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218篇
海洋学   18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论述了中国岩体型石榴石橄榄岩的空间分布、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征,形成机制及其构造意义。提出这类岩石形成于三叠纪早期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的碰撞造山事件。  相似文献   
102.
辽东浅滩海域潮流运动特征及其与潮流脊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多站海流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辽东浅滩海域海域流场状况,尤其是潮流运动的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潮流运动与辽东浅滩潮流脊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潮流运动的下列特征,对于潮流脊的形成和发育起着最重要的作用。(1)辽东浅滩海域以潮流为主的流场,基本呈北一南向的往复运动。(2)潮流流速一般为0.5-1m/s,且分布不均匀。有从南向北递减之趋势。但在沙脊北部,流速有所增加。(3)该区潮流为非正规半日  相似文献   
103.
闽南-台湾浅滩海域鱼类资源生产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根据调查所获得的有关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初级生产力资料,检测了该海域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测算了生态效率,检测了52种主要经济鱼类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了该海域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生产量(自然生产量),同时采用Cadima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估算结果如下鱼类资源生产量为98.63×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 48.35×104t.1997年以来实际年渔获量为48.64×104t -53.83×104t,超过了鱼类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呈现过度捕捞态势.还讨论了加强该渔场渔业资源管理的7项重要措施,以促进鱼类资源的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104.
福建九龙江口入海泥沙的扩散和河口湾的现代沉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阐述了40年来九龙江入海泥沙量增加了两倍,入海泥沙在海门岛—鸡屿一带的浅滩区,其年平均淤积8—10cm,一次洪水流域搬来悬浮泥沙,使河口湾新淤积层厚2—3cm.并指出、进入河口湾的三条汉河各有独立的扇形粗粒冲积浅滩;悬移质的粉砂、粘土粒扩散至鼓浪屿以南海域;构成三角洲沉积主体的河口浅滩区的沉积速度由入海泥沙倍增而相应地加快进行.  相似文献   
105.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Shen资源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6.
海口湾东部浅滩的发育演变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海口湾东部浅滩的动力特征与发育历史,重点研究了其近年来的演变状况及机制,计算的波浪作用下浅滩的侵蚀与实际地形变化相关不好,表明泥沙来源减少、沉积物的压实作用与浅滩上的人为活动是造成浅滩高程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7.
苏北弶港辐射沙洲研究的进展和争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相似文献   
108.
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容纳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方森 《台湾海峡》2003,22(4):449-456
以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开展的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有关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通过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结构的调查、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等主要种的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检测和生态效率的测算,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该海域渔业资源容纳量(自然生产量).同时,采用Gulland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结果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容纳量为125.23×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61.92×10~4t.1996年以来实际年渔获量在62.05×10~4~67.29×10~4t,平均64.74×10~4t,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剩余产量,呈现过度捕捞态势.  相似文献   
109.
李炎 《海洋学研究》1989,7(2):13-23
运用多时相卫片中潮间浅滩出露经验频率与实际潮位累积频率的联系,可以从短期多时相卫片直接编绘特征潮位线分布图。在理想抽样方案下,编绘可以在无任何实测潮位记录条件下进行。在不合理抽样条件下,通过若干控制潮位站的潮滩出露经验频率与实测潮位累积频率的关系曲线,也可以进行近似的编绘。文中给出杭州湾南岸潮间浅滩的应用实例和关于误差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0.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成陆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玉荣 《海洋科学》2000,24(12):33-37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位于废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间,其形成与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长江、古黄河的供沙历史和供沙状况密切相关,并且现今海域南黄海辐射沙洲的辐聚点也位于这段海岸,故探讨其成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数值模拟了公元8世纪时该区的M2潮汐、潮流,在此基础上,计算了7种粒径泥沙在当时潮流场中的净输运状况,划分了海底冲淤区。计算结果表明,公元8世纪时苏北岸外存在大致以东台为顶点的辐射状古潮流场,其分布格局与现今苏北岸外大致以京港为顶点的辐射关潮流场基本一致,该辐射状潮流场的存在是由当时台东岸外的独特驻潮波波腹所决定的。进入苏北岸外古辐射状潮流场中的泥沙,在辐聚、辐散的潮流作用下,每一个潮周期均自NE、SE方向向东台附近海域净输运泥沙,在东台附近海域发生淤积。由此认为,苏北中部滨海平原是大致以东台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