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91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149篇
海洋学   159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利用四川省4890个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数据,筛选出2015—2019年四川盆地东北部发生的24例夜间暴雨过程,在根据影响系统对夜间暴雨进行分型并合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绕流和爬流方程,将近地层流场分解为绕流和爬流运动,重点探究盆地东北部地形对气流的影响及其对夜间暴雨的作用。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北部山地夜间暴雨可分为西南涡型和偏南风型,两种雨型分别存在西南低涡和低槽在夜间加强的特征,导致夜间偏南气流明显加强,夜间山脉迎风坡出现强垂直上升运动,盆地形成垂直环流,有利于夜间暴雨的形成。两种类型在850 hPa有大量水汽从贵州、重庆上空进入盆地东北部,午夜时分形成强水汽辐合中心;西南涡型水汽的输送、辐合强于偏南风型,西南涡型在盆地东北部后半夜层结不稳定更强,偏南风型后半夜在大巴山迎风坡垂直运动更强。盆地东北部地形抬升区域爬流和绕流运动也具有夜间加强的特征,西南涡型爬流和绕流运动相比偏南风型更强。爬流强迫出的垂直运动能很好地反映偏南气流在地形抬升处形成的垂直上升运动,而地形阻挡产生的绕流运动则有利于局地涡旋的产生和加强,两种类型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夜间正涡度大值区对应较好。  相似文献   
392.
目的:观察养心活血通脉膏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5例HFpE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7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心活血通脉膏治疗。结果:治疗组心力衰竭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分别为91.7%、91.7%,对照组分别为79.5%、50.7%,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NT-proBNP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养心活血通脉膏对HFpEF具有明显疗效,推荐为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393.
VLCC油船波浪增阻预报方法的实用修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船舶环保和营运性能要求更高,波浪增阻预报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存在假设和简化,势流理论方法的短波增阻预报精度差,而经验方法在不同船型中的适用性不强。以有航速VLCC船迎浪航行为例,考虑吃水和航速影响,对理论和半经验方法的波浪增阻结果进行验证和比较分析,并总结出适用特定船型的快速精确预报方法。理论方法基于水平线段移动脉动源的三维面元法求解速度势问题,进而采用三维船体辐射能量法得到船舶辐射增阻,基于二阶波浪力定常分量公式计算得到绕射增阻;经验方法采用ISO15016-2015推荐的STAWAVE2方法。通过分析辐射和绕射增阻占比,讨论了目前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而对半经验方法的修正系数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反映相似船型和航速特征的改进公式。  相似文献   
394.
为评价雪峰古陆周缘页岩含气性,2019年在沅麻盆地施工了页岩气地质调查井湘桃地1井,完钻井深1850.88 m,全井取心,平均岩心采取率97.24%。施工中应用XY-8型钻机,采用三开井身结构,配合录井及测井技术,并优选钻具组合、钻头、钻进参数、钻井液性能。因牛蹄塘组碳质泥岩失稳掉块及钻探工艺调整不及时发生了卡钻、埋钻、钻具折断等井下复杂,采取螺杆马达侧钻绕障予以解决,侧钻后同径继续钻进806.87 m至完钻。该井的顺利完钻和井下复杂处理方法为同类地区地质调查井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95.
被动桩桩周土体易发生绕桩流动,但绕桩流动土体的位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迄今还缺乏深入研究。采用自主研制的模型试验装置,对矩形位移模式下砂土绕圆形被动桩流动过程进行详细测试与分析,研究了桩径、加载速度及土体密度对砂土的特征位移和桩身受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砂土绕桩流动过程可分为迎土侧土体隆起、桩周土体绕流和背土侧土体沉陷3个阶段。桩径或土体密度越大,桩周砂土越不易发生绕桩流动;桩周土体移动速度越大,则越易发生绕桩流动。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土体滑动面的位置可根据桩身绕流阻力曲线的拐点来判断,在土体滑动面以上,模型桩绕流阻力沿桩长沿深度大致呈线性增长,其值始终小于沈珠江绕流阻力理论值。  相似文献   
396.
针对刚性挡土墙绕墙底向外位移(RB)模式下砂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分布问题,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对砂土的主动破坏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非极限主动状态下,不同深度处土体内摩擦角变成极限值时,该点所需的水平位移近似相同,约为0.03%H,墙-土摩擦角至极限值时该点所需的水平位移Sδ近似与深度z呈线性关系,即Sδ=0.12%z;挡墙位移过程中,墙后土体中存在多个相互平行的“准滑动面”。根据模拟结果,在Liu提出的摩擦角调动值计算公式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并利用斜微分单元法,取墙后土楔体中平行于滑动面的薄层作为斜微分单元,建立了非极限主动状态下单元体静力平衡方程,得到了RB模式下挡墙不同位移量时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将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和模型试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理论公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97.
矿山工程地质中往往存在断层和采空区,微震信号传播经过断层和采空区时,其传播规律必然会发生改变,因此研究特殊地质结构微震信号传播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惠更斯原理,考虑不同层状岩体中微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建立了非均匀介质条件下微震波的波面方程,进而获得波面半径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结合室内相似材料模型实验,验证了波面方程的适用性,同时总结了断层、采空区对微震信号传播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微震信号穿过断层的用时更长,断层的存在导致信号的能量(最大振速)发生较大幅度的衰减;微震信号穿过断层后会以原来的速度继续传播,信号能量的衰减并不会使微震信号的传播速度发生衰减;微震波穿过断层时的入射角越大,穿过断层的用时越长,信号的能量衰减越多;采空区的存在导致微震信号的传播速度发生衰减,震源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越近,采空区对微震信号相对传播速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398.
由于照明不足,小尺度断层和孔洞的成像是一个难题,地下衰减导致地震波振幅损失和相位畸变,在成像过程中忽略这种衰减会造成偏移振幅模糊。基于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QLSRTM)能够优化小尺度构造的成像,但这需要大量的迭代和计算成本。为了提高小尺度构造的成像效果,提出了一种充分使用绕射波的面向地质目标的的黏声LSRTM(J-QLSRTM)。在该方法中,构建了新的目标函数和梯度公式,并基于反演理论和伴随理论,推导了一次波和绕射波的Q补偿波场传播算子、Q补偿伴随算子和Q衰减反偏移算子。数值实例证明了J-QLSRTM比传统QLSRTM和声波J-LSRTM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99.
中国考古中发现有弋射活动图像、弋射专用平头箭镞,但一直未发现弋射所获飞禽遗骸.近期,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29°33′13″N,106°34′46″E)考古发掘中,首次出土了一批宋代时期的鸿雁骨骼和早期人类弋射痕迹.骨骼材料包括有胸骨、锁骨、肋骨、肱骨、尺骨、胫骨等,较多骨骼保存比较完整.骨骼测量数据包括:胸骨完整长度为145.2~ 148.8mm,肱骨完整长度为161.0mm,胫骨完整长度为144.0~ 147.0mm等.弋射,是中国先秦至宋元时期针对捕获飞禽而长期延续的专业射猎活动.通过对鸿雁骨骼表面进行显微观测分析,发现有些骨骼上保存有弋射用平头箭镞所造成的破损性孔洞.其破损特征为:箭镞入口处孔洞痕较小,痕迹边缘平滑,痕迹周缘局部呈现向内压入式破裂;箭镞出口处孔洞因受到撞击力放射性扩散,出口面积明显大于入口面积.从箭镞出口处观察,孔洞壁面因平头箭镞撞击,造成局部骨骼呈现碎屑性剥落,使洞壁形态为坡面状;部分碎屑因有骨质纤维与洞壁相连接,所以现在在洞壁坡面上,仍然可以观察到有部分保留的骨质碎屑.弋射用平头箭镞在鸿雁胸骨上留下的孔洞,其整体形态为人口小、出口大的“喇叭口状”.历史时期,鸿雁冬季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避寒、觅食,夏季北迁至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地区栖息、繁殖,其规律性迁徙及集群性活动,成为中国古代先民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环境参照,并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载体.鸿雁在很早就被人工驯化为中国鹅,成为中国重要的肉蛋家禽品种.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鸿雁骨骼的批量出现,是我国考古工作中第一次发现鸿雁骨骼.该批实物资料为分析和认识中国历史时期鸿雁分布范围、活动规律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400.
此研究提出一种准确、快捷且方便的方法以研究隐伏地裂缝的分布及其随深度变化的特征。通过分析发现隐伏地裂缝的发育状况符合绕射波的基本原理,利用理论公式推算出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使用正演法分析绕射波的形态及其特性。最后使用实际的单炮记录等地质资料应用该方法识别隐伏地裂缝的位置及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