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23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研究不同投喂策略对皱纹盘鲍生长、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我们以初始体重(1.26±0.21) g的皱纹盘鲍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体重的1%, 1.5%, 2%, 2.5%, 3%投喂,分别标记为A、B、C、D、E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0粒鲍鱼,经过10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鲍鱼的增重率等生长指标随饲料投喂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以D组显著最高;(2)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以D组最高,水分含量以D组最低;(3)各组鲍鱼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随饲料投喂水平的升高逐渐升高,以E组显著最高,但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投喂水平在2.5%时,皱纹盘鲍的生长性能最佳,研究结果为皱纹盘鲍的人工养殖科学投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对养殖和野生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 )不同个体间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组成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PCR-DGGE 指纹技术对比分析了二者肠道优势菌群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养殖和野生皱纹盘鲍肠道好氧及兼性厌氧菌总数分别为(3.50±0.85)×106个/g, (3.03±1.10)×106个/g; 两组鲍鱼肠道优势菌基本相同, 均为弧菌属(Vibrio), 次优势菌均为玫瑰杆菌属(Roseobacter) 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在养殖组中检测到芽孢杆菌属(Bacillus), 表明皱纹盘鲍对肠道细菌具有特异选择性。此外, PCR-DGGE 指纹图谱结果表明, 从养殖和野生皱纹盘鲍肠道样品分别获得14 条和12 条扩增条带,其中人工组中有2 条特异性条带; 二者相似性系数(戴斯系数)为92.31%。  相似文献   
53.
比较了室内暗光条件下,采用网箱流水平面养殖和箱笼流水立体养殖两种养成方法,确认在现有条件下前一种方法养殖效果比较好。使用这种方法,将九孔鲍Haliolisdiversicoloraquatilis和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苗经过1a的养成,存活率分别为58.3%和59.65%,存活个体平均大小达到了商品鲍规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4.
养鲍自污染水净化处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孔石变异lva pertusa、活性炭纤维(ACF)和二氯异氰尿酸钠(NaDDT)对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产生的自污染水进行化,并用于饲养幼鲍。结果表明,孔石莼变异株能有效地吸收地幼鲍生长产生影响的水化因子--氨氮、亚硝酸盐,而活性炭纤维对污水中的CODMn和细菌的吸附率分别达82%和99.98%,经孔石莼变异株处理后的养鲍污水与未处理的养鲍污水对幼鲍生  相似文献   
55.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我国海域耳鲍精子发生的全过程。结果表明,耳鲍精原细胞呈近椭圆形,染色质分布较均匀,线粒体较少;初级精母细胞较大,染色质凝聚成小块状,线粒体增多;次级精母细胞较初级精母细胞小,线粒体较多,部分线粒体发生融合,呈扁囊状。分化早期精细胞染色质凝聚成团块状,多数贴附于核膜内面,胞质中出现前顶体颗粒。分化中期精细胞染色质继续凝聚成较大的团块,线粒体在核的一端融合,形成数量少、体积大的线粒体,前顶体颗粒形成圆形外膜明显的前顶体。分化后期精核由近圆形变成长桶状,核内染色质凝聚并均质化,前顶体泡化发育成顶体,鞭毛形成,精细胞分化成精子。成熟精子为鞭毛型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3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56.
皱纹盘鲍中国群体和日本群体的自交与杂交F1 的RAPD 标记   总被引:47,自引:8,他引:47  
利用皱纹盘鲍中国群体和日本群体野生个体的单自交和单正反杂交获得了 4个F1家系 ,其中家系AJC、BCC、CCJ、DJJ分别为日本♀×中国♂、中国♀×中国♂、中国♀×日本♂和日本♀×日本♂组合 ,采用 2 2个引物对上述四个家系及其各自亲本个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 ,四个家系的平均杂合度 :AJC为 0 .2 32 9,BCC为 0 .1 667,CCJ为 0 .1 773,DJJ为 0 .1 649;各家系两亲本间遗传距离 :AJC为 0 .2 4 62 ,BCC为 0 .1 70 1 ,CCJ为 0 .2 1 0 9,DJJ为 0 .1 688。各家系子代群体与父母本的遗传距离 :AJC为 0 .1 772和 0 .2 2 2 4 ,BCC为 0 .1 1 81和 0 .1 92 0 ,CCJ为0 .1 1 2 3和 0 .1 691 ,DJJ为 0 .0 694和 0 .1 947。各家系子代个体间的遗传距离AJC为 0 .0 976,BCC为0 .0 95 1 ,CCJ为 0 .0 699,DJJ为 0 .0 682 ,而子代各群体间遗传距离均小于 0 .0 2 2 0。  相似文献   
57.
3种鲍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引自日本的盘鲍 (H aliotisdiscusdiscus)、皱纹盘鲍 (H.discushannai)和大鲍 (H.gi-gantiea) 3个自然群体的线粒体 DNA 1 6S r 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 ,分析了 52 8bp的碱基序列 ,结果显示 :3种鲍的基因序列中 A+T含量为 56.74%~ 57.1 2 %。 3个自然群体间碱基片段序列差异不显著 ,盘鲍与皱纹盘鲍、大鲍彼此均仅有 1处核苷酸检测到变异 ,皆为碱基转换 ,同源性为99.81 % ;皱纹盘鲍与大鲍有 2处碱基转换 ,同源性为 99.61 %。 1 6Sr RNA基因在鲍属内表现出很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58.
于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7月 ,选用 2 0条能产生清晰可重复扩增产物的随机引物 ,对皱纹盘鲍 (HaliotisdiscushannaiIno)、杂色鲍 (HaliotisdiversicolorReeve)进行了RAPD分析 ,共检测到 2 1 3个位点 ,在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利用PopGen32软件计算各群体扩增位点的多态性比例、群体遗传杂和度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多态比例分别为 43.66%、5 3 0 5 % ,2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为 0 .1 5 5 7、0 .1 686。结果表明皱纹盘鲍与杂色鲍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59.
九孔鲍MSTN基因cSNP多态性及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是中国南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养殖贝类。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 MSTN)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TGF-β)中参与动物肌肉生长的重要调控因子, 因此MSTN基因是动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候选基因。为探究九孔鲍MSTN基因的多态性及其生长相关性, 实验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九孔鲍MSTN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筛选, 对MSTN基因SNP与体质量、壳长、壳宽进行关联性分析,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检测九孔鲍MSTN基因不同基因型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在九孔鲍MSTN基因中共筛选出9个SNP位点。SNP位点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发现, 九孔鲍MSTN基因编码区SNP位点g909C>T发生C/T同义突变与九孔鲍体质量、壳长、壳宽显著相关。TT基因型九孔鲍的体质量显著高于CC基因型和TC基因型个体; TT基因型的壳长、壳宽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通过qRT-PCR检测显示, 在九孔鲍MSTN基因SNP位点g909C>T的3种基因型中, TC和CC基因型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研究结果表明MSTN基因SNP位点g909C>T可作为九孔鲍标记辅助选择育种重要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60.
养殖杂色鲍暴发病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1999年至2002年在中国南方沿海许多养殖场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出现了严重的疾病,该病可感染各种规格的鲍,死亡很快,死亡率高。病鲍的外观症状表现为外套膜收缩,腹足表面变黑,肌肉变得僵硬。通过电镜观察,在肝胰腺、外套膜、肾、鳃及肠等组织中发现了一种球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100~130nm。该病毒一般存在于间质细胞的细胞质中,为双层质膜所包裹。染病鲍细胞器如滑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崩解,糖原粒、核糖体减少,核膜松疏、溶解、消失,核质边缘化。病毒的病原性通过对健康鲍的感染试验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