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08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考虑到煤本源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培养相对困难,且耗时较长,采用沼液作为外加菌源,并在进行生物甲烷气实验之前,对所采集沼液中的主要厌氧菌群进行微生物特征及数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沼液中的厌氧发酵菌(Anaerobicfermentative bacteria)、厌氧纤维素分解菌(Anaerobic cellulose-decomposing bacteria)、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bacteria)和产甲烷菌(Methanogens)4类厌氧菌群,均具有杆状、球状及链状等多种形态;染色后发现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主要优势;经最大或然数(MPN)计数后表明,沼液中所含厌氧菌的数量足以进行后续的生物甲烷气的产出实验。  相似文献   
102.
从正常养殖的健康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肠道中分离纯化到52株细菌,通过溶血性实验对肠道菌群进行初筛,结果发现52株肠道细菌均不产生溶血素,不具有潜在的致病性.以纸片扩散法在胞外蛋白酶选择培养基上对菌株产蛋白酶的能力进行测试,筛选出2种能够分泌胞外蛋白酶的菌株.动物安全性实验证实2株实验菌对海马无明显的毒害作用.海马生长参数测定实验显示投喂菌株的实验组体长、体重的日平均增长率均高于不投喂菌株的对照组,证明所筛选菌株具有一定的生长促进作用,有望对其进行海马养殖微生物制剂的开发.随后测定了2株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应细菌序列的同源性,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菌株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表型特征,分别将Hm7与Hm28鉴定为Bacillus horikoshii和Pseudoalteromonas carrageenovora.  相似文献   
103.
有效微生物菌群对养虾水体细菌生态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有效微生物菌群(EM)对养虾水体中异养细菌、弧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以及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池中添加EM,对水体中的异养细菌、弧菌、光合细菌及放线菌的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实验组异养细菌数量比传统对照池减少40.0%,弧菌数量减少7.8%,光合细菌数量增加98.2%,放线菌数量增加99.2%。EM能改良水质条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溶解氧提高11.0%,COD降低8.0%,氨氮含量降低20.7%,亚硝酸氮含量降低10.0%。另外,实验组对虾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23.08%,饵料系数下降9.4%,利润提高了16.11%。  相似文献   
104.
为探索石油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方法,从实验室保存的优势菌中筛选得到4株降油效果最佳菌,采用摇床和恒温培养箱培养,对含油量为5%的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微生物菌剂强化处理和环境强化实验.微生物菌剂强化结果表明:4种菌和除油效果最好的A、C、D混合菌3 d可将石油烃依次降解24%、19.81%、22.55%、26.46%、39.67%;并对该菌群的最佳投加配比进行确定,A、C、D菌群数量的最佳配比为NA∶NC∶ND=1∶2∶0.5,3 d内菌群A、C、D在最佳接种配比情况下可将石油烃降解44.2%.环境强化实验结果表明:A、C、D菌群在最佳修复条件营养物质C∶N∶P为75∶8∶3、表面活性剂为0.5%、通气条件为6层纱布、电子受体H2O2的加入量为1.5%下,3 d内石油烃降解61.46%,比自然条件下修复的除油率4.7%提高了56.76%,较只进行菌种强化时最高除油率44.2%提高了约17%.  相似文献   
105.
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鼠喂食鲣鱼(Katsuwonus pelamis)鱼油和鱼白酶解液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结构的变化,探讨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喂食鱼油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丰富且多样。在门水平上,对照组和鱼油组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鱼白组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科水平上,对照组和鱼油组中的优势菌科为Muribaculaceae;鱼白组中的优势菌科为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在属水平上,对照组和鱼油组中的优势菌属为Muribaculum;鱼白组中的优势菌为Lachnoclostridium;对照组、鱼油组和鱼白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丰度较高。在种水平上,对照组和鱼油组中的优势菌为Muribaculum intestinale;鱼白组中的优势菌为解糖梭菌(Clostridium saccharolyticum)。研究结果证明鲣鱼鱼油和鱼白可以调节菌群结构和组成,增加肠道有益菌,减少病原菌的丰度等。  相似文献   
106.
河口区海域是河川径流与海水交汇混合的地带,水环境各要素的变化相当复杂,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河口水的盐度因径流量的变化和潮汐的作用而具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丰富的有机碎屑和各种营养物质随着河川径流不断地汇入河口水域,为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河口海域成为不同营养级生物生产过程极其强盛的区域;同时,大量有机碎屑和生物尸体的存在也使得河口海域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异常活跃。 然而另一方面,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注入河口水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断增多,对河口生态系统形成了与日俱增的威胁和冲击。海河口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 尽管近年来,对区域性海洋异养细菌的生态分布的调查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陈騳、钱振儒等, 1982 ;张景镛、李士荣等, 1984; Ishida, Y. & H. Kadota,. 1974; Austin, B.& S. Garges et al., 1979; Simida, U., N. Taga et al., 1980; Sugita, H., H. Tanami et al., 1981; Simida, U., K. Tsukamoto et al., 1982; Sugahara, L, L. C. Lim et al., 1984),但是有关河口水域海洋异养细菌的生态分布及其菌群组成特点的调查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尚未见到。 调查了解海河口区有机污染水域中海洋异养细菌的分布规律和菌群的组成特点,不仅有助于阐明富营养化与海洋微生物间的关系,而且对于河口生态系统的深人研究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7.
养殖的日本鳗鲡肠道中细菌的数量和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稀释滴种的定量方法,分别于甘露醇卵黄多黏菌素、马铃薯葡萄糖、伊红美蓝、链球菌琼脂、CDC厌氧琼脂和营养琼脂中分离计数不同饵料投喂阶段在饱食和空腹状态下养殖的日本鳗鲡肠道中细菌的数量和组成.结果表明:在空腹状态下,其细菌数量约为10^4~10^7个/g;在饱食状态下约为10^4~10^8个/g.在空腹状态下其肠道菌群组成以厌氧菌为主,其次为大肠菌群,再者为芽孢杆菌,未分离到肠球菌.在饱食状态下其肠道菌群以厌氧菌为主,红虫投喂期其次为大肠菌群,而肠球菌占第三位;白仔料投喂期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芽孢杆菌的数量相当;黑仔、幼鳗、成鳗期芽孢杆菌数量占第二,大肠杆菌数量占第三.在饱食和空腹状态下,其肠道菌群数量以红虫投喂期的为最高,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肠道菌群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108.
九孔鲍肠道及其养殖水体中异养细菌产酶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俊鹏  程璐 《海洋通报》2006,25(5):22-28
2002年5月从汕尾健生鲍鱼场养殖水体和成鲍肠道中分离筛选到26株异养细菌,其中11株来自成鲍肠道,15株来自养殖水体。对它们产胞外酶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肠道异养细菌中有72.7%能分泌蛋白酶、淀粉酶或明胶酶,9.1%分泌脂肪酶,45.5%分泌卵磷脂酶;水体异养细菌中则有46.7%能分泌蛋白酶或脂肪酶,66.7%分泌卵磷脂酶、淀粉酶或明胶酶。比较发现,肠道中脂肪酶或卵磷脂酶生产菌的比例小于水体异养细菌的比例;而蛋白酶、淀粉酶或明胶酶生产菌的比例却高于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比例。另外,水体异养细菌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强于肠道异养细菌。由此揭示现有鲍鱼肠道菌群结构的不完善,进而为通过添加有益菌而提高鲍鱼饲料利用率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9.
泥螺消化道内的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螺(Bullactaexarat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后鳃亚纲,头盾目 ,阿地螺科。其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是浙江沿海重要的滩涂养殖品种,至2000年全省养殖面积已达约11300ha。泥螺的生长是以不断吞食周围滩涂中的涂泥和底栖藻类等为营养基础 ,已知滩涂沉积物及动植物碎屑中所含有的微生物从事着大量的转化和分解工作[4],它们在泥螺体内又会怎样呢 ?为探索泥螺的消化生理功能及与养殖、病害和防治的关系,本文从泥螺消化道内的细菌菌群组成与功能研究入手作初步分析。关于贝类体内的细菌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0.
报道1999~2002年对南海珠江口(21°50'~22°50'N,113°20'~114°50'E)26个站点的动态监测结果:(1)TCBS类群包括37%Ⅰ类(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5%Ⅱ类(副溶血弧菌)和58%Ⅲ类(霍乱弧菌、霍乱弧菌埃尔托型,溶藻弧菌);EMB类群包括14%Ⅳ类(变形菌属、沙门氏菌属或志贺氏菌属),50%Ⅴ类(肠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哈夫尼氏菌属、沙雷氏菌属)和36%Ⅵ类(大肠杆菌);(2)26个站点之间的年平均CFU值差异显著.各站点的TCBS类群数量多而EMB类群数量少,表明TCBS类群为土著优势,而EMB类群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3)26个站点被聚类为四大类别,不完全吻合其实际地理位置邻近关系,提示人为干扰活动影响超越自然地理隔离效应.站点G(万山群岛)和H(担杆岛)同属最靠近外海的孤立站点,却被划分为不同类别.H站点TCBS类群数量最高(3.7±2.6×104CFU/cm3),G站点是天然养殖区,EMB类群数量最高(9.5±6.6×103CFU/cm3),表明养殖区域陆源性EMB类群污染突出;(4)TCBS与EMB类群的月平均CFU值变化趋势相似,呈现年度周期性和季节周期性波动;(5)珠江口可以分为南、北部区域.南部区域的陆源性EMB类群污染严重,综合反映了来自珠江口水网系的高通量排放污染,养殖区域的自身污染,及其养殖活动对陆源性污染菌群的规模化“原位扩增”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