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2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蔡丽希 《海洋科学》2018,42(11):29-34
为了研究蜡状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对四环多环芳烃的降解性能。通过富集驯化培养,从红树林污泥中分离到一株以作为唯一碳源与能源的高效菌株PY5,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与16S rDNA鉴定, PY5属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同时对该菌株降解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B.cereus对50mg/L的21d降解率为65.8%,投加Tween-80、葡萄糖、水杨酸、Fe3+、Mn2+等基质可以不同程度强化降解的能力,其中投加葡萄糖+Fe3++Mn2+的混合液对B. cereus降解的强化效果最好, 21 d的降解率可达到81.4%,相对于不加共代谢底物时提升15.6%,表明外加C源与酶活诱导因子对高分子质量多环芳烃污染降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2.
混合表面活性剂对长石、石英浮选分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矿物浮选、Zeta电位和荧光探针,研究由DDA和SDS组成的阴阳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在不同的浮选条件下对长石、石英分离效能影响以及表面活性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阴阳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中,长石的疏水性要强于石英;Zeta电位在DDA∶SDS=1∶1时主要由阳离子决定,在DDA∶SDS=1∶2、1∶3时由阴离子决定。荧光探针结果表明:在pH=2.0,长石和石英表面极性在低浓度混合表面活性剂中与浓度呈负相关;在DDA∶SDS=1∶1、浓度为4×10-4 mol/L时,混合表面活性剂在矿物表面形成半胶束,且长石表面形成半胶束浓度低于石英。当DDA∶SDS=1∶2、1∶3时,长石表面形成半胶束浓度提高,而石英未能在实验条件内形成胶束。综合而言,在同一混合表面活性剂条件下,长石表面疏水性强于石英。  相似文献   
33.
苯并[a]是多环芳烃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物质,具有三致作用。基于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四千余组水样的统计分析,阐述研究区内地下水中BaP分布现状,指出淮河流域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50 m)及中深层地下水(埋深不小于50 m)中BaP分布现状,并分析其成因。浅层地下水中BaP检出率为1.85%,零散分布于整个研究区内,其中皖北豫东能源基地及河南部分人口密集乡镇超标点相对集中深层地下水中BaP检出率0.38%,主要分布于豫东皖北地区。流域内浅层水中BaP成因众多,其中煤炭燃烧、秸秆燃烧、生活排污是主要成因。在现状评价及成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开发利用地下水中避免BaP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4.
地下水中苯并[a]芘来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色谱质谱法对2000~2002年地下水中苯并[a]含量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苯并[a]在地下水环境中迁移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地下水中苯并[a]的来源。结果表明,苯并[a]在潜水含水层、200m的承压含水层以及500m的煤系地层和1000m以上的岩溶水中都有检出,含量低,为数个ng/L;由于苯并[a]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很大,为106个数量级,具有很强的憎水性,会强烈地被吸附在土壤颗粒物的有机碳上,因此苯并[a]很难从表层土壤中迁移进入地下水,土壤和沉积物是其主要的环境归宿;从理论上看,地下水中的苯并[a]是天然来源。  相似文献   
35.
陈家玮  沈东 《地学前缘》2008,15(4):125-131
近年来超临界CO2在环境地球科学领域应用广泛,在这些研究应用中,CO2流体在超临界状态下的溶剂化特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超临界高密度压缩区域里,体系温度和压力的稍许变化都会导致流体密度的突变,因此通过有效的探针分子研究超临界CO2流体的异常溶剂化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文中从新的角度运用荧光探针分子在温度308.15K和不同压力下研究超临界CO2性质,与以往采用的参照线方法有所不同,文中所提出的参照点模型手段引入序参量方法和新定义的溶剂化作用参量,测定近临界区超临界CO2流体局域密度增强的变化。文中同时讨论了3段密度区域模型(three-density regionmodel)、局域密度不均一性以及探针在超临界CO2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将荧光探针分子研究的流体局域密度增强与热力学测试的流体等温压缩系数进行综合对比,有助于更好地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理解超临界CO2的特性。  相似文献   
36.
苯并(a)芘对紫菜(Porphyra)的致突变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苯并(a)(Benzo(a)pyrene)是石油组份中的一种重要的具致癌作用的多环芳香烃化合物。由于燃烧和石油污染等多种原因,在大气、水体和海洋中都能检出它的存在,特别是在海洋中,这种化合物有的沉积于沉积物中,有的被生物体吸收,有的附着在生物体上,有的存在于水体中,因而构成了海洋中一类特殊的污染物。特别引起科学家注意的是这物种质可为某些海洋生物所富集或贮存,并经食物链而最后进入人体。  相似文献   
37.
楼涛  汪学军  王士财 《地球化学》2007,36(4):363-367
在不同照射时间、pH和溶解氧浓度下,研究了从加拿大魁北克省Rimouski河提取的黄腐酸(RRFA)在模拟太阳光照射过程中对苯并(α)结合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RRFA经模拟太阳光照射后,其与苯并(α)的结合系数KOC下降.光化过程中RRFA的相对分子质量或SUVA270与KOC之间有良好的指数回归关系.在pH 4.1~8.0范围内,以光照后的pH条件下测定照射样品的KOC,KOC平均下降47.4%±17.4%;以光照前的pH条件下测定照射样品的KOC,KOC平均下降48.7%±16.9%.溶解氧浓度的升高能加速RRFA的光氧化降解过程,与相应的未照射样品相比,空气饱和与氧气饱和条件下照射后的KOC分别下降30%和74%,氮气饱和条件下照射后的KOC升高122%.  相似文献   
38.
菲与芘在砂基培养的红树植物秋茄中的分布与可视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峰  严重玲  卢豪良  白羊 《台湾海峡》2012,31(4):489-494
本研究采用系列浓度盆栽试验研究多环芳烃(PAHs)菲与在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中的迁移与分布规律,采用加速溶剂萃取(ASE)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测定秋茄叶片和根中的多环芳烃含量,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对秋茄叶片中的多环芳烃进行定位表征.结果表明:秋茄能从培养液中吸收菲和,并将根系吸收的菲和向叶片运输.秋茄体内菲和含量随处理时间(4、8、21 d)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培养8 d达到最大值.与4 d和8 d处理相比,在21d试验完成后,秋茄根与叶中的菲和含量显著降低,表明在红树植物体内存在明显的PAHs降解或者挥发.秋茄根系中的菲和含量随处理浓度提高而增高,与叶片相比,PAHs更多地在根部累积.在叶片中,菲和主要储存在叶片的维管束及附近的海绵组织中.  相似文献   
39.
通过室内实验模拟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对苯并[a](benzo[a]pyrene,Ba P)的生物富集,通过非线性曲线拟合获得脊尾白虾对Ba P的富集动力学参数(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平衡状态下脊尾白虾体内Ba P含量C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k1范围为12.34~24.96,平均值为18.80,k2范围为0.06~0.10,平均值为0.08,BCF范围为208.41~248.03,平均值为228.02、CAmax范围为12.40~93.79 ng/g,平均值为46.78 ng/g,B1/2范围为6.89~11.71 d,平均为8.95 d.脊尾白虾对Ba P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BCF均随外部水体中Ba P浓度的增大而减少,CAmax、B1/2随外部水体中Ba P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40.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通过染毒和清除,研究了不同浓度(0.05、0.5、5和10 μg/L)苯并B[a]P胁迫15d和释放15d后,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消化盲囊和鳃丝乙氧基异吩唑脱乙基酶(ER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胁迫阶段0.5、5 和10μg/L,B[a]P处理组对泥蚶消化盲囊和鳃丝EROD、GST 酶活力和MDA含量显著影响(P<0.05), EROD、GST 酶活力分别被诱导和抑制,第5d趋于稳定, MDA含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 在第10d基本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在清除阶段, EROD活力和MDA含量逐渐下降, GST活力逐渐升高, 并在5~10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本研究中, EROD和GST活力的变化能够反映机体解毒代谢的能力, MDA含量的变化反映了机体氧化损伤的程度,表现出了一定的剂量和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