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基于全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定量分析技术,分析了冀中凹陷文安油田原油中双环倍半萜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讨论了其非均质性特征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双环倍半萜的影响并不明显,文安油田原油含有丰富的双环倍半萜;文安油田原油中双环倍半萜的总体分布特征是C14倍半萜化合物相对丰度最小,C15倍半萜化合物相对丰度居中,C16倍半萜化合物相对丰度最高;文安油田南区与北区原油存在明显非均质性;重排补身烷与8β(H)-补身烷、C30重排藿烷与C30藿烷、C27重排甾烷与C27甾烷的相对丰度比值具有显著相关性,反映重排补身烷的形成机理与重排甾烷、重排藿烷的形成具有相似性;原油分子组成上的非均质性预示着文安油田原油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成因类型,文安油田南区和北区可能存在着2个油气富集体系。  相似文献   
72.
采用高温模拟技术,对原油样品进行模拟实验,并对其裂解过程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原油大量裂解生成气态烃之前,原油中的高分子量正构烷烃已经开始裂解,以C1+5烃类裂解成C6~C14化合物为主。随成熟度的增加,C6~C14化合物进一步转化为C1~C5化合物,并伴随苯系物的产出,最终形成甲烷和裂解沥青。在正构烷烃的裂解过程中,苯及其同系物的丰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可以作为原油裂解程度的潜在判识标志。此外,利用同样的实验条件对正十六烷进行了对比模拟实验,其产物的组成和变化特征与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3.
以辽河西部凹陷潜山带原油及其源岩为例,系统研究了正构烷烃、异戊二烯烷烃、异构与反异构及藿烷系列化合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特征,探讨了其相互关系及生源-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系列化合物的分子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反映了沉积体系中生源-环境因素的系统变化。应用各系列分子碳同位素组成相关分析有效地区分了不同潜山带原油的油源差异。原油正构烷烃较异戊二烯烷烃碳同位素偏正0.5‰~5.0‰、姥鲛烷较植烷偏正0.4‰~1.4‰,指示了甲烷生成菌对植烷的重要贡献;C21 长链异戊二烯烷烃较植烷系列碳同位素偏正0.5‰~2.0‰,表明其生源存在差异。异构及反异构烷烃与其他系列化合物碳同位素的对比显示了蓝细菌对这类化合物的重要贡献。C31 藿烷较C30藿烷富集13C达10‰~12‰,指示其生源不同,13C强烈损耗型C30藿烷(-61.2‰~-51.8‰)主要衍生于嗜甲烷菌,它们生存于Es4期强烈分层水体中的缺氧/有氧界面。Es3油源油中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特别偏正,且异构、反异构烷烃及藿烷碳同位素都明显偏正,综合反映了蓝细菌的重要贡献,而干酪根碳同位素明显偏正及4-甲基甾烷相对富集指示了沟鞭藻对沉积有机质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4.
三十烷醇对海带三个品系雌配子体克隆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海带雌配子休克隆为实验材料,通过施用三十烷醇处理。结果表明,三个品系在供试条件下,LH36生长最好,LH30发育率最高。它们对TA的反应为浓度在0.5~1.0×10-5mg/L时,都有促生长作用,其中LH30反应最敏感,LH10次之。浓度在1.0×10-5mg/L时,发育率最高,其中LH30发育率为51.5%,LH10为18.0%。LH36对各浓度处理的发育反应,差异都不明显。  相似文献   
75.
从中国南沙群岛附近海域采集的唇软珊瑚提取的新结构化合物──唇软珊瑚胆甾烷(24-亚甲基-3β,5α,6β,19-四羟基-5α-胆甾烷)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介导小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等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抗炎机制研究表明:唇软珊瑚胆甾烷能显著抑制大鼠炎症足中致炎因子前列腺素E_2(PGE_2)和组胺的生成,同时对炎症足中的丙二醛的生成也有抑制作用。外源性花生四烯酸可完全桔抗唇软珊瑚胆甾烷对小鼠炎症足中丙二醛生成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6.
侯读杰  张传林 《地质论评》1999,45(4):439-443
笔者在苏北盆地洪泽凹陷沉积物和新疆三塘湖盆地泥岩中检测到了相对丰富的芳构化乔木烷/蕨烷系列化合物,发现该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西部淡水-咸水沉积的烃源岩中,该类化合物分布的广泛性说明此类化合物的生源母质较为普遍。根据洪泽凹陷烃源岩中的B环芳构化乔木烷/蕨烷的产出特征,笔者推测它们可能主要与细菌生源有关。  相似文献   
77.
芳烃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沉积物(古老和现代)、石油和煤炭中,它与沉积有机质的演化与成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二甲基素的相对丰度变化,反映了有关沉积物成熟度的信息;又如二甲基带与三甲基察的相对丰度可作为原油成熟度的标志,它优于以生物标志物作为依据的指标[1].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煤岩与壳质组热模拟实验可溶有机物的色—质分析,煤岩和壳质组三环二萜烷具有低丰度、窄碳数(C19~C26)特征,且三环二萜烷主要来源于煤岩结构中具有三环萜骨架前身物的断裂释放。藿烷C31和C32-αβ22S/22(S+R)随着热模拟温度升高呈增加趋势,表明该地球化学参数是较好的热成熟度指标;αββ藿烷可以用来反映煤岩的热演化程度,且ββ构型向βα构型转化时需要一定能量;煤岩在未熟到成熟热演化过程中,藿烷具有ββ<βα<αβ的热稳定性。壳质组萜烷系列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参数(以17β(H)三降藿烷、C29βα-藿烷、C31αβ22S/22(S+R))表明壳质组热演化史比煤岩有迟豫效应。   相似文献   
79.
从马六岬海峡的表层海水中分离到一株石油降解菌A-11-3.经16S rDNA Blast结果表明其与Alcanivorax borkumensis SK2具有最高相似性为96%,该菌可能是食烷菌属的一个新种.该菌具有很强的石油降解能力.结果表明,A-11-3对烷烃的降解范围较宽,能以C8~C36的烷烃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在7d内该菌对柴油的降解率达到49.5%.此外,还从菌株中克隆到了大小为426bp的烷烃羟化酶基因alkB片段和843bp的P450 烷烃羟化酶基因的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表明,alkB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A. borkumensis SK2T的AlkB1和AlkB2的同源性分别为57.75%和40.14%;该菌的P450与SK2菌株的P450具有最高同源性,为87%.研究结果对于海洋石油降解微生物生态研究及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开发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