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14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22.
【目的】研究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免疫器官发育,为其健康养殖和疾病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红笛鲷卵出膜开始取样,至出膜62 d,通过石蜡连续切片,H-E染色,进行红笛鲷3个主要免疫器官胸腺、头肾、脾脏发育的组织学研究。【结果与结论】红笛鲷出膜1 d时出现前肾,3 d肾管之间可见造血干细胞;出膜18 d,胸腺和头肾间出现细胞桥,头肾淋巴化;出膜62 d,肾小球仍存在于头肾中,表明头肾既是淋巴器官也是泌尿器官。红笛鲷出膜8 d时出现脾脏原基和红细胞发育;出膜22 d时观察到淋巴细胞;出膜24 d时淋巴细胞显著变多。胸腺是最后一个出现的器官,红笛鲷出膜12 d时出现胸腺原基;15 d时发现胸腺淋巴化。  相似文献   
23.
中华绒螯蟹鳃的组织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华绒螯蟹鳃详细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每条鳃由一扁平的鳃轴及其向两边发现片状鳃叶组成,鳃壁由角质层、上皮细胞和基膜构成。上皮细胞向角质层伸出指状突出以扩大表面积。上皮细胞向鳃腔突出延伸形成鳃腔隔。鳃腔内的膨大细胞实际上是上皮细胞向鳃腔内分裂形成突起,然后生长膨大而成,膨大细胞将鳃腔隔成迂回的通道,更有利于气候的交换和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24.
采用显微镜和连续切片技术,观察了大菱鲆胚胎发育阶段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大菱鲆胚胎发育主要经历6个时期;在14℃,胚体经108h即可孵化出膜。胚胎在64细胞期出现纬裂,分裂球分化为外层的包被层和内部的深层细胞;多细胞期形成卵黄合胞体层;低囊胚期形成囊胚腔。受精后26h30min胚盾出现。胚盘下包65%时,头突...  相似文献   
25.
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采集了15个大沙鼠洞区的粪样和研究区域内所有植物标本,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季节大沙鼠的食性,并初步探讨了其食性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沙鼠食性广,采食植物种类共计13科25种.春季大沙鼠的主要食物是囊果苔草(Carex physodes)(45.21%)和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15.25%),夏季的主要食物是虫实(Corispermum sp.)(28.16%)、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 17.98%)、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12.32%)、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11.91%)和对节刺(Horaninowia ulicina)(10.29%),秋季和冬季的主要食物是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所占食物组成比例分别为81.53%和79.95%.对大沙鼠食物组成季节间相似指数统计结果表明,仅在秋冬季节间相似性很高(0.99),其余季节间相似性均相对较低(0.23 ~0.28).大沙鼠以栖息环境中的大宗植物为主要食物,其食性随不同分布区建群植物不同而变化.大沙鼠食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与其栖息环境中植物物候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相吻合.梭梭仅在秋冬季成为大沙鼠的主要食物,而在春夏季节鲜被采食.  相似文献   
26.
观察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的精巢和卵巢,并对精、卵巢进行组织切片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黑斑口虾蛄的精精巢由1对很细的管状结构组成,精子发育可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等期,精子圆球形,无鞭毛。卵巢分左、右两叶,对称且相互粘连。卵细胞为多黄卵,卵母细胞发育分为未发育期、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期和成熟期4期;在卵黄形成前期形成大的生发泡。卵巢发育期、发育早期、  相似文献   
27.
大黄鱼性早熟问题的研究—I.网箱养殖鱼性泉发育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永强  翁幼竹 《台湾海峡》2000,19(3):354-359
组织学方法研究了网箱养殖大黄鱼性腺发育的状况,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10个网箱(养殖期1a)中,其中6个网箱各有少数大黄鱼卵巢进入大生长期,卵母细胞胞质出现卵黄颗粒,其余网箱大黄鱼处于小生长期,在雄性,全部网箱大黄鱼精巢发育进入III-IV期。根据这些结果,我们认为,在夏季7、8月间可能有50%~60%雌性和60%~70%雄性提早性腺成熟。  相似文献   
28.
取梅花鹿的肾上腺,做常规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肾上腺的组织结构分为被膜、皮质和髓质。被膜由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分布有类似未分化的细胞,并偶见少量平滑肌纤维。皮质最厚,明显分为3个带,即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其中束状带最厚,占皮质的绝大部分。髓质位于肾上腺中央部位,细胞排列成索状或团块状,髓质中央有一大的静脉,称为中央静脉。  相似文献   
29.
30.
海湾扇贝外套膜的组织结构与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HE及AB-PAS染色方法,在光镜下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s irradians)外套膜的组织学结构及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部位具有双壳贝类外套膜的典型结构特征,即由中央膜和边缘膜组成,边缘膜具有3个突起,分别为生壳突起、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内外上皮层、结缔组织与肌纤维。不同部位外套膜各组织成分的含量与分布有差异。AB-PAS染色反应显示,在上皮层中分布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粘液细胞,分别为Ⅰ、Ⅱ、Ⅲ、Ⅳ型。Ⅰ型着色为红色,AB阴性,PAS阳性,含中性粘多糖;Ⅱ型为蓝色,AB阳性,PAS阴性,含酸性粘多糖;Ⅲ型染色后呈紫红色,AB,PAS均为阳性,PAS阳性较强,含混和性粘多糖,以中性粘多糖为主;Ⅳ型为蓝紫色,AB,PAS均呈阳性,AB阳性较强,含混和性粘多糖,以酸性粘多糖为主。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与数量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