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84篇
综合类   6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叶金聪 《台湾海峡》2005,24(4):553-557
本文系斜带髭鲷鱼苗室外水泥池不同生态系的育苗试验.在育苗前的“养水”期 间,1号池接入小球藻、微绿球藻、扁藻、金藻、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生物饵料;2号 池仅接入小球藻、轮虫生物饵料.在水温19.1~23℃、比重1.019、pH值8.5的条件 下.2池鱼苗经100d的培育后,平均全长各为31mm和29mm,平均体重各为0.90g 和0.75g,成活率18.5%和10.1%.试验表明:在育苗前期,生物饵料的多样性有利于 开口仔鱼的摄食和营养,也利于鱼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2.
刘丽  刘楚吾  许强 《海洋科学》2003,27(10):59-62
应用RAPD技术,对笛鲷属的金焰笛鲷(Lutjanus fulviflamma)、金带笛鲷(Lutjanus vaigiensis)进行种群内及种群间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鱼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金带笛鲷0.1107;金焰笛鲷0.1673。二者的多态位点比例(P)分别为47.8%和59.0%。2种笛鲷种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640,遗传距离Dpd为0.5360。2种鱼共检出6个可作为种的特异性鉴定的条带。  相似文献   
113.
卵磷脂对花尾胡椒鲷幼鱼Ca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探索卵磷脂影响幼鱼生长存活的作用机制,采用不同卵磷脂添加量的配合饲料投喂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幼鱼,采用孔雀绿比色法同步测定幼鱼的Ca^ -ATP酶和Na^ ,K^ -ATP酶活性,结果表明,饲料中 加适量卵磷脂可显著提高花尾胡椒鲷幼鱼Ca^2 -ATP酶和Na^ ,K^ -ATP酶活性,且卵磷脂含量为3%的配合饲料投喂的花尾胡椒鲷幼鱼Ca^2 -ATP酶活性最高,而卵磷脂含量为2%的Na^ ,K^ -ATP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4.
条石鲷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全汉锋  肖治中 《台湾海峡》2007,26(2):295-300
研究了条石鲷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卵孵化,仔稚鱼饵料系列的选择以及营养强化,并对胚胎发育进行连续性观察.根据不同海域的研究成果,完善了条石鲷人工繁育技术工艺.结果表明:22-24℃为条石鲷最佳自然产卵水温;仔稚鱼有三个明显的生长危险期;饵料营养、环境水质对仔稚鱼的成活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5.
斜带髭鲷人工催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斜带髭鲷(HapalogenysnitensRichardson) ,隶属于石鲈科髭鲷属 ,系浅海中下层鱼类。由于其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 ,且市场销路好、价格高 ,近几年深受福建、广东等地广大网箱养殖户的青睐。1995年以来 ,一些单位和不少的个体育苗场相继开展了人工繁殖、育苗的研究及开发工作。但有关报道很少 ,在亲鱼培育、催产及人工育苗方面的技术尚不成熟 ,作者于1998~2000年进行了亲鱼的培育及人工促熟催产实验 ,并取得较好的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以期为斜带髭鲷大规模的人工育苗提供有关的基础数据和…  相似文献   
116.
港养黄鳍鲷性腺发育和性转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洪万树  黄振池 《台湾海峡》1991,10(3):221-228,T002
本文利用光镜和电镜显微技术研究了福建东山县西埔湾黄鳍鲷性腺发育过程和性转变规律。结果表明,港养黄鳍鲷雌性性腺不能向产卵状态过渡,因而不能自然产卵,其卵细胞发育可分为5个时相,卵巢发育也可相应地分为5期。雄性性腺在港养条件下能够发育成熟,其精巢发育可分为6期。Ⅰ龄组雄性个体和雌雄同体并存;Ⅱ龄组大多数个体为雌雄同体,少数个体已转变为雌性鱼;Ⅲ龄组和Ⅳ龄组的个体均为雌性鱼。本文还对卵黄的形成、卵母细胞的退化吸收以及排卵的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7.
【目的】研究丁香酚在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体内的代谢特点。【方法】通过麻醉效果实验确定适宜的麻醉浓度;于15、25℃水温条件下,将斜带髭鲷在适宜浓度的丁香酚溶液中药浴麻醉8 h,转入海水中复苏;采用GC-MS/MS法测定在麻醉和复苏过程鱼体血浆、肌肉、肝脏中丁香酚浓度,依欧洲药品管理局的动物可食用组织休药期指南计算休药期。【结果与结论】用于麻醉运输斜带髭鲷的丁香酚适宜质量浓度为7.5 mg/L。药浴温度为15℃时,血浆、肌肉、肝脏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2.0、3.0、5.0 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9.82、37.58、160.07 mg/kg;药浴温度为25℃时,血浆、肌肉、肝脏tmax分别为1.5、2.0、5.0 h,Cmax分别为12.75、46.80、185.20 mg/kg。在复苏过程中,鱼体丁香酚消除符合二室模型。15℃条件下,血浆、肌肉、肝脏中丁香酚平均驻留时间MRT(0-t)分别为6.464、4.001、6.670 h;25℃条件下,MRT(0-t)分别为6.076、3.756、5.791 h。丁香酚休药期为3 d。【结论】丁香酚在斜带髭鲷体内蓄积和消除速度快,经长时间丁香酚麻醉,丁香酚在鱼体内保持长时间低浓度存在。  相似文献   
118.
以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i)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2 887 bp的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组序列,该MSTN序列具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包括101 bp的5′-UTR、385bp的外显子1、354 bp的内含子1、370 bp的外显子2、761 bp的内含子2、381 bp的外显子3和1 932 bp的3′-UTR。整个开放阅读框编码了378个氨基酸,前面的22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具有9个保守的半胱氨基酸及一个RVRR的蛋白酶解加工位点。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其他鱼类的I型同源性较高,与其他鱼类的2型MSTN同源性较低,且与鲈形目的同源性最高,与鲤形目的同源性较低,与人、鼠和鸡的同源性最低。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的MSTN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勒氏笛鲷MSTN与鲈形目鱼类的狼鲈属亲缘关系较近,且与鱼类的MSTN-1聚为1支。这表明该基因属于Ⅰ型MSTN基因。  相似文献   
119.
利用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索溶液。取头肾细胞以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星斑裸颊鲷进行了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48t,NF=48.未发现有随体染色体、次缢痕及性染色体。其核型属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