,人人自危。甚至连我们兄弟三个起的乳名也成为被批斗的把柄。孩子起名,特别是男孩儿,向来是家庭的大事,总是慎之又慎,而且又往往请自己的爷爷给起,以表达重视程度。我家上两代都是长工,一贫如洗,但爷爷在亲戚的帮助下,幼年曾读过两年私塾。他亲身经历了新旧社会的两重天,对党和国家充满着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57.
正本刊讯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党支部于国庆节前后,分两批组织全院党员干部赴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以瞻仰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辈,开展红色教育。在井冈山,同志们怀着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向往和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仰,先后参观了黄洋界哨口、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烈  相似文献   
58.
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p.)是一类危害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性甲藻,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了多种重要经济甲壳类的渔业生产。近年来,血卵涡鞭虫先后在我国浙江、广东沿海的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脊尾白对虾等重要养殖甲壳类中被报道发现,并已确定该寄生病原是近年来引起当地养殖青蟹"黄水病"、三疣梭子蟹"牛奶病"和脊尾白对虾大规模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关于Hematodinium spp.的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该寄生性病原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系统分类、生活史、传播途径、发生机制等;并针对目前该寄生性病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我国相关研究现状做出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我国海水甲壳类血卵涡鞭虫流行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9.
寄生性甲藻阿米巴藻Amoebophrya是一类广泛寄生于纤毛虫类、放射虫类、甲藻类等海水浮游生物的原生生物,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地中海等营养盐丰富、宿主密度较高的河口和近海水环境中普遍存在,是海洋浮游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寄生性甲藻能够特异性感染海洋浮游甲藻,在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HAB)的发生过程中起下行控制作用,将逃脱了浮游动物摄食的浮游植物补充到微食物环(microbial loop)中去。Amoebophrya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作用日益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成为国际上海洋微型生物研究的新热点之一。近年来,已有初步调查研究表明这类寄生性甲藻在我国近海海域广泛存在;然而,目前我国尚缺乏该类寄生性甲藻的相关研究。本文系统综述了国际上该类寄生性甲藻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有害藻华发生机制相关研究的现状做出了分析和展望,以期推动我国该类寄生性甲藻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阐释寄生性甲藻等海洋微型生物在有害藻华消长过程和海洋微食物环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0.
2009-2013年,从青海湖裸鲤内脏器官中共分离获得6株发光细菌,编号依次为Q1、Q2、Q3、Q4、Q5、Q6.这6株发光细菌细胞壁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细胞为杆状,大小为(0.5~0.8)μm×(1.0~1.5)μm,具有单极生鞭毛,有运动性.氧化酶和接触酶均呈阳性反应,能发酵葡萄糖产酸;吲哚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阳性反应,能分泌淀粉酶、明胶酶、DNA酶,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生长pH为8.5~9.0.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6株发光菌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属为Vibrio(弧菌属),该属内和此次实验的6株发光菌亲缘关系最近的种Vibrio anguillarum(鳗弧菌)的16S rDNA序列相似值为99.57%.Biolog GenⅢ鉴定结果显示,该实验的6株发光菌在有氧条件下,在提供的71种碳源中,只能利用其中的30种,其中,糖类12种,氨基酸类5种,羧酸类4种,聚合物类2种,其他类7种.结合6株发光菌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Biolog Gen III鉴定结果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将菌株鉴定为Vibrio anguillarum.该菌所具有的发光特性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