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5篇
  免费   421篇
  国内免费   553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809篇
地球物理   590篇
地质学   557篇
海洋学   308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对临海沙漠地区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能量通量和蒸发(蒸散)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提出了1个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的参数化方案,并把其应用于沙特阿拉伯吉达地区,利用1个景的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7E^TM^ 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有关临海沙漠地区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特征参数、植被参数和地表能量通量的新概念。最后讨论了所提出的参数化方案的适用范围和需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962.
敦煌干旱区一次降水过程陆面特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在敦煌双墩子戈壁站取得的观测资料及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对陆面模式进行了改进,然后对一次典型较大降水过程的陆面特征及近地层的风、温、湿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式能对降水条件下的干旱区陆面特征进行较好的模拟。其中对辐射、地表温度的模拟相当好,能量的模拟总体结果令人满意;另外由于本模式专门考虑了近地层的影响,所以对近地层的风速、温度和湿度的模拟结果相当好。  相似文献   
963.
"2002.3"强沙尘暴过程的中尺度动力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较成功模拟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MM5模式输出资料进行了动力学诊断研究,计算了动量收支残差x,结果表明,3月19日高低层上,最大x矢量位于河西小槽的后部,表明动量残差主要是加速西北气流的南下.x矢量与风矢量y的夹角在槽后<90°,这说明动量残差在槽后加速冷空气南下,非常有利于小槽的发展和东进南下.300 hPa动能转换E的带状分布非常清楚,并且E的大值中心分布在高空急流(>50m/s)的两侧,这也表明高空急流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涡度、散度和位涡的分布特征与引发此次沙尘天气的河西小槽位置比较一致.轨迹分析表明,在300hPa高空主要是低压槽起引导作用,500hPa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在700hPa气块在高原北侧的绕流非常明显.将沙尘浓度和气块轨迹叠加在一起时,可以确定沙尘的输送路径,所以它有一定的预报实用性.  相似文献   
964.
利用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地震前兆现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地震等灾变破坏发生之前会出现一定的前兆现象,本文通过损伤力学模型,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在灾变破坏发生之前,由损伤所释放的能量(能量释放)和加卸载响应比值Y都发生了异常明显的变化,这表明二者具有相同的物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较为定量地刻画出系统的损伤演化过程.如果把二者相结合则可能对地震等灾变破坏做出更为准确的预测,本文结合实际震例对此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965.
天体运行的介质层壳与离散轨道引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介质层壳弯曲的唯象方法,在规整三维空间中给出了能量曲率方程及物体间的能量引力形式表述,其引力方程的二个条件解分别与Newton引力理论及Einstein引力理论的有关结果相近.讨论了目前分维微积分在函数方面的局限性,给出了相似扩展方程,随后通过讨论天体运行轨道的基线扩展特征,给出了天体运行的离散轨道方程,并以太阳系行星及部分卫星为例,给出了这些天体运行离散轨道方程的具体表述形式。  相似文献   
966.
青藏高原东北侧突发性暴雨地面能量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42,自引:25,他引:17  
杜继稳  李明娟  张弘  孙伟 《高原气象》2004,23(4):453-457
利用国家基本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全部气候站加密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地面能量比图方法,发现突发性暴雨发生时,地面能量场存在中-α尺度Ω系统,其空间尺度陕北在200~300km.关中在250~450km,生命史均在10~15h。突发性暴雨发生在Ω系统发生发展的最强盛时期,落区位于该Ω系统的高能比轴附近。  相似文献   
967.
2004年9月至2006年10月,在华北地区的4个站开展了太阳辐射、气象参数等的综合测量,得到了可见光辐射QVIS、总辐射Q等的变化特征。水汽和散射因子对QVIS/Q有明显的影响,同时对QVIS也有明显的作用。基于能量观点,建立了实际天气QVIS小时累计值(时累)的经验模式,得到了较好的计算结果。水汽因子对于QVIS在大气中的传输有一定的作用,应该给予足够重视。计算表明,华北地区受水汽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QVIS以及占地面QVIS的比例分别为8.78W·m-2和4.24%,受散射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QVIS以及占地面QVIS的比例分别为171.91W·m-2和95.76%。华北地区受水汽因子和散射因子影响损失于大气中的QVIS分别为16.54W·m-2和311.07W·m-2,这一能量损失有季节变化和区域差别。敏感性实验表明,到达地面的QVIS对水汽因子、散射因子的变化有不同的响应,QVIS对散射因子的变化比对水汽因子的变化更为敏感。水汽因子与可见光辐射之间的关系密切,水汽因子项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大气中的各种物质成分(气、液、固态)对可见光辐射直接和间接(通过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包括均相和非均相过程)利用的总和。利用QVIS经验模式计算了大气顶的QVIS,其计算误差为3.5%。在目前及未来研究中,应重视和考虑消耗于大气中的这部分与水汽有关的能量。采用能量观点与实测资料相配合来理解和探索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和规律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8.
969.
970.
《岩土力学》2019,(Z1):541-548
首次采用能量跟踪法(energy tracking method, ETM)研究岩石破碎对边坡滚石运动轨迹的影响。能量跟踪法是在冲量法的基础上发展多点能量守恒算法,提高了计算精度。相比于传统罚函数法,冲量法的优点在于:无需试算确定罚参数取值,减少了模拟计算量;能量跟踪法是解析解和数值解耦合算法,极大提高了计算速度。与传统的序列冲量法和同步冲量法相比,由于能量跟踪法能够模拟碰撞过程中多接触点之间的能量传递,可有效地和准确地模拟数千个碰撞体之间的高频碰撞。运用Weibull分布的破裂模式识别仿真法模拟滚石在下落过程中的破裂过程,并用于预测滚石运动轨迹。结果表明,(1)ETM能够合理地模拟三维边坡滚石运动轨迹;(2)当考虑岩石破碎效应时滚石碎块运动轨迹较之未考虑破碎时发生明显改变,水平侧向位移显著增加,需扩大边坡设计防护范围。研究成果验证了ETM和破裂模式识别仿真法在模拟滚石运动过程中的有效性,为研究滚石灾害的影响范围提供了有效的模拟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