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6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水养殖中应用蛭弧菌控制病原菌的前景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蛭弧菌是一类专门以捕食细菌为生的寄生性细菌,由于它具有寄生和裂解细菌的生理特性,尤其是对许多致病菌有裂解作用,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将其视为重要的生物净化因子之一。蛭弧菌在海水养殖中用于控制病原菌,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蛭弧菌对大多数海产致病菌有较强的裂解能力,能改善水质,安全环保,有可能取代抗生素,成为控制病害的新手段。本文综述了蛭弧菌在海水养殖应用方面的研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九孔鲍养殖环境中细菌生理菌群的生态作用,对分离自养殖水体的33株菌株的产酶能力和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分别为39.4%、57.6%和30.3%;在这33株菌中,产至少一种胞外酶的菌株比例高达63.6%。API鉴定结果表明,在有能力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中,弧菌菌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42%和40%,而其中河流弧菌又占各弧菌菌群比例的83.3%、62.5%和100%。充分阐明弧菌,尤其是河流弧菌为优势菌,在鲍鱼养殖微生物态中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近江牡蛎肠道中分离出21株菌,其中, 9株为革兰阳性菌, 12株革兰阴性菌。为寻找能分泌多种酶的有益微生物,研究了它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表明,有61 .9%的菌株能分泌蛋白酶或淀粉酶(各有13株菌);有52. 4%的菌株能分泌脂肪酶(11株菌);有33. 3%的菌株能产纤维素酶(7株菌)。在这21株菌中,产4种酶的有5株菌,产3种酶的3株菌,产两种酶的5株菌,产1种酶的3株菌,不产酶的仅有5株菌。不产酶的菌株仅占细菌总数的23. 8%,而各种产酶菌则高达76. 2%,由此表明细菌在近江牡蛎对食饵消化过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南方杂色鲍苗出现大规模死亡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南方鲍鱼产业的发展。从汕尾鲍鱼场发病杂色鲍苗中分离到一批菌株,本研究对16号优势菌株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工作,回归感染试验证明其为病原菌,API 20E条带分析表明其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药敏试验揭示其对卡那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有抗药性,但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多粘霉素敏感。本研究结果为我国南方杂色鲍苗掉板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水养殖中应用蛭弧菌控制病原菌的前景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蛭弧菌是一类专门以捕食细菌为生的寄生性细菌,由于它具有寄生和裂解细菌的生理特性,尤其是对许多致病菌有裂解作用,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将其视为重要的生物净化因子之一.蛭弧菌在海水养殖中用于控制病原菌,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蛭弧菌对大多数海产致病菌有较强的裂解能力,能改善水质,安全环保,有可能取代抗生素,成为控制病害的新手段. 本文综述了蛭弧菌在海水养殖应用方面的研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室于2004年采样自广东深圳下沙鲍鱼场变白掉板杂色鲍苗以及官湖养殖场健康鲍苗,各分离到16和34株弧菌,并对其胞外产物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官湖场健康鲍苗弧菌与下沙场患病鲍苗弧菌相比,前者20.59%(7株)菌株虽不分泌胞外酶但具溶血活性,余之菌株(64.71%,22株)或分泌酶和/或具溶血活性,但同时兼具蛋白酶、明胶酶、卵磷脂酶、脂肪酶和溶血活性的极少(5.88%,2株);后者则所有菌株均分泌胞外酶和/或具溶血活性,25.00%(4株)菌株能分泌四种酶及具溶血毒性,其余菌株(68.75%,11株)可分泌多种酶和/或具溶血活性。结果揭示,下沙鲍鱼场患病鲍苗弧菌分泌胞外酶和具溶血活性的能力明显强于官湖场健康鲍苗弧菌的,同时认为菌株X99-2和X100-8与下沙鲍苗病害潜在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添加蛭孤菌制剂并结合周期换水的方式研究蛭弧菌在九孔鲍养殖中的应用潜能.以目前进行生产的养殖池作为对照(A组),以采用15d的换水周期并于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分别为101 pfu/mL、103 pfu/mL和105 pfu/mL)的蛭弧菌的养殖池为实验组(分别为B组、C组和D组),以增重率、重量日平均增长量、壳...  相似文献   
8.
九孔鲍肠道及其养殖水体中异养细菌产酶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俊鹏  程璐 《海洋通报》2006,25(5):22-28
2002年5月从汕尾健生鲍鱼场养殖水体和成鲍肠道中分离筛选到26株异养细菌,其中11株来自成鲍肠道,15株来自养殖水体。对它们产胞外酶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肠道异养细菌中有72.7%能分泌蛋白酶、淀粉酶或明胶酶,9.1%分泌脂肪酶,45.5%分泌卵磷脂酶;水体异养细菌中则有46.7%能分泌蛋白酶或脂肪酶,66.7%分泌卵磷脂酶、淀粉酶或明胶酶。比较发现,肠道中脂肪酶或卵磷脂酶生产菌的比例小于水体异养细菌的比例;而蛋白酶、淀粉酶或明胶酶生产菌的比例却高于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比例。另外,水体异养细菌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强于肠道异养细菌。由此揭示现有鲍鱼肠道菌群结构的不完善,进而为通过添加有益菌而提高鲍鱼饲料利用率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近江牡蛎肠道细菌及其产酶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江牡蛎肠道中分离出21株菌,其中,9株为革兰阳性菌,12株革兰阴性菌。为寻找能分泌多种酶的有益微生物,研究了它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表明,有61.9%的菌株能分泌蛋白酶或淀粉酶(各有13株菌);有52.4%的菌株能分泌脂肪酶(11株菌);有33.3%的菌株能产纤维素酶(7株菌)。在这21株菌中,产4种酶的有5株菌,产3种酶的3株菌,产两种酶的5株菌,产1种酶的3株菌,不产酶的仅有5株菌。不产酶的菌株仅占细菌总数的23.8%,而各种产酶菌则高达76.2%,由此表明细菌在近江牡蛎对食饵消化过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九孔鲍养殖水体中产酶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九孔鲍养殖环境中细菌生理菌群的生态作用,对分离自养殖水体的33株菌株的产酶能力和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分别为39.4%、57.6%和30.3%;在这33株菌中,产至少一种胞外酶的菌株比例高达63.6%。API鉴定结果表明,在有能力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中,弧菌菌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42%和40%,而其中河流弧菌又占各弧菌菌群比例的83.3%、62.5%和100%。充分阐明弧菌,尤其是河流弧菌为优势菌,在鲍鱼养殖微生物态中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