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11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61.
本文依据热带海洋全球大气研究(TOGA),东太平洋海洋环流研究(EPOCS)、西赤道太平洋海洋环流研究(WEPOCS)、表层热带太平洋观测(SURTROPAC)以及太平洋区域观察)PROPPAC)等计划,对1980~1990年期间在赤道太平洋(141.5°E~85°W,10°N~10°S)所调查的生物化学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所得结果是:东赤道太平洋正常年份初级生产力为500~800mg/(m~2·d),El Ni(?)o期间约为150mg/(m~2·d);西赤道太平洋正常年份初级生产力为200~250rag/(m~2·d),El Ni(?)o期间约为300mg/(m~2·d)。研究结论是:El Ni(?)o期间东赤道太平洋初级生产力较正常年份显著降低,西赤道太平洋初级生产力较正常年份明显增加,生物响应均较显著。  相似文献   
262.
维生素E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不同VE含量的饲料投喂试验研究,以观察其对红螯螯虾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螯螯虾雌虾增重率、性腺指数、单个虾抱卵卵重、单个虾抱卵数量、单个卵卵重及孵化率均以饲料3组最高,以上指标分别为(30.42±1.55)%、6.55±1.10、(2.86±0.11)g、(563±18)ind、(5.08±0.09)mg/ind和(45.53±3.88)%。各组受精卵中,必需氨基酸的总量、总脂的湿重和干重也以饲料3组最高,分别为(37.23±0.0207)%、(18.55±1.14)%和(31.69±1.04)%。无论中性脂还是磷脂中,各组受精卵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均以C16∶0、C16∶1、C18∶1ω9和C18∶2ω6为主;另饲料3组中C20∶4的含量较低,而C20∶5ω3和C22∶6ω3的含量较高。说明饲料中VE含量为(0.0192±0.0023)%时可明显提高红螯螯虾的繁殖性能。VE主要是通过提高红螯螯虾受精卵的质量,而进一步提高胚胎发育的成活率和孵化率。  相似文献   
263.
《热带海洋学报》2004,23(3):36-42
用赤道太平洋长达21a的温度资料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讨论了在5°S-5°N平均纬向垂直剖面上赤道太平洋垂向温度梯度距平的时空变化,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赤道太平洋垂向温度梯度距平EOF分析第1模态的正/负位相反映了Ei(n)o/La Nia发生前赤道太平洋温跃层的分布,第2模态的正/负位相反映了Ei(n)o/La Nia鼎盛以及开始衰减时赤道太平洋温跃层的分布.根据我们对赤道太平洋温跃层核心位置的定义,在Ei(n)o向La Nia转换的过程中,赤道东太平洋温跃层上升了30-40m,而赤道中太平洋温跃层先是上升了40-50m,然后又下降了40-50m,赤道西太平洋温跃层下降了90m;随着赤道西太平洋暖水的堆积以及东移,温跃层首先在赤道西太平洋加深,Ei(n)o发生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温跃层开始加深,Ei(n)o达到鼎盛时赤道西太平洋温跃层抬升,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温跃层加深;赤道太平洋垂向温度梯度距平EOF分析第1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与Nio3区的SST距平有非常好的相关,并且超前于Nio3区的SST距平,超前3个月的相关系数高达0.7017,超前6个月的相关系数高达0.6467,因此可以用该量来预测Nio3区的SST距平.  相似文献   
264.
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海洋上层海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来自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温再分析资料,通过对1955-2001年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上层0-400m的海温月平均距平分析,讨论了该两大洋海温之间的联系,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虽然有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等岛屿阻隔,但海洋上层海温距平在东西方向上的分布是连续的,基本呈正负正或者负正负的分布格局,这3大冷暖中心分别位于赤道中印度洋、赤道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正负区域的交界处分别位于印度洋80°E和太平洋160°-135°W附近,正好对应于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温跃层深度的不连续处,在该不连续处赤道印度洋的温跃层深度变化大于太平洋的温跃层深度变化.在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的3大冷暖中心中,赤道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冷暖中心是一个系统,在太平洋它的移动路径是由赤道西太平洋出发,沿着赤道向东,到赤道东太平洋转向北,到10°N再转向西,到赤道西太平洋再转向南回到赤道西太平洋,组成一个逆时针回路;而在印度洋则是由赤道东印度洋出发,向赤道西北印度洋移动,和赤道中南印度洋组成一个逆时针回路;而且这2个移动回路是同时存在的,由赤道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开始分别同时完成冷暖中心交替的时间大约是10个月.  相似文献   
265.
维生素及海水浸泡对牡蛎卵子的体外促熟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牡版多倍体育苗生产中,为确保受精及诱导同步进行,提高多倍体的诱导率,精卵通过解剖法获得,并采用人工方法受精(Alien等,1989)。多倍体率的高低,除了受诱导时间及诱导强度等因素影响外(Downing等,1987),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卵子的质量及发育的同步与否(王如才等,1993)。解剖法获得的卵子其成熟程度及卵子发育的同步性都低于自然排放的卵子,而卵子的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卵子的受精率以及以后的胚胎发育和幼虫的成活率。因此,需要对解剖的卵子作一定的促熟处理,提高卵子的质量。迄今国内外未有关于贝类卵子体外促熟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266.
利用API-20E系统鉴定属于具运动性的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鳗弧菌,鱼害巴斯菌和鲁克耶尔森氏菌的223株分离物,并将结果与标准生化检验方法比较,API-20E系统在不同糖类发酵,赖氨酸脱羧酸,V.P反应,柠檬酸盐作用,明胶液化等生化反应上出现阳性和假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267.
VC对河蟹血清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VC 对河蟹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碱性磷酸酶 (ALP)和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中不添加VC 时 ,河蟹肝胰腺、卵巢、血清和肌肉各组织中SOD、ALP和ACP活性各异 ,其中SOD活性大小顺序为肝胰腺 >卵巢 >血清 >肌肉 ,ALP活性顺序为肝胰腺 >血清 >卵巢 >肌肉 ,而ACP活性则为肝胰腺 >血清 >肌肉 >卵巢 .饲料中VC 添加量分别 2 .5× 1 0 - 3 、5.0×1 0 - 3 、1 0 .0× 1 0 - 3 和 1 5.0× 1 0 - 3 (m m)时 ,与对照组相比 ,河蟹不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下降 (p <0 .0 5或 p <0 .0 1 ) ,而ALP、ACP这两种酶的活性却显著升高 (p <0 .0 5或 p <0 .0 1 ) .但它们的变化幅度不同 ,其中就肝胰腺、卵巢、血清和肌肉中SOD活性而言 ,VC 添加量为 1 5.0× 1 0 - 3 (m m )饲料组分别比对照组的低1 41 .3 4 %、1 2 5.94%、1 1 6.67%和 1 1 5.79%;ALP活性 ,VC 添加量为 1 0 .0× 1 0 - 3(m m)饲料组分别比对照组高 93 .0 %、77.5%、1 66.3 %和 2 66.4%;ACP活性 ,VC的添加量为 1 5.0× 1 0 - 3 (m m)饲料组分别比对照组高 1 3 0 .7%、2 3 7.4%、43 7.6%和 2 65.5%.饲料中VC 添加量为 (5.0~ 1 0 .0 )× 1 0 - 3 (m m )时 ,可有效地增强河蟹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此外 ,本实验还就VC  相似文献   
268.
应用广东境内分布较均匀的20个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E1Nino事件与广东各区域夏季(本文指5—8月,下同)降水的关系,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南海海温的变化对广东夏季降水的影响,并探讨了E1Nino事件与广东各区域历史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把广东看为一个整体,E1Nino事件与其夏季旱涝关系不明显。但把广东划分为西北部、东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则在E1Nino事件当年,西北部偏旱,西南部偏涝;在E1Nino事件次年,西北部偏涝,西南部偏旱;而东北部及中部在E1Nino事件当年和次年雨量均偏多,但当年比次年的偏多率大。  相似文献   
269.
鱼虾饵料中维生素C的需求和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70.
厦门海域浅水三维潮流场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Casulli的三维浅水模型,改进浅滩处理方法,并入简化的紊流闭合模型,形成完整的海洋动力学基本方程组,改进了紊流闭合模型的求解方法,动力学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符合良好,海域中大量浅滩的干出与淹没的面积和位置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本模型是厦门海域海洋动力学理论研究中第一个完全的三维斜压潮流场模型,全部程序用FORTRAN语言独立开发和编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