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52篇
海洋学   5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西班牙北部发育的La Florida碳酸盐岩台地受与早Aptian古大洋缺氧事件(OAE 1a)有关的全球环境变化影响非常显著。这一事件(OAE 1a)以强烈的温室条件为特征,导致大洋和大气圈温度增加、富有机质堆积、C(碳)循环紊乱和大陆风化、侵蚀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152.
《青海国土经略》2008,(2):I0006
1986年~2006年的二十年来,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凭着一股拼劲战斗在青海美丽的高山草原、荒漠戈壁、沟壑大川,凭着一股钻劲游弋在地质环境监测事业科技的海洋,凭着一股韧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和难关,凭着一股耐力经受  相似文献   
153.
艰难的返程     
历时54天、接力往返3000多千米,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队成功穿越了雪坝丘陵密布的"魔鬼地带"和深不可测的冰裂缝;克服了低温酷寒、高原缺氧、连续的地吹雪和白化天,以及不断出现的车辆故障等一系列困难,成功完成了南极内陆"冰盖之巅"上的昆仑站的各项建设考察任务,并于2月8日傍晚艰难返回中国南极中山站。  相似文献   
154.
根据2002年6月对小清河口及毗邻海域进行的一次大面调查资料,对叶绿素a、营养盐、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等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环境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没有明显的层化现象,各参数的垂直分布都比较均匀。各环境参数在河口内外的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河口内为高温、低盐、高营养盐、低溶解氧、高化...  相似文献   
155.
156.
157.
本文通过对广西泥盆纪早埃姆斯期盆地相和台地相两条含矿岩系剖面的研究,认为:早埃姆斯期沉积事件主要是风暴事件、缺氧事件和生物礁的兴衰交替和消亡在盆地、台地环境中反映不尽相同;根据沉积事件的发生、发展可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由弱到强的周期性风暴事件,在缺氧环境的盆地中形成一套呈黑色的含碳质角砾状泥岩、碳质泥岩、硅质岩互层的岩石组合与石煤、钒银(铀)矿床共生,而在台地边缘相中形成一套礁、滩、坪、凹交替的碳酸盐岩和风暴岩与成岩—后生铅锌矿床共(伴)生。晚期,为海侵缺氧事件,在盆地中表现为一套呈黑色的含碳质泥岩与石煤、沥青煤共生,而在台地边缘相中表现为碳质泥岩益复礁云岩组合与成岩型铅锌矿床共生。因此,研究沉积事件与矿产关系,对于泥盆系沉积、层控矿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8.
黄永建  王成善 《地学前缘》2009,16(5):172-180
铁作为地壳中丰度最高的元素之一,广泛参与到一系列地球化学循环中。现代海洋中的铁主要来源于河流、冰川和风的铁氧化物颗粒和溶解铁的输入。陆源输入的铁氧化物在有机质埋藏、降解的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转化过程而埋藏下来,该过程被称作活性铁循环。氧化 强氧化条件利于沉积物中氧化铁的持续产生或者至少保持不被溶解的状态,从而形成棕色-红色沉积物;还原条件利于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溶解,形成菱铁矿、黄铁矿(铁硫化物) 等形式的埋藏,并可能造成溶解铁在海洋内的迁移。Raiswell、Canfield、Poulton等通过对现代典型海洋环境活性铁循环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用于判别古海洋氧化 还原条件的活性铁指标体系,并成功地将太古宙以来的古海洋划分成为含铁的大洋、硫化的大洋和氧化的大洋等3个演化阶段。由于活性铁的不同形态对磷具有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效应,将造成“氧化条件下磷的优先埋藏、缺氧条件下优先释放的现象”。磷是海洋生产力的限制性元素,铁和磷循环的上述耦合关系将造成“缺氧的大洋生产力越高,富氧的大洋生产力越低”现象的出现。目前已在白垩纪古海洋缺氧 富氧沉积中初步证实了上述反馈关系的存在,但是对活性铁埋藏形式对该特殊沉积的贡献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9.
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对古海洋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控制着U、V和Mo等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的富集程度,所以可以利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来重建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和沉积环境。海洋沉积物或沉积岩中U、V和Mo的来源少,除了海水提供外,还有陆源碎屑,不过陆源碎屑提供的那部分含量能够被估计。沉积物埋藏之后这些元素(几乎)不发生迁移,保存了沉积时的组成和含量,能较好地反映沉积环境的特征,是古海洋环境的理想指示。在氧化—次氧化的海水环境中U、V和Mo不会富集,缺氧的条件下U和V富集,而在硫化(含溶解的硫化氢)的沉积环境中U、V和Mo在沉积物中都会强烈地富集。利用这种差异,可以根据沉积物或沉积岩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来判别沉积时海水的氧化还原状态。但是,必须注意沉积环境的开放与否、成岩作用及重新氧化作用等对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在利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进行古环境重建时,应首先评估沉积物或沉积岩中特定元素的来源和贡献,剔除非自生部分的影响,然后利用多元素指标综合判别古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0.
《青海气象》2010,(1):73-73
2009年底,青海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青海省华云气象技术科技开发公司组成一只建设小组.奔赴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克服地冻严寒、高原缺氧等困难,历时15天,完成了海拔4600米索南达杰保护站七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任务。这也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建成的首个七要素自动气象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