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海洋学   51篇
综合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五种鲤科鱼类生长激素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RT-PCR方法,以草鱼、鳙鱼、鲫鱼、鲤鱼、齐口裂腹鱼等5种鲤科重要经济鱼类的垂体总RNA为模板扩增出其生长激素(fish growth hormone,fGH)的完整ORF序列,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命名为pMD-1(草鱼)、pMD-2(鳙鱼)、pMD-3(鲫鱼)、pMD-4(鲤鱼)、pMD-5(齐口裂腹鱼)。测序结果显示,ORF序列其长度均为633 bp。序列分析表明,所有ORF序列均以ATG为起始密码,以TAG为终止密码,编码210个氨基酸残基,推导的生长激素前体由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88个氨基酸的成熟肽组成。同源性分析表明,草鱼、鳙鱼、鲤鱼、鲫鱼和齐口裂腹鱼的fGH同源性在93.3%~99.5%之间。  相似文献   
52.
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是一种抗炎细胞因子,可以抑制机体免疫反应。本研究经过分析大黄鱼基因组数据库发现了IL-10同源基因,并对其cDNA编码区序列和基因组DNA序列进行了克隆分析。大黄鱼IL-10(LycIL-10)基因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构成,其序列全长1 869bp,其开放阅读框(ORF)长555bp,编码184个氨基酸,其N端的22个氨基酸残基为预测的信号肽,成熟肽由16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包含了脊椎动物IL-10标志性保守序列。LycIL-10的氨基酸序列同其他已知物种的IL-10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为26.49%~77.01%。Real-time PCR分析发现LycIL-10在检测的组织中为组成型表达,在脾脏和肌肉中转录水平相对较高。三联灭活细菌疫苗和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C))刺激后,大黄鱼头肾和脾脏中LycIL-10mRNA的转录水平会显著升高,表明LycIL-10可能参与抑制大黄鱼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3.
以 10 - 6 M和 10 - 5 M的视黄酸体外处理草鱼 (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早期胚胎 ,结果发现其影响了胚胎的形态发育 ,影响其中轴器官的形成和神经系统的分化 ,使胚胎前部结构全部或部分缺失 ,由此诱导的神经器官 ,如眼、听囊、嗅囊等缺失或不分化 ,胚胎的尾部缩短 ;同时也减少了色素细胞的形成。并且这种畸形程度随着处理浓度加大 ,时间加长而加剧。但在原肠中期以后处理的胚胎 ,神经系统发育基本正常 ,因此说明视黄酸并不抑制原肠作用和随后的神经诱导。它可能是通过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神经外胚层的区域性分化。  相似文献   
54.
海藻提取物抗炎活性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属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海藻样品于2000年采于山东青岛和威海沿海,首次采用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体外筛选技术对39种海藻样品的甲醇提取物进行了抗炎活性筛选,以期从海藻中寻找天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的药物活性前体。结果表明,18种海藻(7种褐藻,11种红藻)对HLE有抑制活性,而绿藻缺乏抗HLE活性。这18种海藻中,7种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分别为:鸭毛藻、海头红、江蓠、细枝软骨藻、粗枝软骨藻、小粘膜藻和绳藻,其中尤以绳藻的抑制活性最强(在浓度为25μg/ml时可达98.9%)。  相似文献   
55.
利用GC-FID建立了草鱼血清、肝胰脏、小肠及肝细胞培养液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同时检测方法,并利用LC-MS/MS方法进行了DEP、DBP、BBP及DEHP在草鱼脏器中的代谢规律研究,以揭示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  相似文献   
56.
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开展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 ys molitrix)和凡纳滨对虾(Lito penaeus vannamei)三元混养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实验于2009年5~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了各混养系统水质和底质的变化、养殖生物的成活率和养殖产量,分析了各混养系统的饲料转化效率、氮磷利用率及产出投入比.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草鱼放养密度为0.77尾/m2时,既可以保证出池规格(>1 100 g/尾)又不影响收获产量(>8 400 kg/hm2),同时饲料转化效率(>52%)及氮磷利用率(N>30%,P>14%)也较高;鲢鱼放养密度为0.23尾/m2或0.45尾/m2,可以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对虾放养密度越大(48.9尾/m2),底质被污染程度越小.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的混养模式:草鱼与鲢鱼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45尾/m2;草鱼、鲢鱼和对虾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23尾/m2凡纳滨对虾16.3尾/m2.  相似文献   
57.
对网围养殖区内草鱼的活动声涮进行了采集与分析.并将采集的声波进行了回放。结果表明.草鱼网围养殖区声波频率范围为0~3.2kHz.整个频段内没有宽带波峰。在草鱼饥饿、食饵和饱食的不同状态下养殖区内的水声特性有一定的差异。研究表明在网围养殖区通过声波回放能对草鱼起到诱集作用.在投饵回放、投饵不同放及不投饵回放声波的情况下,草鱼的响应时间分别为2.55、3.50、4.80min.存在显著差异。回放持续性声波和间隔性声波在响应时间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8.
以10^-6M和10^-5M的视黄酸体外处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早期胚胎,结果发现其影响了胚胎的形态发育,影响其中轴器官的形成和神经系统的分化,使胚胎前部结构全部或部分缺失,由此诱导的神经器官,如眼、听囊、嗅囊等缺失或不分化,胚胎的尾部缩短;同时也减少了色素细胞的形成。并且这种畸形程度随着处理浓度加大,时间加长而加剧。但是原肠中期以后处理的胚胎,神经系统发育基本正常,因此说明视黄酸并不抑制原肠作用和随后的神经诱导。它可能是通过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而影响神经外胚层的区域性分化。  相似文献   
59.
定置网具是1种被动过滤性渔具,其渔获效果往往受水流、底质以及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改进传统的定置网具,本试验参考定置张网、多门网箱簖以及底层鱼诱捕定置网箱等定置网中拦网、八字门的设计参数,结合本次试验条件设计了由拦网、八字门组成的模型网,研究了鲤、草鱼在400 Hz矩形波连续音的刺激下对该模型网的行为反应,探讨了音响驯化技术与定置网具相结合的联合渔法中拦网、八字门的相关参数以及开发新渔具、渔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鲤、草鱼在声音刺激下能够通过模型网至聚集区内聚集,其平均开始进入拦网时间分别为76.9和89.4 s;平均开始进入八字门时间分别为79.3和71.2 s;平均开始聚集时间分别为120.0和96.0 s;平均聚集时间分别为125.8和87.8 s;平均聚集率为76.5%和84.2%.由此可见,结合音响驯化技术能够提高定置网具的捕捞效率.  相似文献   
60.
免疫增强剂对鲫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云  孙峰  王丹 《海洋科学》2004,28(9):42-45
利用主要成分为从:每洋甲壳类中提取的甲壳胺作为免疫增强剂,在饵料中添加不同的浓度(0.5%,1%,2%),在0,10,20,30d时检测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以及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等免疫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鲫鱼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鲫鱼血清中酚氧化酶的活力.对鲫鱼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鲫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随着免疫增强剂浓度的增加和投喂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