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108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湘西北王村地区寒武系花桥组是“钙屑浊积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恳恳  牟传龙  梁薇  葛祥英 《地质学报》2012,86(7):1143-1149
扬子陆块东南缘的寒武系以各种类型的"碳酸盐重力流沉积物"发育为显著特征,前人据此认为存在一个连续的"台缘斜坡相带"。"古丈阶"国际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湘西北王村剖面的寒武系"花桥组"曾被认为由大量"钙屑浊积岩"组成。详细的沉积岩石学研究表明,王村剖面花桥组并非典型的"钙屑浊积岩",而是以浪基面之下沉积的低能碳酸盐岩为主。其"浊积序列A段"中的所谓砾屑和底冲刷构造等,其实是由成岩期压切作用形成的大量灰岩透镜体和条带组成;"B段"中的所谓"波状层理"实际为压实变形的水平层理和类似风暴成因的丘—洼状交错层理,加之本次新发现的两层鲕粒灰岩,指示出受间歇性动荡水流影响的深水缓坡环境。结合区域沉积记录,对湘西北地区相应时期古地理格局提出新认识,认为存在未形成典型"台缘斜坡"的碳酸盐缓坡。  相似文献   
112.
熔岩和火山碎屑岩是两类最主要的火山岩,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火山喷发方式和成岩过程,是火山岩分类命名中首先要注意区分的。囊状体具有与浆屑很相似的形态和结构,但对其研究还相当不足,易导致富含囊状体的流纹质—英安质熔岩与富含浆屑的熔结凝灰岩相混淆,产生熔岩与火山碎屑岩分类上的错误。本文首次介绍囊状体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与浆屑之区别。囊状体由矿物集合体(结晶内带)和外围脱玻体(脱玻外带)构成,因形态总体似囊状而得名,可呈条带状、透镜状,两端呈撕裂状或须状等,有时也呈斑块状消光和脱玻褪色体;它们是火山岩中微小的高温气相或液相长英质组份结晶、并释热诱发周围玻璃质脱玻形成的一种原生岩石结构。正确区分囊状体和浆屑对火山岩的分类命名及成因研究有重要作用,并避免火山碎屑岩的人为扩大化。  相似文献   
113.
晚冰期月亮湖炭屑记录反映的古气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伍婧  刘强 《地质科学》2013,48(3):860-869
位于大兴安岭中段的月亮湖地处季风/非季风影响过渡地带,其沉积岩心下部886~546 cm的炭屑记录揭示了末次冰期晚期到全新世早期(20.9~10.8 cal.ka B.P.)的古气候演化历史,反映了东亚季风对研究区气候的影响。研究区炭屑浓度的变化主要由可供燃烧的生物量决定,生长在气候温暖时期的森林草原能够提供更多可供燃烧的生物量。在同一植被类型的条件下,气候寒冷湿润时炭屑浓度低,气候温暖干旱时炭屑浓度高。20.9~18.0 cal.ka B.P.炭屑浓度较低, 气候寒冷偏干,18.0~15.3 cal.ka B.P.炭屑浓度最低,气候寒冷湿润,15.3~14.4 cal.ka B.P.炭屑浓度增高,气候开始向温暖的方向发展,14.4~11.8 cal.ka B.P.炭屑浓度快速变化,气候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快速变化,11.8~10.8 cal.ka B.P.炭屑浓度总体较高,气候温暖湿润。<50 μm的炭屑浓度指示了区域火演化的历史, >50 μm的炭屑则反映了当地野火发生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4.
基于钻屑法的冲击地压危险性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得出耿村煤矿13210回采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指标,对该工作面进行了钻屑法研究,研究发现根据现场测试的大量数据绘制的钻屑量曲线图可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孔底升高型”、“多峰型”、“单峰型”,使用3种钻屑量曲线图,可以排除误差数据,确定有效数据.根据筛选的有效数据,得出当最大钻屑量为2.5 ~3.0kg/m,峰值位置距离煤壁距离为6 ~8m时有冲击地压危险性,但无严重冲击地压危险,对于今后冲击地压危险性的检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5.
湖北屈家岭遗址孢粉、炭屑记录与古文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屈家岭遗址附近的河湖相沉积剖面及文化层的孢粉和炭屑分析表明,距今5400—4200年间,遗址周边地区分布有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林,大量的禾本科(Gramineae)和松属(Pinus)花粉及炭屑表明这一时期有强烈的人类活动,暖湿的气候条件为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距今4200—2200年间,莎草科(Cyperaceae)花粉和水蕨(Ceratopteris)孢子的减少反映生境干旱化,遗址周边发育由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唐松草(Thalictrum)和蕨类植物组成的坡草丛;这种生境干旱化是由气候变干和强烈人类活动所致。伴随着生境日趋干旱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走向衰亡。距今2200年前,莎草科花粉和水蕨孢子含量增加表明这一时期遗址周围生境比较湿润,与此同时,大量的禾本科花粉及高浓度的炭屑指示着又一人类活动高潮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6.
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对于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与过程做了大量的研究,检验古人类遗址区域是否发生过燃烧事件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地进步。通过对南非开普敦Wonderwerk洞穴、以色列Qesem洞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以及湖北黄龙洞等地古人类用火相关文献的系统调研和归纳总结,认为探讨一个遗址是否存在古人类主动用火时,首先要获取该遗址的文化考古和地层资料,确定是否曾发生过燃烧事件,然后分析是何物质发生燃烧,以及与人类活动的联系。分析表明,目前还没有任何单一的方法可以确定更新世早期的古人类用火信息,多种方法的结合才可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选择宏观形态分析初步判断有火活动的区域,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元素碳含量分析等地球化学手段确定火事件发生的确切证据,再利微观形态及微地层分析对完整沉积物进行系统研究以揭示其就地用火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古人类用火的完整证据链。由于碳稳定同位素在植被、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联系方面的广泛应用,在古人类用火研究引入这一技术手段,可为该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7.
三角洲砂体是含油气盆地勘探的最主要储集体类型之一,湖相三角洲类型基本均为河控型三角洲。明确河控三角洲砂体发育机制、迁移规律、分布特征、组合结构等规律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影响河控三角洲砂体的因素较多,宏观上构造活动控制了盆地的类型、形成、演化、沉积底型形态、坡度及物源等。在构造相对稳定时期,河控三角洲砂体主要受3种因素控制:物源供屑能力(简称物源),沉积底型坡度(简称坡度)和湖岸线位置(简称岸线)。物源供屑能力控制了砂体规模,体现在粒度、砂体厚度及范围;底型坡度控制了砂体宽厚比,表现在砂体前积层角度大小及三角洲形状;湖岸线河口处是沉积物主要卸载区,其位置及迁移幅度控制了砂体位置及连续性。3种因素不同的变化组合形成了不同特征的三角洲砂体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18.
饵料浓度、温度对缢蛏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实验对象,使用实验室静水法,研究其在不同饵料浓度、温度梯度下的代谢情况,测定其摄食、呼吸、排粪、排泄等生理参数,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缢蛏的能量收支情况。结果表明:(1)缢蛏的摄食能、呼吸能、排泄能随饵料浓度的上升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变化,其摄食能呈峰值性改变,呼吸能和排泄能有缓慢增长趋势;(2)缢蛏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haeric)中摄取的有机碳源主要通过呼吸代谢消耗,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少部分随排泄代谢产物流出,余下的碳主要用作贝类自身的生长;(3)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饵料浓度和温度均显著影响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P<0.05),温度为23℃时,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在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达到最高;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缢蛏的摄食率在23℃时达到最大值,而耗氧率和排氨率在31℃时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19.
湖北兴山大峡口剖面二叠系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栖霞组、茅口组、吴家坪组和长兴组,总厚度为43372 m。该剖面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含少量的白云岩、硅岩和页岩。石灰岩可进一步分为生屑石灰岩、生屑质石灰岩、含生屑石灰岩、泥(粉)晶石灰岩和眼球状石灰岩。眼球状石灰岩主要分布于栖霞组下部和茅口组中下部,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产物。白云岩主要是呈斑块状分布的石灰质白云岩,主要分布于长兴组上部,其可能为石灰岩经埋藏白云化作用而形成。硅岩呈结核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交代成因。根据岩性、古生物化石、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分析,划分出了滨岸、碳酸盐岩台地、盆地边缘和盆地等4种沉积环境,其中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内局部出现浅滩环境。沉积演化表明,该地区二叠纪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海进、海退旋回,第1次海侵始于中二叠世栖霞组沉积初期,结束于茅口组沉积末期;第2次海侵始于吴家坪组沉积初期,直至长兴组沉积期末结束。初步分析表明,研究区二叠系具有良好的烃源岩条件和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120.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首次发现以腐泥型气为主的有机成因天然气,不同地区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各种成因气的贡献成为研究重点。采集徐家围子断陷29口井35件深层天然气和26口井33件深层烃源岩样品,采用组分碳同位素和轻烃指纹色谱方法分析天然气和烃源岩样品,实验研究认为深层天然气主要为腐殖型气、腐泥型气、有机深源气3种成因组成的混合气,无机成因烷烃气的贡献较小。首次提出了多种有机成因类型天然气贡献定量测试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采用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乙烷碳同位素和甲基环己烷指数、环己烷指数、脂烃族参数5个成因类型指标,确定了腐殖型气、腐泥型气、有机深源气的5个成因类型指标端元值,利用天然气的混合配比性建立成因类型指标地球化学模型,采用非线性数学模拟方法建立计算模板,首次定量测试了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样品中3种有机成因气的定量贡献。实验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除昌德气藏芳深1井、芳深2井有机深源气贡献为81%外,其他井的腐殖型气、腐泥型气和有机深源气平均贡献分别为62.45%、25.51%、12.02%;不同地区及井段的腐殖型气、腐泥型气和有机深源气贡献有差别,升平—汪家屯地区平均贡献分别为61.63%、20.94%、17.29%,昌德地区平均贡献分别为73.74%、14.48%、11.77%,兴城—徐东地区及断陷中东部平均贡献分别为51.98%、40.99%、7.01%。从断陷北部到中部即从升平—汪家屯、昌德到兴城—徐东地区有机深源气贡献减少、腐泥型气贡献增大,部分井段腐泥型气贡献超过43%且为主要贡献,个别井段腐泥型气贡献最大达74%,与断陷中东部烃源岩Ⅱ型有机质相对发育及断陷地层地质特征相吻合,呈现主要来源于下伏气源岩和天然气藏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源岩控型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