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南沙群岛永暑礁晚全新世软体动物记录与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沙群岛永暑礁南永3井软体动物的丰度、营养结构、化学元素和堆积速率的定量分析表明,晚全新世永暑礁漏湖经历了数次相对开放与封闭、与外海交流时强时弱以及盐度多次显著变化的过程。与氧同位素和北半球晚全新世快速气候事件的进一步对比表明,晚全新世快速变化的气候事件也波及到南海,由此造成的溺湖水动力环境、古盐度和沉积速率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软体动物的发育。基于软体动物的替代指标和氧同位素变化的综合分析,初步划分了晚全新世永暑礁漏湖7个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52.
Burullus是尼罗河河口高封闭性潟湖,其生源要素主要来源于尼罗河,是研究Aswan大坝建成以来流域变化如何影响河口湖泊环境的最佳区域。研究通过对Burullus潟湖B1岩芯的210Pb测年、粒度、以及TOC、TN、TP、BSi生源要素的测试分析,结合历史资料,试图揭示Aswan建坝前后河口湖泊营养盐的差异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TOC、TN和TP含量自下而上总体增加,表明尽管Aswan大坝导致营养盐通量急剧减少,但由于下游人类排放N、P通量大大增加,导致下游湖泊N、P浓度并没减少;且沉积TN/TP均小于16,表明湖泊仍为P限制。2)但BSi和BSi/ TOC自下而上总体呈减少趋势,表明Aswan大坝引起的水沙减少导致湖泊中硅藻的生物量及其总初级生产力占比都在减少,潟湖水体生态环境将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53.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是中国东部沿海研究海陆交互作用的重要区域,在该区域开展槽型钻和基坑剖面调查,同时采集泥炭层样品进行14C测年,结果显示废黄河三角洲区域浅表主要分布以淤泥质黏土、黏土或砂黏互层的“千层饼”状沉积物为主的潮坪-潟湖-砂坝相沉积层,以及以细砂、粉砂等砂质为主的废黄河沉积层,其形成时间分别为5—7 ka B.P.(中全新世早—中期)及12—19世纪黄河夺淮期间。因此认为全球性气候变化是废黄河三角洲区域沉积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中全新世早—中期全球性的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多造成入海沉积物的增加,形成了全区广泛分布的以潮坪、潟湖、砂坝等微地貌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12—19世纪黄河夺淮期间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与人类改造活动共同控制了废黄河三角洲现代地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54.
七里海有中国第一大潟湖之称,多数学者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滨外沙坝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研究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末次冰期时期风成沙丘群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继承性沙丘综合体。七里海也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潟湖,它没有形成海岸沙坝这一潟湖形成的过程,其前身是晚更新世末期由风暴活动形成的风蚀洼地。应加强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形成、发育类型及演化过程的研究,从多角度探究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演化机理和发育趋势。  相似文献   
55.
以山东半岛3处连岛沙坝-潟湖(朝阳港潟湖、镆铘岛潟湖和林家流潟湖)为研究对象,利用1979—2009年间4期TM/ETM+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上述潟湖30 a间的变化信息,并应用分形方法讨论了潟湖岸线的复杂度。结果表明,总体上潟湖岸线趋于平直,其复杂度降低,稳定性增加,具体表现为:(1)朝阳港潟湖面积增加;青矶岛西沙嘴向东迅速淤积延伸,每年达30 m左右;东沙嘴随着口门不断东移而蚀退;沙坝长宽比增大;由于水产养殖的增加,导致淤积严重,水体变浅,潟湖逐渐走向衰亡。(2)镆铘岛潟湖面积变化不大;东沙嘴长度基本不变,宽度变窄,长宽比增大;潟湖南部被改造成水产养殖区,呈稳定状态;潟湖北部被开垦成盐田,流向潟湖北部的主流槽变窄、变浅,淤积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逐渐走向消亡,将演化成潟湖平原。(3)林家流潟湖面积增加;楮岛沙坝长宽比有所增大,岸线长度增加;潟湖西南部淤积;口门变窄,纳潮量聚减,趋势是发展为内陆湖泊。  相似文献   
56.
珠海市唐家湾海岸发现的古沙坝海滩推断是形成于距今约13000年前后的晚更新世时期的沙坝海滩,且该海岸仍保存一套完整的沙坝-潟湖海岸地貌和生态体系,是珠海市比较稀缺的自然资源。但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海岸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沙坝-潟湖海岸体系正在逐渐萎缩消失,因此建议修复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古沙坝-潟湖海岸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7.
黔南祥摆组的化石资料稀少且以植物化石为主,在独山县羊凤乡祥摆组中发现了一个海相动物群,主要化石有腕足类、珊瑚类、苔藓虫类、头足类和遗迹化石,其中以腕足类最为丰富.在鉴定分析所发现化石的基础上,结合该动物群所在层位的岩性特征、矿物特征和区域上该时期的沉积特征,采用古生态学分析方法,认为该动物群生存环境为一个淡化潟湖.区域上,该潟湖主要位于平塘县与独山县之间,而构成潟湖与外海的障壁则主要位于摆者至麻尾一线东北,呈北西向延伸;在北部兔场附近祥摆组已演变为以泛滥平原沉积为主.潟湖范围内现今构造形态完整,同时这种局限低能的沉积环境可以形成良好的烃源岩,因此它们在区域上的分布对岩相古地理和油气生储盖组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潟湖是水陆交接的地貌体,结合遥感手段实现水陆的准确、快速分割对于潟湖岸线长度和面积信息提取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半岛的海岸潟湖为研究对象,利用7景2010年左右覆盖研究区域的Landsat TM图像,在图像几何校正和信息增强的基础上,采用敏感波段组合的阈值分割方法,通过对比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和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方法处理潟湖边界信息的敏感性,确定了基于NDWI的潟湖水陆分割方法,并通过栅矢转换完成了潟湖边界范围的自动提取,为了避免由于栅格精度限制而导致的边界信息提取结果不圆滑,采用样条函数法的插补算法进行平滑处理.同时,为了验证潟湖信息自动提取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同地理位置的斑块精度验证方法,利用人工目视解译的结果,从潟湖的形状、岸线长度和面积3个角度评价自动提取的结果,该方法可验证潟湖边界自动提取结果与真实潟湖边界的形状相似度,并对相似度较好的潟湖信息提取结果进行精度分析.  相似文献   
59.
海南新村港潟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2013年8月在海南新村港潟湖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沉积物类型,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和水深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相结合的方法划分现代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有4种类型,以粉砂和粉砂质砂为主,分别分布在潟湖中部和近岸浅水区域。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较大(0~8.0 Ф),均值为4.6 Ф,沉积物随水深增大而逐渐变细;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平均含量43%)和粉砂(平均含量为52%)为主,黏土含量较少,平均含量为5%。聚类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可分为两组:第一组平均粒径均大于5.5 Ф,均值为6.8 Ф;而第二组平均粒径均小于3.5 Ф,均值为2.2 Ф。此外,平均粒径与分选、偏态和峰态系数之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相关关系。研究区大潮和小潮期间的均方根流速(RMSV)均值是7.5和6.9 cm/s,标准偏差分别是15.3和14.9 cm/s。当RMSV大于4 cm/s,RMSV与极细砂(63~125 μm)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RMSV决定了潟湖沉积物中极细砂含量。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峰态和分选系数是对沉积环境最为敏感的粒度参数组合,同时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和水深数据,将研究区沉积环境划分为3类。这样划分充分考虑了水动力、物源、地形及其相互作用,更能有效地揭示沉积环境的差异,尤其体现了适宜的粒度参数组合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数据在沉积环境划分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0.
杜国云 《海洋科学》2016,40(8):70-75
基于SRTM3_DEM、RS数据分析,结合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结果,作者对莱州湾东岸临海冲积-海积小平原的地貌特征及地貌发育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海岸地貌结构存在横向上的沙坝-潟湖体系以及纵向上的连岛沙坝-潟湖系统;入海河流下游具有系统性的弯曲特征,其与横向上的沙坝-潟湖体系相对应,是自全新世中期以来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最显著的河流地貌标志;基于DEM的水文分析显示:研究区西部存在自南而北和自东向西的地势倾斜,王河流域与自东向西的王河下游古河道相对应,现今河道及古河道从DEM中以不同阈值提取的河网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